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艷芬
?
民辦高校體育教學發展新模式探究
肖艷芬
【摘 要】現代學校體育倡導的體育終身化、自主化和個性化,勢必要求我們打破了原有學校體育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擴大體育活動的范圍,關注學生的個體需求和發展。
【關鍵詞】教學模式 民辦高校 體育教學 課外體育活動
近年來,大學生的身體素質逐年下滑,體質測試呈現不及格率高的普遍現象,這無疑對高校體育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辦高校因為辦學性質、體育教學理念認識上不足、體育意識淡薄等一些客觀和主觀的原因,在體育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育結構、人才培養模式、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方面相對滯后。本文對民辦高校體育教學新模式的構建,進行探尋性研究,旨在尋求符合現代社會需求和現代教育步伐的民辦高校體育教學新模式。
(一)存在的問題
1、教學目標方面
在民辦高校體育的教學目標上,存在著只抓單純的體育技術傳授,抓身體素質提高,而忽視對體育意識、體育能力方面的培養。在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等長遠目標上缺乏可行性。
2、課程設置方面
在課程設置上,運動項目、技術教材,乃至教學手段、方法老套,沒有特色。加之考試只強調技術的掌握和身體素質優劣等原因,出現不少學生“喜歡體育運動但不喜歡體育課”的尷尬局面,甚至造成一些學生厭學、懼學,限制了學生個性和個體潛能方面的發展。
3、評價形式方面
在檢查學生體育鍛煉效果的手段上形式單一。目前民辦高校體育考試是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手段,在檢驗標準設置上,存在著注重技術掌握程度、身體素質的成績,而忽略對體育的參與、體育能力的檢查。考試的內容范圍不能充分體現高校體育的內涵,不能全面地反映出高校體育的目的任務,形式上基本局限于以“技評”和“達標”成績為主的評價。
(二)制約因素
1、投入不足
雖然近幾年民辦高校在學生體育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的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運動健身場所及設施也得到了較好地改善,但與學生對課外活動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相比,學校體育場館設施、活動形式,競賽組織、師資隊伍、專項經費等方面仍遠遠落后。
2、學生特點
民辦高校的辦學性質決定了和普通公立高校學生相比,學生起點相對較低,文化底子薄,學習自覺性不高,動力不足,學習方法有待改進。學校的文化底蘊不足,學風不夠嚴謹,對通過多手段、全方位發展學生身體素質等方面的體育意識淡薄,這些問題給學生身體素質全面發展和人才成長帶來一些消極影響。
(一)課內外一體化模式的指導原則
1、以學生為本
在體育教學新模式中,教師要轉變職能,教師的主導作用要向引導作用轉變,讓體育協會或俱樂部更多地參與教學內容、教學計劃以及考核的制定,使教學內容、教學計劃以及考核與體育協會或俱樂部的課外體育鍛煉最大程度的兼容,突顯學生主體的作用,是將消極被動式學習轉變為積極主動式學習的有效方法。
2、強調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有機結合
將課堂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看成一個整體,形成大體育觀。在課內,教師按照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進行系統教學,為課外體育的開展奠定一定的身體和技術基礎,提供有關的知識和技能儲備。課外體育活動為課內體育學習提供檢驗學習效果的檢驗條件。根據發展體質的普遍性、特殊性、個體差異性、負荷頻度性原則,將課堂教學與課外體育活動進行整體設計、組織安排、考核評價和管理,使體育課堂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科學、有序的緊密結合。
(二)構建體育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新模式的優勢
1、優化體育選修課、理論公選課教學形式
(1)拓寬體育課程設置的思路
體育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新模式,將體育教學的意義擴展到諸多其他方面:運動參與、運動技能的掌握、體質健康的增強、心理健康培養、社會能力培養以及健康教育,改革過去體育課內容幾乎全是競技體育項目的狀況,拓寬了體育課程設置的思路。體育課內外一體化管理模式,使得只要在學校師資力量、體育場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凡是有助于提高學生健康水平,符合時代特征,深受廣大青年學生喜愛的體育文化要素,都可以列入體育課程體系。
(2)建立開放式自主選課制度
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新模式,提倡高校體育課程除開設公共體育課外,應增設體育選修課教學,和理論公選課教學,并建立開放式的自主選課制度。學生在全方位了解教師和課程結構類型的情況下,根據自己的專長、需要、和興趣愛好,選擇學習項目和選擇教師。讓學生在自己興趣的驅動下,積極參與體育活動。
(3)開設以適應社會實用價值為導向的體育理論公選課
體育課教學應該全面考慮運動項目的鍛煉價值和社會轉移價值,知識技能在進入社會后的實際運用價值。構建課內外一體化教學管理模式,可以拋開以身體素質為核心的傳統課堂教學理念之外,專門開設以社會實用價值為導向的體育公選課,以理論公選課的形式,教授學生健康教育、體育技戰術知識以及裁判、競賽組織等社會體育實用知識技能。
2、使課外體育俱樂部作為教學有效補充
(1)體育俱樂部內容和管理
選擇有鍛煉價值的體育內容并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要,在課外開設多種體育項目俱樂部,并健全各俱樂部的規章制度。對其組織的建立、制定開展活動的內容與計劃、專項師資的配備等方面給予組織安排,并不斷地進行協調和業務指導。
對俱樂部的管理采用“學分制”等富有彈性的方式,使學生在共同的興趣愛好甚至水平接近的氛圍中學習,在單項俱樂部的組織形式下進行體育課外活動,學生不再受年級和行政班的束縛,學習或鍛煉計劃更具有彈性,對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2)俱樂部考核體系
改革考試評價體系:將學生的課外俱樂部參與程度、體育能力、體育行為、運動水平等納入考核體系。在“一體化”模式中應采用結構性考試,減少技術技能性指標,增加“參與行為”和“自我評價”體系指標。將參與俱樂部鍛煉的量(包括授課式鍛煉和自主式鍛煉)與成績掛鉤,變應試教育中的注重結果(分數)的學習方式為注重參與體育鍛煉過程的素質教育的學習方式。
3、通過體育社團、體育協會等學生自主組織形式,更廣泛的開展各類體育競賽活動
(1)體育協會、社團的特色展現
結合自身的特點,緊扣當前校園文化建設主題,積極展現體育協會、社團的特色。在日常學習生活、體育運動休閑中廣泛開展體育健康知識講座、培訓,舉辦各種比賽(系級賽,季度排名賽、擂臺挑戰賽、邀請賽等),宣揚體育精神,弘揚體育文化,造就健康人才。
(2)體育文化宣傳力度的大力提高
注重加強體育職能部門的指導工作,相關職能部門提供活動經費保障,加大宣傳力度,增強校園社團吸引力。
4、實現校園體育精品課程、精英班的開設
(1)精品課程特點
目前高校的體育精品課程以及精英班的設立,主要是一些時尚運動課程,如:體育舞蹈、街舞、瑜伽、爵士、啦啦操、跆拳道等,新興休閑娛樂課程:定向越野、戶外拓展、野外生存、滑輪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舞龍舞獅、武術等。
(2)授課時間自由
精英班的開設時間不受學校教務處限制,由學生自主選擇共同時間段集中上課,一般在時間相對集中的晚上上課。
課內外一體化體育教學模式涉及到“課內”和“課外”兩大部分,這兩部分的總體教學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全面增進學生的健康。這兩部分課程的結構、內容和組織形式不盡相同。
民辦高校體育教學應拓展新思路,建立新模式,樹立“課內外一體化”的大體育教學觀念。把課內和課外體育納入體育課程體系,將體育選修課、理論公選課教學與課外體育專項俱樂部形式,體育社團、體育協會等學生自主組織,校園精品課程、精英班,體育競賽組織,體育素質與運動能力測試等內容進行“一體化”模式管理的研究與實踐。
參考文獻:
[1]李加奎.關于體育課程模式構建之思考[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3(6).
[2]毛振明.體育教學改革新視野[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1).
作者單位:(武昌首義學院基礎科學部)
作者簡介:肖艷芬(1980-),女,湖北武漢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健康促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