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逢杰 任微微
?
高校學生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研究
葉逢杰 任微微
【摘 要】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高校擴招規模不斷擴大,高校內外環境的急劇變化導致學生突發事件頻發,加強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的構建已然成為擺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高校管理者應當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看作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持續的、動態的全程管理,建立完善的前期預警體系、現場控制體系、后期處理體系,并將之作為一個有機整體認真對待。
【關鍵詞】高校 學生 突發事件 應急管理機制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和社會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一方面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另一方面舊有管理體制的相對滯后以及校內外環境的快速變化,導致高校學生突發事件頻發,給高校管理提出嚴峻挑戰。高校的穩定發展關系到社會的穩定,關系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加強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的構建已然成為擺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項亟待解決的任務。
高校學生突發事件是指發生在高校內,對高校產生負面影響的突發事件。高校學生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適用于高校各種具體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而又凌駕于具體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之上的通用方法。高校突發事件管理機制主要適用于以下幾類突發事件:高校招生就業類突發事件、高校安全或事故類突發事件、大學生心理與精神類突發事件、高校政治類突發事件、高校信譽損害類突發事件、高校突發公共衛生安全類突發事件。
(一)應急管理的法制建設薄弱,缺乏足夠的規范制度
目前,由于受傳統習慣的影響和突發事件應急機制的法律規范缺位的影響,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主要靠行政命令,法制建設相對較弱。因為相應法律制度的缺位,導致應對高校突發事件的規章制度的合法性受到一定程度的質疑。同時,還有一些高校應對突發事件的規章制度與現行法律相悖。目前,國家層面還沒有專門針對高校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管理的立法,《教育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等還只能處理校園內的犯罪和違反治安問題,雖然教師侵害學生人身權利事件、學生傷害等可以依靠《侵權責任法》的相應規定得以求償,但因此類傷害引起的教管沖突和危機事件應依何法予以解決,各方責任人應承擔何種責任,在法律上還沒有定論。然而,沒有明確的國家立法,高校應急管理就無法有效運行。一些高校認為應急管理就是應急處理,無視危機預防和預警機制的建立;一些高校缺乏整體的制度規范,經常采用臨時性的“非常手段”來解決問題,不但難以達到預期效果,而且容易產生后遺癥。
(二)應急機制的缺失造成高校突發事件危害的擴大化
當前學校競爭異常激烈,信息傳播渠道日益廣泛,因此,一旦發生突發事件,對于高校的影響將遠遠大于以前高校競爭較小、信息傳遞較為閉塞的時代。在目前形勢下,那些遇到突發事件的高校,除了直接損失人財物外,還會間接引發學校聲譽下降、形象受損等后果。甚至還會造成生源減少、學生就業困難、引進人才和募集資金困難、高層管理人員和科研人才流失等惡劣影響,而且不易在短時間內消除。就具體的突發事件而言,在事件發生之時,沒有有效的應急機制應對突發的侵襲,其受損害程度必然遠大于防范得當的突發事件。
(三)管理理念滯后,人員的突發事件防范意識淡薄
早年,不少高校認為處理突發公共事件應當是高校保衛處這類部門的事。近年來,高校的觀念有所改變,認為處理此類突發事件不僅僅是保衛部門的職責,學生工作部門應該也應當承擔責任。很少高校能夠樹立“大校園應急管理”的意識,構建“高校內外多元主體共同治理”的系統網絡。
另外,大學生群體的危機意識也不高。有資料顯示,大學生對“犯罪危機”的警惕性最高,但對于地震、疫情等災害的危機認識不足,有的甚至將一些發生較為常見的危機事件,如食品安全等排除在危機之外。很多學生意識到地震是一種突發危機,但對于如何逃生,卻知之甚少。比學生的意識薄弱更可怕的一點是,專職處理突發事件人員的專業教育不到位,在應對突發事件時,“或是缺乏應有的政策水平,或是缺乏足夠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使得突發事件不僅得不到有效控制,往往還使事件擴大化”。
(四)應急管理機構設置不健全,危機處理能力不強
不少高校的應急管理機構設置不科學,體系不健全,一些高校處理突發事件的機構僅僅是學校幾位負責老師牽頭,臨時組建的工作小組,組織結構松散。這樣的組織可能對于規模較小、持續時間不長的突發事件能夠起到一定的牽制作用,但是對于處理規模較大、影響范圍較廣、持續時間較長的突發事件則顯得無能力力。而且,臨時性危機干預組織因為缺乏法律支持和完善的制度構架,其合法定位將影響危機處理措施的有效落實。
(五)“事后動員型”慣性思維,管理方式相對落后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仍然采取“事后動員型”的應急管理模式,管理方式相對落后。大部分高校不但缺少系統化的應急管理機制,而且對于突發事件的預防、危機演練、日常教育、人員培訓等工作也抓得不緊。
(六)突發事件善后處理與總結評價機制還未建立
突發事件處理完結后,大多數人的習慣認識是此事到此結束。但對于高校應急機制來說,事件處理完結后的總結工作更為重要。處理善后是處置突發事件的重要一環,否則便可能再次引發事件。同時要將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作為制度固化下來。一方面,要進一步做好廣大師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導工作,盡快消除突發事件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要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完善應急機制的建設,同時加強與社會的溝通,將突發事件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這些善后工作在目前高校應急機制構建實踐中還很缺乏。
高校學生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持續的、動態的全過程管理,在突發事件發展的不同階段采取一系列控制行動,進一步有效地預防、處理、減輕突發事件的危害,構建完善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必須從以下環節入手,將這幾個環節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認真對待。
(一)建立前期預警體系
危機預警系統通過對社會、學校、學生等不穩定因素進行系統評估,對各類潛在的危險進行預防、警示,并通過分析和判斷各種影響因素的作用等,制定出一系列針對性措施,在危機預警體系的建設中,具體需要做到以下三點。第一是暢通渠道,使信息暢通無阻。第二是建立專業的隊伍進行專業化訓練。第三是完善制度建設,制定系統的相關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在既定的制度下,保證高校應急機制的穩定性、權威性。
(二)抓好現場控制體系
現場控制是突發事件爆發后,為維護學校穩定、保護學生和教職工的生命財產安全等所采取的即刻行動。現場控制包括實施阻止危機事件繼續發展的對策措施;準備和供應應急人員、裝備、物資等;開展緊急處置和救援;協調應急組織和行動;向社會通報危機處理進展等。在突發事件尚在爆發期間時,在現場要緊急處理的是:第一,應對突發事件的決策中心系統必須采取強制措施,妥善采取措施應對危機,盡量將危機控制下來,至少不能將事態擴大,力爭將危機的副作用控制于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第二,立即查找導致危機的內在原因,把握現狀,預測即將到來的后果,之后按照早前制定的應急預案解決現有問題。第三,經由決策中心討論后,盡快告知媒體目前處理突發事件的情況和后續措施,將發布信息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爭取輿論主動和廣大師生以及社會公眾的信任。進而,依靠輿論爭取大眾和社會組織的支持,獲得及時和寶貴的援助。第四,在危機現場決策者和政策執行者要適時抓住機會,遵循“快而準”的原則,集中所有優勢資源第一時間控制局勢。
(三)妥善建立后期處理體系
高校突發事件的善后處理系統是應急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做得不好,同樣會帶來一系列問題,有時還會引發新的危機。學校在突發事件結束后,要及時采取各種積極有效的措施,盡力消除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害,處理好校園內外的公共關系。在緊急應對的后期,應該啟動恢復計劃,采取恢復措施,進行重建、修復,盡快消除突發事件造成的對正常秩序的破壞或對社會產生的負面影響。妥善建立后期處理體系,主要需要做好兩方面工作:第一,對學生進行疏導和調試,鼓勵他們建立理性思維,消除突發事件給他們帶來的心理障礙,化解沖突情緒,保持個人精神生活的樂觀向上,并尋求有價值的生活目標,發展建設性人際關系。第二,學校必須積極總結經驗,進行后期整頓。群體性突發事件后,相關部門不能放松警惕,還要做好思想穩定工作,妥善解決遺留問題,盡快使學校恢復正常的教學科研秩序。要及時公開事件經過和真相以及處理結果,排除不良影響,杜絕不良事件的再次發生。對事件中需要負主要責任的個人和組織,要嚴厲追究相關責任,并從事件中汲取教訓和經驗,形成書面材料,存檔備用。第三,必須開展必要的宣傳教育工作。危機過后,并未萬事大吉,高校應當針對之前發生的突發事件的特點,有針對性地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學習,加強各種方式的教育,有條件的,還要經常性地開展實訓、演習,以增強學生群體應對危機的能力,這對進一步完善突發事件應對機制有著積極和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有洪.平安和諧高校論壇[M].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8.
[2]張志學,蔣良才.高校保衛工作理論與實踐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
[3]劉向信.高校突發事件應急機制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4]李開世.高校學生工作研究[M].四川: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5]馮文廣.高等學校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研究[M].四川: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6]曹光亮,吳有云.高校群體性突發事件的分析與思考[J].保衛學研究,2006.
[7]蔣立峰,何國煥.高校學生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探究[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