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期待權研究對民法理論和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在研究期待權概念相關學說的基礎上對期待權的概念作了界定,研究了期待與期待權、期待權與既得權的區別,總結出了期待權具有獨立性與非獨立性、動態與靜態、可轉讓性與不可轉讓性相結合的特點;以及將期待權界定為財產權的范疇。
關鍵詞 期待權 特點 轉讓性 財產權
作者簡介:魏曉惠,廣西師范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0.421
期待權理論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被德國法學家創設以來,一直為德國法學家們津津樂道,但若干問題至今仍無法達成共識。德國Wolfgang Kr€黦er教授曾認為,“所有法律學習者在學習法律制度和法律概念的過程中,只有期待權才能散發出如此令人驚詫的奇特魅力”。
一、研究期待權的必要性
期待權是在信用經濟蓬勃興起、超前消費觀念日益普及的經濟背景下順應時代的要求應運而生的。研究期待權不僅因其在民法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對期待權這種“先期階段”權利的研究適應了民法學研究深入化、精細化、周密化的要求。對期待權的承認也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資金流動的周期,充分的印證了經濟基礎決定法律這個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完備的法律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滯后的法律阻礙經濟的發展。本文系筆者對期待權概念、特點、性質的一些個人拙見。
二、相關概念辨析
(一)期待權的概念
因德國最早提出期待權卻又未將其納入民法典,由此也造成了它在法律制度上空位,至今也未建立起完善的期待權的概念。現在學界對期待權概念的界定主要有預備階段說(代表人物Andreas von Tuhr)、權利狀態說(代表人物Raiser)、法律保護說(代表人物王澤鑒、楊敏華)、法律地位說(代表人物Dieter Medicus、申衛星)和法律保護與法律地位綜合說(代表人物王軼)。
德國學者Andreas von Tuhr認為期待權在權利取得過程中屬于一個“預備階段”,這種“預備階段”為取得某種權利做準備。該觀點事實上只是概括了期待權特點之一。德國學者Raiser認為期待權是權利要件未完全實現的一種暫時的權利狀態。楊敏華和王澤鑒也認為期待權已經具備了權利的部分要件,因其納入了法律保護,因此稱之為期待權。事實上,幾乎諸種學說都承認了期待權已取得權利部分要件。期待權因其具有穩定性、價值性理應受到法律保護幾乎已成為學界通說,所以持法律地位說觀點的學者較多。德國Dieter Medicus認為人們在權利取得過程中,因從開始到完成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時間差,如果權利取得人的法律地位可以通過某種方式得到保障,此時認為其可以享有期待權。王澤鑒、申衛星也持這種觀點。學者王軼在總結法律保護與法律地位說后,提出了一種折中的觀點,認為期待權是指權利取得人在取得部分法律要件后享有的,在進一步取得法律規定或當事人約定的其他要件后取得其完整權利的受法律保護的地位。這是在其他學者研究基礎上對其概念作的進一步闡釋。
縱觀眾家觀點,其都能從一定角度描述期待權的特點。博采眾家之長,筆者認為期待權是指已經取得權利部分要件的主體對期待取得完整權利的法律保護。也就是說期待權是權利取得人已經具備了取得權利構成的部分要件,其對該權利的終極利益享有相應的期待,且這種權利的期待相應的受到法律的保護。
(二)期待與期待權的區別
法律上的期待,是以具備權利取得部分要件為前提,以未來能夠取得完整權利為目標;它和通常人們心中的希望或向往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期待”是指在法律上已經有了一定的保障,產生了可以得到某種權利的指望,尤其表現在對某種物權或債權取得的指望。但這種權利目前只是實現了權利取得的部分要件,它最終能否完全實現存在著或然性。我國臺灣地區學者王澤鑒對“期待”和“期待權”的區別做了較為詳細的闡述,他指出,期待僅僅是具備了權力取得的部分要件,但在法律上不具備獨立的法律地位,也未賦予相應的法律保護。并且其認為期待是從單純的取得某物的希望向期待權轉變的過渡狀態,如果期待向期待權轉變,以下兩個條件是必須具備的:一是這種地位已經受到法律的保護;二是這種地位有賦予權利性質的必要性。我國大陸學者王軼也有類似的觀點。王軼認為,期待應該屬于具有部分權利要件的一種特定的法律狀態,但是這種法律狀態自身還未擁有將其認定為獨立權利的全部要素和必要性。
筆者也認同兩位的觀點。期待與期待權都是人們對特定權利取得的“希望”,都具備權利取得的部分法律要件,以期待的最終利益為內容。但不同的是,并非所有的期待都是期待權,二者的本質區別就在于是否得到法律的保護。期待權是一種獨立的權利狀態,享有法律的單獨保護。
(三)期待權與既得權的區別
根據權利成立要件是否完全具備,可以將民事權利分為期待權和既得權。期待權與既得權的區別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論述:
從權利的發展過程看,期待權是既得權的先期階段。既得權是已經成立的權利,而期待權是因法律要件不完全具備,當事人追求的最終利益成立與否尚無法確定的權利,當事人追求的最終利益是一種可能性。因此我們可以將期待權看作是既得權的一種特定過渡階段,是不斷向既得權發展的權利。
從權利的內容上看,期待權的范圍小于既得權。在民法上,按照權利的內容可以將既得權分為財產權和非財產權,非財產權包括身份權和人格權。人格權與生俱來,是以權利人的人格利益為標的的權利;身份權是基于一定的親屬關系而產生的,由自然人專屬享有,二者的價值一般不能用金錢計算與衡量,因此無從產生期待權,即只有財產權可以成為期待權。
三、期待權的特點
(一)是獨立性與非獨立性相結合的權利
期待權之所以能夠成為一項權利,是因為其符合實證的獨立權利要素。德國學者Raise明確指出:“期待者,乃是機能上獨立的權利狀態,而受法律之保障者也。”“其在法律上之采用可能性,乃在于法規之是否承認其有獨立的法律地位以斷之。”期待權的構成要素——利益和法律保護,在法律上都有自己獨特的內涵,并且期待權具有獨特的法律地位,這些都是它之所以能成為一項獨立權利的依據。
但期待權在適用中,其權利結果的可能性是缺乏獨立性的。無論是繼承人的期待權、遺失物拾得人的期待權還是時效取得占有人在時效屆滿前的期待權都是缺乏獨立性的,它受制于被繼承人、遺失物所有人和返還請求權人對其財產的處分,甚至連衍生期待權的所有權保留買賣的期待權也是缺乏獨立性的。因在所有權保留買賣中,買受人的期待權能否轉變為買受人的所有權取決于合同中所約定的條件能否得到滿足:當買受人通過交付價款等方式履行了合約,滿足了合同約定的條件,此時期待權自會轉化為物的所有權;反之,若其未能依約履行義務,出現了支付不能、不當使用標的物或其他違約行為,從而導致出賣人的擔保利益受到侵害時,出賣人采取解除、撤銷合同,取回標的物的任一處分都將導致期待權的滅失。但我們必須清楚的認識到,欠缺要件本身即已表明期待權與其所期待的完整權利不同,同樣其也不可能擁有與之相對應的完整權利相同的效力。
(二)是動態與靜態相結合的權利
期待權的動態性與靜態性將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論述:
從期待權發展過程看:傳統權利體現為權利的一個“點”,而期待權是取得權利的一個“段”,它的體現方式是一種延續的狀態,是一種動態的權利。傳統權利的研究關注此權利“點”的靜態結果;而期待權的研究則更注重研究權利發展的動態過程,其研究期待權隨著條件的逐漸成熟和時間的推移,因“量”的不斷積累,最終向完整權利發展、進化的過程。從其蛻變的過程看,期待權的“量”的積累是一個漫長的動態的過程。最終以實現其向完整權利的轉化,實現“質”的飛越,從而轉變為“點”。但期待權“量”的積累同時依賴于一定的客觀環境。
從期待權發展所需客觀環境看:從客觀環境的相對穩定性來看,期待權是“靜態”的,且這“靜態”同樣需要法律的保護。如果把期待權比作完整權利的胚胎,那么法律既要保護這個胚胎成熟時能發育成形,又要保證處于胚胎發育期的期待權能夠在良好的生長環境下發展完善。所以期待權對當事人法律地位和利益的保護既具有動態性,又具有靜態性。
(三)是可轉讓性與不可轉讓性相結合的權利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物質的稀缺,人們越來越重視物的交換價值及權利的可讓渡性。學術界通說認為期待權是財產權。一般情況下,財產權具有財產價值,可以自由轉讓。本文暫且將期待權分為物權期待權、債權期待權、繼承權期待權三種,以便于討論其可轉讓性的不同。物權期待權和債權期待權具有極強的經濟價值屬性,法律對它們進行完備保護,使之成為交易過程中的客體,具有可轉讓性,因此物權期待權與債權期待權就擁有了實現完整權利后所能取得的未來利益和作為期待權的自身現實利益的雙重利益。
但繼承權期待權的可轉讓性卻與其產生了質的區別。繼承權期待權由于其具有身份權的性質,所以具有專屬性,因此其雖具有財產性卻具有不可轉讓性,或者說具有可轉讓性的適用區域比較狹小、可能性不高。
四、期待權的性質認定
期待權在現行民法權利體系上究竟歸屬于何種權利,這是學者們研究期待權必須要正視的問題。各家學說既已承認期待權乃是一項完整的權利,那就應將其納入民法的權利體系之中,而不應粗暴的將期待權與其期待的權利混為一談,而應為其正身。但如果按照現有權利體系劃分,將期待權劃入哪一體系都不夠合適。這主要因為期待權依附于各種權利而存在,故在學術論述中冠以物權期待權、債權期待權等權利之名。所以,如若完全脫離期待權所期待之權利而來探討期待權的性質,而將其簡單的認定為一項消極性的債權,實非明智之舉。
雖界定期待權的性質需要結合期待權所期待的權利而定,但我們必須正視的一點是,期待權和它所期待的權利是不同的,不能將物權期待權和物權等同,亦不能將債權期待權和債權等同。筆者認為將期待權認定為財產性權利或許可取,因其獨特性可將其稱為一種新型的綜合性財產權。因為財產權以財產利益為內容,直接體現財產利益,主要包括了物權、債權、繼承權及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利等。因此無論是物權期待權、債權期待權及繼承權期待權,它們均屬于財產權這一范疇。筆者之所以將期待權納入財產權,是因為無論期待權所期待的將來權利屬于哪一類,其都是一種財產權益,都未超出財產權的范疇。將期待權納入財產權,雖然對于性質的界定可能過于寬泛,但至少在邏輯和權利效力的層次和位階上不存在矛盾。
五、總結
期待權研究發展至今,一直為法學家們津津樂道、爭論不休,僅概念相關學說就可謂百家爭鳴,實乃法學界一大奇觀。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期待權是指權利取得人已經具備了取得權利構成的部分要件,其對該權利的終極利益享有相應的期待,且這種權利的期待相應的受到法律的保護;它是一項可以獨立的、不斷向完整權利發展的新型綜合性財產權利,并且可以進行交易、轉讓、繼承,但它能否完成向完整權利的蛻變是不確定的,它依賴于受法律保護的一定環境的相對穩定性。
參考文獻:
[1]申衛星.期待權理論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1.
[2][德]迪特爾·梅迪庫斯著.邵建東,等譯.德國民法總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3]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一).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4]劉德寬.民法諸問題與新展望.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5]劉琳.論期待權.湖南:湖湘論壇.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