關興軍
摘要: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不僅是指課本教學,還涉及到課外的延伸閱讀,課外的延伸閱讀是對課本知識的一個補充及完善。高效的延伸閱讀不僅可以讓學生學到更多更有用的知識,還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所以,目前的語文教學需要廣大教師的努力學習和積極創新,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落實語文閱讀教學工作,提升語文閱讀教學水平。下面本文主要闡述了延伸閱讀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水平,以供同行參考指正。
關鍵詞:延伸閱讀;小學語文;教學經驗;策略;作用
當今時代是一個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閱讀作為一種基本的獲取知識的方法受到了人們的青睞。一個不喜歡閱讀、知識面較窄、文化修養較低的人不會受到社會大眾的認可。尤其是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不具備閱讀興趣和閱讀基礎,就很難提升自己的閱讀水平,語文素養也很大得到提升。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語文教材中的閱讀材料十分有限,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面對這一情況,語文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適當進行延伸閱讀,將學生的思維引向課外,通過大量的閱讀拓展視野、豐富積累、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
一、延伸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一)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
新課程標準指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培養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拓寬他們的閱讀面,增加他們的閱讀量,從而使語文課程學習更加開放、更有活力。延伸閱讀作為課堂的延伸和補充,其獨特的內容和形式,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尤其是名人軼事、童話故事、成語故事、神話故事、百科知識等內容,更是十分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只要教師指導得當,便能讓學生輕松愛上閱讀。
(二)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小學語文延伸閱讀教學所倡導的就是以教材為中心,適時、適量向課外延伸,讓學生從課內到課外、從精讀到博讀廣泛閱讀。如果教師能夠引起重視,在教學時為學生明確閱讀范圍和閱讀量,讓學生走出課堂,立足文本,走向生活,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增長見識,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三)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在小學階段,語文習作一般要求學生寫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事物,但小學生畢竟年紀小,他們所接觸的事物少,常常被現實制約著,加上在想象力和創造力方面有所欠缺,寫作時總會出現空洞無味的情況。延伸閱讀鼓勵學生多讀、多看、多思考,尤其是其中有很多大家的文學作品,學生完全可以從中領悟名家的文化思想,積累豐富的習作素材,并將其化為己用,迅速提升寫作水平。
二、小學語文延伸閱讀教學現狀
不可否認,當前的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認識到了延伸閱讀的重要性,在教學時不斷積累經驗、探索方法,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有待改進和完善。首先,延伸閱讀興趣不高。有的學生對延伸閱讀缺乏正確的認識,認為只要將書本上的內容學好、學透就可以了,完全沒必要浪費課余時間進行延伸閱讀;有的學生怕苦怕累,懶于尋找課外閱讀資料,即使閱讀也只是應付了事,毫無效果。其次,延伸閱讀內容片面。一本好的書籍就像是一個良師益友,它會督促你、影響你,讓你成長。但長期以來,學生對延伸閱讀書籍的選擇過于單一、片面,有的甚至毫無學習價值,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延伸閱讀效果。再次,延伸閱讀數量不足。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把小學閱讀分成了三個大學段,并明確規定了每一個學段必須達到的最低閱讀量,但實際上學生的閱讀量遠遠沒有達到這一標準,閱讀效果不明顯。
三、小學語文延伸閱讀教學策略
(一)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激發閱讀興趣
要想讓延伸閱讀更加高效,教師不僅要把握好學習的節奏,還要以具備親和力的語言和和藹可親的態度,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讓學生產生閱讀興趣,逐步提高閱讀能力。尤其是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而言,他們剛剛接觸延伸閱讀,興趣的激發至關重要。作為教師,要做好每一個學生的引導工作,切不可忽視基礎差的學生,必要時還要親自示范,將閱讀材料泛讀一遍,一句一句帶動學生,幫助他們提高語感,積累詞匯。當學生遇到難點,產生疑問時,教師要細心指導,及時為學生排除疑難。一旦有了和諧的閱讀氛圍,學生便能主動閱讀、深入閱讀。
(二)擴大閱讀范圍,提升綜合素養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可見,不同的書籍能夠產生不同的價值,從而使人獲得全面發展。作為拓展學生知識面的主渠道,語文閱讀教學同樣也要向課外延伸,以多樣化的材料吸引學生,讓學生全面提高綜合素養。比如,鼓勵學生到圖書館、報館、書店等文化中心進行自主閱讀,內容既可是語文方面,又可以是數學、歷史、地理等方面,既可以是小說、雜志,又可以是科學技術,只要是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自我發展的,就可以廣泛涉獵。而一旦遇到較艱澀、較難懂的內容時,學生可視情況而定,仔細讀、反復讀,進而真正理解其中的知識和所傳達的思想。久而久之,學生一定能夠從中受益良多,并在潛移默化中提升綜合素養。
(三)調動學生的自主性
自主性是人的品格特性,是人的素質的基本內核。作為一個社會的人,這種基本素質體現在自身特性與社會特性兩個方面。個體自身特性方面有主體性、主動性、上進心、判斷力、獨創性、自信心等;社會特性方面有自我控制、自律性、
責任感等。在自主性發展的過程中,這些特性都融會在自主性態度和自主性行為之中,構成一個人的統一的品格特點。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意以學生為中心,鼓勵他們自主閱讀,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去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師生之間可以多就某一篇課文或課外讀物展開讀后感受的分享,鼓勵學生們將自己的所見所想大膽的說出來。很多的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往往忽視了學生自主性的發揮,生硬地照搬教學參考書,機械地介紹作者、寫作背景等資料,甚至閱讀題的答案也要統一,這種做法只能給學生們帶來更多的受挫感,從而使學生失去對閱讀的興趣和熱情。從新課程標準對小學生閱讀的目標表述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閱讀更多的應該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
(四)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的養成,于己是個人修身益智的終生大事;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則是關系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的國家大事。首先,要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如教師可以幫助孩子們組建閱讀興趣小組,讓學生定期分享閱讀的體會心得,還應該跟學生家長取得聯系,爭取家長的配合,讓家長為孩子樹立熱愛閱讀的榜樣。其次,避免閱讀的功利化。很多家長抱著閱讀可以提高識字量、寫作能力等各種目的指導孩子閱讀,對此,教師要指定一些孩子不感興趣的書,如作文集、名家名作等,讓孩子培養興趣。還有些家長會讓孩子遇到不認識的字就去查字典,而邊讀書邊查字典會浪費很多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就可能被困干擾而感覺閱讀是非常枯燥的事情。所以,孩子如果能投入在閱讀當中,沉浸在閱讀所帶來的快樂當中,家長和教師就不要有太多的干涉。最后,還要多讓孩子們接觸到適齡的讀物,豐富他們的視野,讓他們有更多的選擇,讓他們把閱讀當成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總之,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延伸閱讀占據了很大的一個比重,廣大教師必須對此引起足夠的重視,及時總結其中存在的不足,努力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養成閱讀習慣,提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郭紅秀.芻議小學語文的延伸閱讀教學[J].新課程:小學,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