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任紅
摘 要: 課改的不斷深入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了多樣變化,如何構建高效數學課堂?所有數學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中,不斷提高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是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標。作者認為只有立足學生整合運用好教材,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喚醒學生的數學情感,才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關鍵詞: 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有效性 優化結構 整合運用
課改的不斷深入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了多樣變化,如何實施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學?所有數學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中,不斷提高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是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標。筆者認為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整合運用好教材,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是著實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根本所在。
一、深入淺出,整合運用好教材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數學教學實踐的要求,老師們都認識到教學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數學教材本身,教學內容是可變的、發展的和開放的。于是,專家們鼓勵教師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教材”先要鉆研教材,把握教材意圖。正如《新課標》指出的那樣:“教師要善于結合實際教學需要,靈活地、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內容、編排順序、教學方法等進行適當取舍或調整。”
首先,知識點上應學會把握。
教師備每節課前首先要備的就是此內容在這一學段、這一單元、甚至整個知識體系中是如何解讀的,這樣更清楚地了解這一知識點在整個教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即這一知識點發展的基礎是什么,它又是為誰做準備的。如三年級《24時計時法》是在學生學過簡單鐘表的基礎上的,同時又是《年 月 日》的基礎,培養了學生的時間觀念。
其次,細節上應學會推敲。
教師應深入研究教材對教學活動蘊含的啟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圖、每一句提示語言。我們要深入淺出地研究教材,平時只有“深入”地備課,真正把握教材編寫意圖,吃透教材精神,才能讓課上得得心應手,真正打造高效課堂。
二、立足學生,不斷優化教學結構
1.解讀學生,和學生一起走進數學。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所以解讀教材固然重要,解讀學生同樣不容忽視。
首先,要了解學生的知識現狀,掌握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要設身處地地從學生角度出發設計和組織教學,做到心中有學生。
其次,要了解學生對本學科的了解程度。關注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廣度和深度,在激活思維深度上下工夫,在調節學生學習主動性上下工夫,使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最后,要了解學生對本學科的期望值。期望值過高或過低都會對學生學習產生一定的影響。
2.創設情境,和學生一起玩轉數學。
隨著課堂改革不斷深入,情境教學走進了課堂,成為課堂教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新課標指出:“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如運用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模擬表演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現在的情境創設有喜有憂。低年級情境快成看圖說話、中高年級情境快成社會實踐課了。數學課上的情境創設應該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在情境創設中應該讓學生看到數學的魅力。不能只圖一時的熱鬧,而弱化數學知識本身。
3.優化結構,和學生一起品析數學。
課堂教學有效性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一節課效果如何,常常取決于課堂教學結構是否優化。課堂結構越合理,各個環節越緊湊,有序課堂教學效果自然進入最佳狀態。因此,優化教學結構要求:優化智能結構,確立具體課堂教學目標。如教學“圓的認識”時,設計了這樣幾個目標:(1)認識圓,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2)使學生掌握圓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里半徑和直徑的關系,找出任意半徑和直徑并且會求。(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能用圓規畫出已知半徑大小的圓或已知直徑大小的圓。
優化時間結構,教師要因人、因年齡、因課堂教學的精彩程度不同而設計不同的教學過程。如對復習和新授時間要進行合理靈活地調整,教學時一定要明確教學主攻方向,在擺正教與學、教師與學生、講解與練習、重點與一般等關系的基礎上,合理分配時間。
優化認知結構,按人的認識規律安排教學過程,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認知條件,使教學過程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
優化信息結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教學信息得以迅速反饋。
優化訓練結構,課上規定訓練內容、訓練方式、訓練步驟,以達到鞏固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目的。如研究“圓與它的外接正方形的面積關系”和“圓與它的內接正方形的面積關系”時,我只出示了兩張表格給學生,學生通過計算得到了兩者之間的關系。
三、師生和諧,喚起情感共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的學習情感直接制約著學習有效性。教師要發揮自身主導作用,激勵和引導學生,用欣賞的眼光支持,用熱情的言語鼓勵,成為學生的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和激勵者。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為學生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與每一位學生進行個人交流,認真傾聽他們的想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以自身積極情感感染和喚起學生的學習情感,才能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專心學習的好習慣。
綜上所述,只有整合運用好教材,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喚醒學生的數學情感,才能著實提高課堂教學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