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增長減緩,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國家經濟發展依靠傳統模式受到瓶頸的限制。本文從勞動經濟學視角對國家政策大力提倡并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進行探討分析,最終得出影響大學生創業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推動大學生就業。
【關鍵詞】經濟;就業;創業
一、大學生創業現狀
1.大學生創業的政策保障
1999-2002年,中國對高校大學生創業的態度是:以高校自由探索為主,提倡大學生高科技創業。2003-2006年,中國相繼頒布了一系列政策,開啟大學生創業帶動就業的歷史篇章。2007-2010年,由于金融危機帶來勞動力需求市場的萎縮,以創業來緩解或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有關扶持政策出臺的頻率明顯加快,政策內容也更加詳細,2011-2013年,各級政府部門已經開始高度重視大學生創業帶動就業政策,重視全面改進創業環境。
2.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發展現狀
2002年以前,當我國多數高校還在按照傳統的教育理念進行人才培養的時候,清華大學和復旦大學等重點高校已開始意識到創業教育對于人才培養、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并著手通過相關課程設置和科技競賽活動來進行創業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3.大學生創業數量的變化
資料來源:智聯招聘發布的“2015年應屆畢業生求職力”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應屆畢業生的創業意愿比去年翻番(2014年是3.2%,2015年是6.3%),但總體上還是就業人數占的比重最大。
二、大學生創業困境的原因1.大學生創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大學生創業意識薄弱,在校大學生有創業熱情的人多,但付諸實際的人數少;重視形式的人多,注重實質的人少,對創業的可操作性分析不準確。
(二)大學生創業知識貧乏,很多大學生對自主創業以及創業的相關優惠政策的認識還不清楚,缺乏系統的創業理論培養。創業是一個系統工程,多數大學生只有技術的優勢,缺乏經營理念的培養以及財務、營銷、人事管理等綜合的知識儲備。
(三)親戚朋友對大學生創業的支持態度。親朋對創業的支持力度不大,大學生創業意愿也相對較低;同時,大學生創業的態度也比較消極。
(四)大學生創業啟動資金難以籌集,資金投入不夠。生活成本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力大學生創業的熱情。機制設計不完善,就有可能讓眾籌變“眾愁”。
2.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不足,欠缺新意和突破
大學生在創業起步時的創新觀念和創新欲望不足,缺乏對市場需求深層次思考、另辟蹊徑的總結和創造能力,缺少新意和突破。創業起步的切入點將直接影響著創業的成功率。
三、大學生創業對就業的緩解作用
我國當前就業增長的主要動力基于互聯網和高科技的新興產業。互聯網+創業不僅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還能拉動大學生就業。中國就業促進會副會長陳宇認為,在歐美和日、韓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中等收入人群的主體是技工,也就是“高級藍領”。
四、政策建議
1.增強對大學生創業帶動就業政策的宣講力度。以提升大學生對創業政策的認識程度,由此激發大學生的創業意愿。創業帶動就業政策是指國家各級機構對大學生創業所制定的旨在扶持大學生創業、培育良好創業政策環境的一系列優惠政策。
2.重視親朋支持對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作用。這是因為“趨穩的就業選擇”和“不愿擔責”的心態及社會保障水平低,使大學生更加重視親朋對其創業行為的看法。特別是在創業過程中的資金、技術和伙伴等的支持對于他們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
3.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方案的設計與改革。高校的人才培養改革方案中應該增強有關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的內容,不僅開設足夠多可供各專業大學生選擇的創業教育課程,也應聘請已經成功創業的大學畢業生作為課程主講教師,而且還要與高校屬地的創業孵化園區建立校企共建基地,為切實提升大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而努力。
4.政府要建立和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體系。政府要在宏觀政策的基礎上,出臺配套的可操作性實施方案;提供強有力的創業教育政策法規保障,切實保障創業的合法權利和利益,促進創業活動的健康有序開展。
【參考文獻】
[1]邊文霞.大學生創業帶動就業路徑依賴模型研——基于創業意愿視角.經濟管理與研究:2013,3
[2]王彬,郭尚武.碩士研究生就業困境及政策出路.現代大學教育:2015,1
[3]吳斯娜.以高質量就業為導向的大學生創業教育思考.教育與職業:2015,3
作者簡介:馬曉彤,1992.女,回族,北京。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組織行為學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