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
摘 要:德國高等教育辦學實力和教育資源雄厚,主要受益于硬件和軟件兩層面兼施且配合張弛有度。硬件辦學制度采用“寬進嚴出”政策、靈活彈性學制、理論實踐恰如其分銜接的課程設置、企業為主導配合四位一體監督的實習制度。軟件教育理念:以尊師重教,興趣是最好的良師為教育思想;以大學自治與學術自由,教學與科研相統一為辦學理念;以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完美結合為培養目標。因此中國高等教育需快速調整破解大學教育燃眉之急,首先,規劃本土人才培養方案,采取寬渠道入學政策;其次,采用彈性學制,發揮學生自主創新能力;最后,拓寬實習平臺,力求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去幫助中國大學教育走出瓶頸,在教育國際化背景下可以走得更快、更遠、更高。
關鍵詞:德國;高等教育;辦學;新啟示
中圖分類號:G726 文獻標識碼:A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實行)》將辦學特色定義為:學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獨具一格且長期利于培養人才發展的特色與優質風貌。20世紀初德國高等教育享譽全球,主要原因源于德國高等教育辦學特色采用嚴密合理科學的辦學制度特色和敢為人先優質的科學教育理念。中國大學必須從辦學特色即理論方面進行長期改革、積淀、沖刺才能達到頂峰,因此學習德國辦學特色對中國大學的發展有積極借鑒作用。
一、德國采用嚴密合理科學的辦學制度
(一)高等教育采取“寬進嚴出”的政策
德國的高等教育不采取全國統一考試,采取“寬進嚴出”的政策,只要通過中學畢業考試就能進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所以保障了大量人才的出產,降低了人才的浪費和流失。寬進的優勢在于不以一次考試定終身,賦予每位考生機會均等的高等教育入學受教權利,為大學輸送更多優秀的生源。德國高校采用寬嚴兼施的政策,收放拿捏的張弛有度,嚴把學生出口率,畢業考試成為整個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的關鍵環節。在高強壓制度的鞭策下,德國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才有強有力的積淀以達到質的飛躍。據統計,德國大學生畢業淘汰率為40~50%,外籍學生在德國大學畢業淘汰率高達70~80%,因此德國大學畢業證和學位證的獲得難度大且含金量高。畢業生的聲譽也威名遠播,受到國際的青睞。
(二)德國高校辦學應用靈活的彈性學制
根據德國教育目標和辦學特色,把德國大學分為綜合、應用技術、藝術和音樂等大學。綜合大學以多學科、專業齊全、教學科研并重為宗旨的高等學校,學制通常為4~6年。應用技術大學以專業精辟,突顯專業特色取勝,其課程設置多偏重于應用,專業分類較細,教學安排緊湊,學制一般4~4.5年。藝術、音樂學院數量和規模都不大,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實行小班授課和個別教學,學制3.5~5年。德國大學靈活的彈性學制,不僅為高校規劃帶來新挑戰,而且也為學生提供自主安排學習的新機遇。
(三)理論與實踐恰如其分銜接的課程設置
德國高校課程結構分為基礎階段和專業階段兩個部分。基礎階段類似中國大學的本科階段,3年基礎課程以學習系統理論知識為目標。隨后通過“中期考試”進入專業學習階段類似中國大學的研究生階段,根據專業不同劃分課程類型、課時、以及學制年限。畢業考核以提交論文和通過畢業考試為標準,才頒發相應學位。德國高校將基礎階段和專業階段結合,理論與實踐恰如其分銜接的課程設置,保障學生在最短學年取得最高學習效率。
(四)企業為主導配合四位一體監督的實習制度
德國高等教育以提高應用能力為核心,指導和引導學生大量和長期開展實習、通過創業等靈活多樣的實習和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并且建立政府、行業、企業和學校四位一體的監督體系,各個部門之間積極配合相互合作,構建以企業為主導、多方部門共同參與、責任分工清晰合理的大學實習制度。企業公司積極響應政府號召為大學生主動提供實習崗位,政府機關部門制定立法政策為大學生實習提供法律保障。德國大學實行彈性教學管理,要求學生不僅要學習專業課和文化基礎課,而且也要去企業培訓場所接受職業技能培訓,鼓勵學生到校外企業參加實習。
(五)科研和教學雙管齊下的教授考核機制
高素質教師隊伍是保障人才培養質量的前提,所謂學高為師,身為示范。德國大學的教授不僅需要豐碩的科研成果和創新意識;而且還要具備高度的責任心和敬業精神。德國大學每一個研究所只聘任一位專業水平最高的教授,因此德國大學教授都是經過精挑細選出來的學術精英構成“有機團體”不斷為德國經濟科技發展做出豐功偉績;不斷為學校專業特色掛滿琳瑯滿目的金字招牌;也不斷為市場需求提供更多前沿預測;還不斷為人才專業培養制定合宜的方向。德國大學必須保障學生學習成績合格率,教師無償義務為學生補習課程提升合格率。德國大學科研和教學雙管齊下的教授考核機制避免目前國際高等教育教師調衡科研和教學困難的弊端,科研教學兩手抓兩手硬為世界高等教育樹立良好榜樣。
二、德國高等教育敢為人先的科學教育理念
德國重視智力開發和人才培養,高等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成產總值1.2%(見表1),把高等教育放在戰略核心位置,培養出了眾多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成為科學科技尖端的科研領軍人才,對德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捷徑和騰飛的主力。
(一)教育思想:尊師重教,興趣是最好的良師
德國是一個思想深度頗深的國家,把教育放在德高望重的位置,尊師重教顯得尤為突出。德國將大學教授化身為知識權利的象征,并且賦予崇高無尚的敬重。一方面源于教授們尖端科技發明和高素質人格魅力贏得民眾的尊敬;另一方面源于各領域教授們用智慧創造出科學技術和文化科技成果為人民生活帶來巨大利益。德國教育思想主張把興趣擺在第一位,視興趣比名利重要,一旦下定決心,有了奮斗目標,會不余遺力為此付出努力,成功也就指日可待。
(二)辦學理念:大學自治與學術自由,教學與科研相統一
1809年洪堡創立柏林大學,拉開德國大學里程碑式創建的序幕,并且主張大學自治與學術自由,提倡教學與科研相統一的原則,把學術自由作為基本的指導思想。柏林大學創立之初就明確提出以系統探求真理為大學理念,以科學研究為大學主要職責,以批判知識和探索真理為教師和學生使命,從根本改變傳統大學教育的職能、課程內容和結構。洪堡還提出“學習自由”和“教學自由”兩個辦學原則:教授具有在學術領域內不受干涉和傳授真理的自由;學生有選擇學習和獨立生活的自由。這些辦學理念奠定德國大學主張學術獨立和思想自由,不受政治、經濟、社會利益所限制和牽絆,強調大學管理和學術自主的根基。同時通過教學與科學相結合而創建研究所為實施研究生教育提供場域和開辟高等教育新職能——科學研究。德國的大學依據自由與獨立相互關聯、依存不古的教育理念,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享譽全球的英才。
(三)培養目標: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完美結合
不同類型的大學有各自不同的培養目標模式,有為科學研究儲備的科研人才,有為企業和社會生產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性人才,有為追求自我、自由、藝術的藝術人才。所有大學都秉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理念,讓德國高等教育在飛速快捷發展的高科技信息技術時代占有一席之地為德國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德國將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完美結合,具有先進的基礎教育硬件設施和科學合理的教育系統,還有敢為人先的科學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才使得德國在諸多尖端科技信息領域中人才輩出、學術上遙遙領先。
三、中國高等教育出現的主要重大癥候
(一)教育教學管理松弛,過分注重表面工作
高校管理教師的模式逐漸行政化、形式化,與學問完全無關,去趕超世界先進教育科技水平更是毫無關系。學校的教師和學生花費大量時間去浮于表面敷衍看似重要但卻沒有實質推動教育發展的調查工作,造成校園的組成人員沒有把精力和重心放在教育教學方面,造成高校教育教學管理處于松弛無序的情況,造成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學科研總是與理想目標失之與臂。
(二)課程設置欠缺,知識陳舊難跟上科技飛躍遞進的步伐
大學課程分為選修課和必修課,而且知識陳舊并不能與現實社會所需相匹配,學生無疑都是抱著修滿學分去學習必修、選修課,最終既沒有學到理論知識也缺乏實踐操作能力,更與教育目標相差甚遠。大學開設許多形同擺設毫無作用的課程,與學生畢業相關的課程卻寥寥無幾,課程的設置完全扼殺學生主動創造和追求真理的赤子之心。不僅浪費教育的心血,更是浪費學生寶貴求知的青春時光,所以大學的課程設置必須進行合理的改建和規劃。
(三)教育理想信念滯后,長期與國際先進水平脫軌的現實情境
隨著教育國際化、教育資源開放化,中國的高等教育必須走出狹隘的視野,學習國外先進科學的教育理念和經驗,同時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彌補和改進,以致縮小與國際先進教育水平的差距。首先需要樹立崇高教育理想信念;其次制定發展先進教育水平計劃;再次制定強制監督保障設施為拉開發展中國高等教育先進水平的帷幕留下伏筆。
(四)大學風范逐漸喪失,校園風氣遭破壞
物欲橫流紛繁嘈雜的社會之風已經刮到原本充滿書卷香氣的大學校園,大學精神風貌早已蕩然無存,所有人對追尋真理和探求科學的崇敬使命感愈發淡薄,校園似乎變成一個沒有靈魂軀殼的“偽知識精神家園”。校園氛圍遭破壞,教師出現職業倦怠、理想信念坍塌、重教學輕科研或者重科研輕教學等不良之風已然成為校園的流行旋風,尾隨其后滿是學生肆意逃課掛科、考試作弊的狼狽場景。嚴重破壞大學學習和科研濃郁氛圍,造成大學畢業生質量參差不齊,高等教育水平亦停滯不前。
(五)大學文化氛圍淡薄,學生受熏陶途徑遇阻
中國很多高校缺乏大學文化,或完全沒有大學文化,所有校園的建設無非是華麗炫彩的教學樓、城堡吊腳式的圖書館、豪華奢靡的寢室樓類似出自同一模具的翻版。大學的文化不是這些裸露在外的物質層面所能匹敵,而是觸及人靈魂深處而引起發人深省的覺悟和凈化。沒有歷史文化底蘊積淀的校園空洞而無精神宿朽,仿佛精致剔透的美花瓶而毫無靈魂深邃的內核,雖然美得讓人心動但卻難激起人想囊入手中的欲望。學生身處文化氛圍淡薄的情境,自然難形成沁人心脾的文化氣質,更多呈現粗鄙低俗的素質、氣息和內涵。這與柏拉圖《理想國》中知識即美德的申訴而相馳背離,學校組織文化交流活動匱乏,文化載體圖書館、學術講座、學術社團活動失去傳播傳統文化意義變得干癟而追溯社會流行熱風,成為學生受熏陶途徑遇阻的屏障。
四、新啟示
(一)規劃本土人才培養方案,采取寬渠道入學政策
高校應建設和規劃具有本土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教育部應下放權力給學校進行自主招生,招收大量特長生避免怪才、偏才的流失。同時應采取寬渠道入學政策,讓大量考生進入高校深造,畢業環節采取嚴格審核管理模式。
(二)采用彈性學制,發揮學生自主創新能力
大學應采用彈性學制,讓學生自由選課或者自由安排根據自身學習情況去選擇合宜培養方案和學制。同時應大范圍地開展與專業相關的實踐課程,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性,從而激發學生發揮更大更多的創新潛能,引領學生高效利用學校教育資源實現理想目標不負青春年華。
(三)拓寬實習平臺,力求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
大學應拓寬學生實習平臺,把實習作為畢業考核的必修課程,同時實習可以貫穿交叉整個學制期間。充分發揮實習操作實踐的作用,讓每位學生樂于實習,改變傳統敷衍浮于表面的實習心態。同時制定相應的實習獎懲制度,調動學生實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此外,大學應開展多方位校企合作平臺,為學生提供多渠道實習機會,幫組學生實現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完美結合的橋梁。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Z],2004.
[2]鄧志博.德國的教育體制及特點研究[J].價值工程.2011(23).
[3]Statistisches.Bundesamt.Bildungsfinanzbericht.2011[R]. Wiesbaden:Statistisches.Bundesamt,2011.
[4]姜太源.德國高等教育體系概述[C].北京聯合大學發展應用性高等教育學術論壇文集.2005.
[5]李曼麗.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工程教育比較研究回顧與思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8(3).
[6]韓璐璐.德國高等教育對我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啟示[J].職業教育(下旬刊),2014(9).
[7]安貽.德國高等教育的特色及其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啟示[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12).
[8]劉興國,呂方明,梁晶.德國高等教育的特色及其啟示[J].教育探索,2008(8).
[9]張武軍.德國大學治理制度及啟示[J].大學(研究版),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