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馨悅
摘 要:當前,作為互聯網和金融兩個行業結合的新興產物,各式各樣的互聯網金融服務已悄然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互聯網金融對銀行的存款、支付、貸款等傳統業務產生了不可小覷的影響,面對互聯網金融的沖擊,商業銀行應如何積極應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文結合互聯網金融產生的背景,運用SWOT分析法剖析了傳統商業銀行面臨的競爭形勢以及主要機會和威脅的同時,為傳統商業銀行在互聯網金融的競爭環境下突破重圍,破舊立新對互聯網金融的沖擊提供戰略選擇。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互聯網金融;銀行發展
一、互聯網金融相關基礎理論
(一)互聯網金融的涵義。互聯網金融是指利用互聯網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等一系列現代信息科技實現資金融通的一種新興金融服務模式。從本質上講互聯網金融是把互聯網作為基礎資源,本著開放、平等、協作的原則充分地對大數據、云計算、社交網絡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聯網信息技術與數據處理技術加以利用,最終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金融活動的一種新型差異化的金融服務模式。
(二)互聯網金融的特點
1、信息化程度高。互聯網金融能夠及時采集海量數據,通過仔細分析和挖掘,對該市場主體有大概的了解并進一步獲得該市場主體其它方面的信息。同時采用擁有高速處理能力的云計算技術,可以精準地檢索到那些在法律法規之外、不被披露的信息。
2、普惠性突出。互聯網金融能夠滿足中小客戶和小微資金融通需求,大大降低了融資成本。我國金融市場的資金配置效率相對低下,資源供需在結構上和總量上差距較大,而互聯網金融恰恰能起到平衡二者的作用。
3、高效便捷。互聯網金融利用其強大的技術力量,在業務流程上高效便捷。由于大量的網上交易供求雙方直接省去了傳統中介結構,快速達成交易,相對于繁瑣的傳統商業銀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SWOT分析法下傳統商業銀行在大數據互聯網金融時代的機遇與挑戰
(一)傳統銀行業在互聯網金融競爭環境中的優勢
1、制度優勢 。商業銀行在金融服務流程管理制度上顯然比互聯網金融更為規范,并且擁有更為健全的業務管理和風險監控管理制度。首先,我國日臻完善的金融法制環境為傳統銀行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環境;其次,央行所力推的利率市場化進程加速,使得傳統銀行業可以獲取較為寬松的利率制定策略,讓利于顧客。
2、運營優勢。第一,資金鏈牢固。多年的運營讓商業銀行擁有海量優質客戶資源,資金運轉良好,不會出現互聯網金融公司的資金鏈斷裂引起的捐款跑路和金融詐騙事件。第二,公信力強。商業銀行有海量的實體營業網點和明確的金融主管部門監管,以便適時適度開展互聯網運營的金融業務,你更容易得到用戶信任,從而開拓市場。第三,基礎設施完善。商業銀行網點的覆蓋十分廣泛,有效形成覆蓋城鄉、服務多元、方便快捷的網點布局體系。這是賦予了傳統銀行業在金融業的競爭中具有非常強大的競爭實力。
3、風險控制優勢。商業銀行堅持全面風險管理理念,憑借在傳統業務風險控制的豐富經驗,并不惜費巨資來推出如網上支付口令、硬件加密證書等各類網絡安全手段,使其具備了強大的風險控制優勢。
(二)傳統銀行業在互聯網金融競爭環境中的劣勢
1、機構臃腫,效率低下。由于商業銀行的龐大規模和監管制度的約束,使其在很多服務意識和設定方面保守,業務流程繁瑣,僵化地執行制度,工作效率低下。
2、特色不鮮明,服務范圍窄 。現在銀行的金融產品品種單一,少有真正針對客戶需求設計開發的特色產品。并且貸款門檻高,要求多,程序復雜,將許多小微企業拒之門外,一度引發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3、技術驅動力不足。隨著互聯網高速發展,我國傳統銀行在技術方面的投入和創新力度顯然難以適應大數據、云計算時代的要求,遠遠落后于互聯網金融企業,制約商業銀行發展。
(三)傳統銀行業在互聯網金融競爭環境中的機會
1、互聯網金融促使傳統銀行業優化經營。商業銀行憑借在金融業的壟斷地位,缺乏憂患意識,整個機構缺乏創新和動力。而互聯網金融在短短幾年迅速打開市場,傳統銀行再難“一家獨大”,這無疑會促使傳統銀行開始重視中小企業客戶和個人業務,從而彌補不足,優化經營。
2、強化長處形成壓倒性優勢。商業銀行在靈活便捷等方面落于下風,轉而進一步強化原有的誠信、穩定、安全、硬件等優勢,這無疑是突破互聯網金融重圍的另一種機會。
3、加速合作,擴大市場空間。傳統銀行可以利用互聯網金融獲取和深度加工信息以及超強計算的優勢,加密客戶關系網,突破瓶頸。
(四)傳統銀行業在互聯網金融競爭環境中的挑戰
1、對壟斷地位的威脅。傳統銀行長期在金融業保持絕對的壟斷地位,但是近年來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普及,互聯網金融呈的爆炸式增長,使得金融脫媒加速,并且逐步形成自己的力量,對傳統銀行 發起挑戰。
2、對支付業務的挑戰。聯網商業模式的出現以及用戶對支付便捷性需求的提升,互聯網支付平臺應運而生并持續迅猛發展并且正試圖逐漸擺脫對商業銀行的依賴,形成自己的支付閉環。一旦這些互聯網支付企業借助有效手段實現清算劃撥及備付金的自我管理,形成新的支付鏈條,互聯網支付就可能拋開現有銀行支付清算體系獨立運行,這對商業銀行支付中介地位的沖擊將不可預測。
3、對融資業務的挑戰。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巨大驅動力使不少互聯網企業開始對融資業務躍躍欲試,衍生發展出名目繁多的網絡融資模。互聯網融資聲勢大、類型多,盡管其融資規模、管理水平不及商業銀行,但其發展思路和模式卻遠比傳統商業銀行要先進,不僅更適應現代經濟的發展變化,也擺脫了地域空間限制,大受中小企業及個人喜愛。
4、對存款業務的挑戰。互聯網金融的業務正逐步向代理基金、余額理財等領域拓展,對于商業銀行的基礎性存款的分流也越來越大,因此存款業務成為互聯網金融對傳統商業銀行最為直接有力的現實沖擊。
三、我國商業銀行應對互聯網金融的對策
(一)加快銀行轉型發展步伐 。商業銀行要與網絡化時代相適應,就必須不斷革新自身的經營模式,促進自身的轉型,同時立足于客戶差異性需求,推進“客戶自服務”模式的普及。其次,設置戰略性計劃,提升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重視程度。制定網絡銀行和傳統商業銀行雙線路徑,實現二者的協調發展。通過互聯網技術與銀行業務的有機融合,加速商業銀行的轉型,最大限度的提升自身的服務水平。
(二)競爭中求合作,謀求與互聯網金融企業的雙贏
1、商業銀行利用其雄厚的資金實力和覆蓋全國的網點,以及廣泛的資金來源,與互聯網企業合作網絡信貸業務,開發適用于網絡環境的信貸產,通過對互聯網技術挖掘客戶數據,減少對小微企業風險控制的業務流程,提高對小微企業貸款審批的效率,促進雙方的發展。
2、商業銀行為電子商務平臺提供信用額度,互聯網進入企業依托自身積累的客戶數據對客戶信用進行評價和賬戶的監控,保障資金的安全,發展網絡信用。
(三)以客戶為中心,積極創新業務,拓展客戶資源
1、搜集和了解消費者體驗指數,構筑體驗指數體系。建立系統的、事前的體現系統,加大績效調節力度,在客戶經理引導下將消費者的柜臺交易轉化為電子平臺交易,從而刺激客戶的活躍度。
2、深層挖掘消費者的需求,憑借網絡信息平臺,充分發揮商業銀行特長,打破傳統桎梏,提供消費者個性化服務。
3、提升資源配置的效率,為消費者提供便利快捷的服務。在科學化風險管控的基礎上,精簡程序和流程。對自身業務流程進行綜合性的評估,減少那些不必要的,或者是效率較低的環節,提升效率。(作者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
參考文獻:
[1] 丁紅,銀行家[J],商業銀行在電子商務領域的服務和創新,2013
[2] 馮娟娟,現代金融[J],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商業銀行競爭策略研究,2013
[3] 蔚趙春、凌鴻,上海金融[J],商業銀行大數據應用的理論、實踐與影響,2013
[4] 閏冰竹,中國金融[J],大數據時代的銀行業發展,2013
[5] 苗壯,合作經濟與科技[J],銀行互聯網金融發展路徑初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