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軍
?
市縣級媒體的現狀與發展淺析
吳曉軍
【摘 要】媒體作為聯系黨中央、群眾之間的一道重要的橋梁,在新時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然而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傳統媒體受到的沖擊日益凸顯。如何應對挑戰,突圍傳統思維的藩籬,實現與新媒體的融合,走出一條傳統媒體的振興之路,是擺在媒體人面前的一個新課題。本文從現狀、表現以及發展潛力、轉型思路等幾個方面來淺析市縣媒體的現狀與發展。
【關鍵詞】媒體 現狀 發展
傳統媒體主要是指廣播電臺、電視臺、報紙等媒介,也可以說是傳統的傳播手段。1983年我國提出“四級辦廣播電視”方針以來,各地廣播電臺、電視臺陸續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廣播電視事業的繁榮與發展。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有線電視、數字電視的普及和全覆蓋,以及新興媒體的迅猛發展,人們對媒體選擇的增多,使市縣傳統媒體受眾大量流失,傳統的廣播、電視、報紙陷入前所未有的發展窘境。
(一)體制機制僵化
當前我國廣播電視仍然保持著中央、省、市、縣四級體制,勢必在機制、編制、管理、效能等方面制約著廣播電視的發展。
(二)采訪資源的匱乏和浪費
作為最基層的宣傳單位,市、縣級媒體的大部分新聞來源于本市、縣,且大多是對縣級領導的日常工作、黨委,政府的行為舉措或者會議精神的跟蹤報道。電視臺的新聞來源渠道較窄,新聞事件較少,且新聞事件的影響力較小,導致基層媒體的可報道資源相對匱乏。從另一方面看,缺少相應的人才、資金、技術以及機制和創新理念,反而使許多鮮活的新聞素材浪費掉,達不到預期的宣傳效果。
(三)整體策劃能力不強,主題不突出,頻道缺乏個性活力
市縣電視臺主要以時政新聞為主,特別是旗縣媒體頻道單一,欄目單一,缺乏整體策劃能力,缺乏創新意識,使原本枯燥的新聞變得更加說教,加之缺乏欄目與觀眾的有效互動,所以致使整個頻道缺乏生機和活力。
(四)選題單一,頻道和欄目雷同化嚴重
有時新聞、專題、專欄同事件、同選題、同采訪、同播出,用節目時長填充頻道空擋。各類低俗廣告、垃圾廣告充斥銀屏,使觀眾沒有新鮮感、收視欲,使本就不高的收視率愈加低迷。
(五)專業人才匱乏
受體制因素制約,專業技術人員占總人數比例較少。
(一)迎難而上,抓住新媒體高速發展的有利契機,取長補短,加速完成自身平臺的有效整合
全媒體時代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挑戰,也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新媒體的特點是移動化、便捷化、流動性強。而傳統媒體具有權威性和公信力等優勢。市縣級廣電媒體要與新媒體進行深度融合,可以有效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足,實現轉型升級,搭乘新媒體快速發展的列車,借助新媒體的優勢為自身的發展找到新的切入點和發展空間;網絡媒體則可借廣電媒體權威和公信優勢來拓展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目前許多市縣媒體建立了官方公眾微信平臺、打造APP手機電視,增加與觀眾的互動欄目,收到很好的實際效果。
(二)以創新求發展
既要創新節目的形式,也要創新產品的經營手段。縣級廣電媒體要發揮自身優勢精細加工自己的產品,轉變經營方式,延伸產品的營銷鏈條。實行制播分離,實現專業化、產業化、市場化。滿足不同終端客戶,不同群體受眾的多元化需求。線上有節目,線下有活動,用互動的活動來提升收視率。根據訂單進行節目的訂制、生產加工和營銷,拍攝和制作面向各種媒體的發布及播出形式,實現廣播電視節目的增值。在山東濟寧廣播電視臺最醒目的字就是改革。該臺2014年電視創收8740萬元,與改革前相比增幅105%,自辦欄目由7個增加到23個,日播時間525分鐘,收視率超過30%。而諸多成績的背后是人才引進、競崗選擇、落后淘汰等一系列的機制改革。
(三)打造全媒體采編隊伍
互聯網+時代對采編隊伍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體時代需要的是集策劃、采編、攝錄、網絡技能運用甚至是現場主持為一身的復合型人才。新傳播生態下,對媒體記者提出了全新的挑戰。
(四)本土化是市縣媒體特色的“根”
市縣媒體最大的優勢就是“本土話“,這是節目特色的“根”。我們節目沒有上星,我們的觀眾就是本市(縣)的父老鄉親,他們關心關注的就是身邊的人和事,這就是為什么有些地區的電視臺、電臺方言講故事欄目為什么火的原因。所以我們最大的特色就是本土化,這就要求我們充分挖掘本土資源,創新表現形式,就會留住鄉音、鄉愁,留住本地的觀眾和聽眾。
中國傳媒大學MBA學院王雪野副院長認為:“傳統主流媒體必須在靈魂深處爆發革命,這是一場大浪淘沙的媒體進化戰爭”。在互聯網+時代,不是哪一種媒介會被淘汰,而是你如何去應對、去改變,這樣才會才會涅槃重生,才會逆勢飛揚。身處這個大融合的全媒體時代,乘著國家發展文化產業優惠政策之風,我們市縣媒體一定會大有可為,大有作為。
參考文獻:
[1]朱林珍.縣級廣電媒體如何面對全媒體時代[N/OL].人民網,2012-07-31.
[2]陸地.基層媒體如何做好民生類新聞[N]. 2016-3-23.
(作者單位:林西縣廣播電視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