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英 孔凡文 王玥
摘 要:近年來,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就業競爭異常激勵,市場需要具備土地資源管理綜合理論的應用型人才,為了適應社會需求,沈陽建筑大學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轉變培養模式,注重理論與實踐能力并重,構建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以此增強土地資源管理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關鍵詞:土地資源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實習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9-0107-03
1 培養應用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的必要性
土地資源管理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自然學科、社會學科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應用型學科,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土地供求矛盾的突出,土地資源管理畢業生逐漸成為解決土地利用、規劃、整理等一系列人地關系問題的主力軍,企業和行政部門都需求大量的既懂土地管理理論又掌握專業技術的專門人才,重理論輕實踐的培養模式逐步被市場放棄,因此,培養應用型土地資源管理專門人才是滿足市場需求、服務地方經濟的必然選擇。
2 應用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培養目標
根據市場調研及專業發展需要,沈陽建筑大學把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作為試點轉為應用型專業,確定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新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現代管理學、經濟學、法律學及資源學的基本理論,掌握土地資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識,具備土地管理的綜合能力,具有測量與制圖能力,土地信息技術應用與開發能力、土地估價技術能力、土地規劃與整治能力、房地產開發與投資分析能力和工程項目管理能力,具有運用專業軟件處理本專業業務的能力,具有順利閱讀本專業外文書刊、技術資料和聽、說、譯的基本能力,具有調查分析和應用協作能力,具有一定的社會交往、組織協調和公關能力[1]。
3 應用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應具備的實踐能力
3.1 測量與制圖能力 測量與制圖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課程設置時注重測量與制圖基本功訓練和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員素質的培養,通過理論學習全面系統地掌握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土地權屬調查、地籍測量、地籍圖測繪、土地登記、土地統計等的基本原理、內容和基本方法。課程實習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要求學生能熟練應用GPS(RTK)、全站儀等儀器及專業制圖軟件(如CASS、ARCGIS),能運用所學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完成土地調查、地圖繪制等一系列工作,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的集體精神,為學生今后從事土地調查與評價、土地整理、地籍測量、土地登記等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3.2 土地信息技術運用與開發能力 土地資源信息化已經成為時代的要求,社會需要大量的既懂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知識又能進行程序開發的土地信息專門人才。通過地理信息系統等課程學習和ARGIS、MapGis、SuperMap等專業軟件的實踐應用,使學生具備土地信息的采集、修改、更新、刪除、統計、評價、分析、預測和二次開發的能力。為將來從事土地資源調查系統、土地利用規劃信息系統、地籍管理信息系統、土地估價及整理信息系統等信息系統運用與開發積累經驗。
3.3 土地估價技術能力 土地估價能力是學生畢業后最早與市場對接的技術能力,也是土地資源專業畢業生主要的就業方向。通過不動產估價、房地產估價等課程的理論學習,使學生掌握土地、房產估價的理論與方法,具備考取國家注冊“土地估價師”、“房地產估價師”的理論能力;通過案例教學及課程設計等實踐環節,使學生能根據實際情況綜合評定出某塊土地或多塊土地在某一權利狀態下某一時點的價格,具備獨立正確的完成估價報告的能力;為學生從業后的后續職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2]。
3.4 土地規劃與整治能力 土地規劃與整治能力是針對解決土地利用問題而產生的技能,直接面向市場需求。通過土地規劃、土地整理與復墾等課程學習,使學生掌握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的程序,熟練進行土地利用規劃方案設計、學會撰寫土地利用規劃報告;掌握土地整治的方法,學會如何盤活存量土地、實現節約集約用地。根據土地規劃與整治的技術特點,我校安排了土地利用規劃實習、土地整理與復墾課程設計等實踐環節,以3S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為基礎,以教師科研的實際科研項目或模擬項目為依托,使學生參與土地規劃、整理與復墾的方案設計,并對設計方案進行評比分析,真正做到即學即用,增強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為學生畢業后能盡快的適應并逐漸承擔項目、成為合格的技術人員做好前期準備工作。
3.5 房地產開發與投資分析能力 土地與房產一直是密切聯系的,房地產開發和投資能力是建筑類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學生必備的技能,通過房地產經營管理、房地產投資分析等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房地產開發、經營、投資及策劃等方面的原理和方法,熟悉影響房地產投資因素,通過課程設計和市場調研,能夠根據樓盤及市場的實際情況對房地產擬投資項目作出正確的技術經濟分析,能獨立進行前期策劃,具備進行房地產市場綜合分析和房地產開發決策的能力,具備編制房地產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參與房地產投資項目調研和策劃的能力。
3.6 工程項目管理能力 作為建筑大學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學生的就業單位很多與建筑密切相關,工程項目管理能力是建筑類院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學生應具備的獨特的能力。通過工程項目管理、施工技術、工程經濟學、工程估價等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工程項目管理、施工組織管理的基本理論和方法;通過工程管理、工程造價輔修專業的學習及為期3周的工地實習實踐,使學生熟悉具體的工程項目管理技術、方法在工程項目上的應用特點,具備參與建筑工程項目管理和解決工程項目管理實際問題的基本能力。
4 實踐能力支撐體系構建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除了依托上述的理論教學與課程實習外,還要配以專業實踐鞏固理論教學效果。
4.1 實驗室建設 實驗室是應用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強化理論教學,實現知識融合,培養實踐綜合能力的重要平臺。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涉及的地圖學、測量學、土地利用規劃、地籍管理與地籍測量、地理信息系統、航測與遙感、不動產估價、土地整理、房地產投資、工程項目管理等課程需要實驗室支撐,完備的實驗設備是建立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的前提條件,完備的實驗室可以有效的提高實踐效果,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為培養寬口徑、高素質、強技能的專業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使學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因此,必須建立適應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發展需要的綜合實驗室,包括地理信息實驗中心、測量實驗室、土地規劃與整治實驗室、3D仿真實驗室、制圖實驗室等一系列實驗室,讓學生通過實習實驗切實提高實踐動手能力,掌握專業技能。
4.2 產學研實習基地建設 實踐能力的培養單獨的依靠校內實習是不夠的,校企聯合建設校外實習基地是培養核心能力的必要條件。校外實習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綜合素質的重要實踐環節,產學研實習基地是教學與社會結合,學習與工作、生產相結合的整合器,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技能的關鍵環節。建立產學研校外實訓基地,既可以加強教學、科研及與地方服務的聯系,以實習促進科研、教學與服務,將教學與服務融入科技發展中,又可以讓學生提前熟悉進入社會的工作形式,積累實踐經驗,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踐,總結實習中的不足,提早查缺補漏。產學研實習基地建設是學校、企業和學生三方共贏的教學模式,建立產學研實習基地是培養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人才的必然選擇。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按照實踐能力要求,共選擇地籍測量、土地調查、土地規劃、土地估價、土地整治與復墾、土地信息技術開發、房地產開發、土木施工8個方向的企業共建實習基地,使學生根據自己的就業意向選擇相應的實習單位進行為其9個月的“三明治”實踐教學,做到實訓基地設置與就業發展需求貼近,實踐教學與崗位要求貼近,為學生就業做好充足的前期準備。
4.3 實踐教學制度的建設 實踐教學不但要求實習學生在實習過程中能夠將相關課程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中,同時還要求實習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保質保量完成實習單位安排的工作,因此,建立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制度是確保實習順利進行的前提。首先,學生參與工程實踐前要做好充分的前期準備工作,簽訂實習合同,制定詳細的實習實施方案,明確實習的目的、內容、范圍、技術依據、技術路線、進度安排及實習中的注意事項等,認真學習實踐手冊,明確實習單位和學生在實習中的內容、責、權、利,然后按照各自在實習中承擔的角色開展前期工作;其次,實踐中心與實習單位提前做好溝通工作,確定本次實踐的技術要求和校外指導教師,保證實踐任務的接受和順利完成,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第三,由于實習存在較多的不可預測因素,因此實踐中心和實習單位要建立突發事件預警機制,以積極應對及處理好實習過程中的突發事件。最后,制定實踐過程管理規范,要求學生按實踐單位要求按時、保質保量的參加并完成相關實習工作。
4.4 專業實踐指導教師隊伍的建設 實踐指導教師的實習效果的好壞起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達到良好的實習效果,指導教師必須做好實習的全過程指導。我校的“三明治”專業實踐施行雙導師制,校內和實習單位各有一位指導教師,校內指導教師由專業教師擔任,負責與實習單位的指導教師溝通,了解學生的實習情況,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同時,校內指導教師也要做好與學生的溝通,掌握學生的實際實習狀況和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給予適當的指導,積極幫助解決問題,鼓勵學生認真實習,積累實踐經驗。校外實習指導教師由實習單位指派,校外指導教師負責學生的日常實習工作安排與指導,實習結束后根據學生的實際工作情況給予實習評價。校內實踐指導教師要選擇有責任心、能夠認真負責的督促學生較好的完成實習任務的教師,選擇經驗豐富的、能與校外指導教師進行溝通、建立良好關系的教師。校外實習指導教師選擇經驗豐富的一線技術人員擔任,學校給予一定的實習指導費用并進行相應的評價。
4.5 實踐考核評價體系建設 有效的實踐考核評價體系能反映真實的實習情況,公正嚴格的考核機制可以提高學生好好實習的積極性。考核評價體系分為日常考核、抽查考核和效果評價三部分:實習期間的日常考核是督促學生按照基層單位的要求開展工作,保證每天的出勤,按月考核實習情況,每月實習工作結束后,以月報的形式審查1個月的實習工作內容,不按期匯報實習情況視同沒有參與實習,需要重新實習;抽查考核是指導教師隨機的抽查學生實習的實際情況,對于抽查時缺勤的學生,要求補做實習,真正做到保質保量的完成實習實踐工作,否則不予參加實習成績評定;效果評價是在實習結束后根據學生的實習表現和上交的實習材料,通過實習答辯的形式綜合評定實習成績。實習效果分析是實習結束后指導教師根據學生實習情況和企業的反饋,分析學生在實習中欠缺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及時修訂教學計劃,補充不足;此外,學生根據實習情況,也要進行認真的個人總結,反思自己所學的知識是否能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反思進入社會后還需要具備哪些方面的知識,為今后的就業積累經驗。
4.6 激勵機制體系的建設 為了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的實習積極性,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激勵機制包括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首先,認真的實習實踐指導需要花費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比如為期3周的土地調查綜合實習,指導教師需要每天不少于8學時的時間帶同學去野外實地調查與測量,周末幾乎都是加班工作,從調查、測量到制圖,工作量相當大,但是,到實習結束,2位指導教師能分配到的工作量只有12個學時,遠不能和實際付出工作量成正比,這樣的機制使有的實習指導教師失去動力,開始慢慢轉變實習策略,不再親力親為,使實習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必須建立實踐指導激勵機制,根據教師的實際工作情況給予分配工作量,而不是教條的按周數計算。其次,學校可以根據實習實踐情況設定專門的實踐獎學金,激勵學生認真參與實習,對于全身心投入實習且實習成果優秀的同學給予獎學金和成績的雙重獎勵,使學生重視實習,通過實習真正掌握實踐技能,切實提高實習效果。
5 結語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市場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除了要求有深厚的理論基礎知識,還要求具有較強的實踐工作能力,用人單位迫切需求大量有實踐經驗、復合型、應用型的人才[3]。為了解決高效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難的現狀,土地管理專業培養模式必須進行改革與轉型,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以實踐教學促進就業,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應用型高級復合人才。
參考文獻
[1]孔凡文,李海英.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招生培養就業一體化模式研究[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2012(2):210-213.
[2]王玥,孔凡文.基于市場需求的土地資管理專業核心應用技能培養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6,22(10):164-168.
[3]張勇,韓志才.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建設的思考[J].中國農業教育,2013(5):85-89.
(責編:吳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