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錦驥
?
淺談新型農民圖書館建設
欒錦驥
【摘 要】本文對新型農民圖書館的建設提出幾點建議:1、圖書館建設要規范合理;2、政府要適當增加經費的投入;3、要提高農民朋友本身的素質。
【關鍵詞】新型農民圖書館 新媒體 圖書館的建設
當今,隨著我國經濟和文化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圖書館事業也迅速、不斷的發展和完善起來,但是這種發展出現了不平衡的現在。城市優于農村,城鄉差距越來越大,廣大農村的圖書館事業發展還十分的緩慢,遠遠不能滿足現代新型農民朋友的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經濟建設和社會的進步。
2010年以來,國家加大了對農村文化建設力度,爭取鄉鄉有文化站。有條件的村積極建立文化室或圖書室,滿足人們就近、經常和有選擇地參加文化活動的需要;圖書館、文化館的建設面積和綜合服務能力基本達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主管部門制定的標準。現在面臨的突出問題是要重點解決無圖書館、文化館的縣和無文化站的鄉鎮的館站建設問題。那么怎樣來建設新型農村圖書館是比較好的方式,我有幾點小建議。
圖書室建設選擇的地址非常重要,根據鄉鎮實際需求選擇人員比較密集的地方,交通要便利、環境優雅安靜,不同的地區可以有不同的方式,能體現當地的文化特色更好。創建圖書室的占地面積可根據本地區的需求,按國家規定應該至少是60平方米以上,室內藏書要有3000冊以上,要有專職管理人員,有正常運轉經費。條件好的地區可以面積稍微大一些,書多一些,全面一些,根據本地區的特色,農民朋友的需求來相對的增加書籍。
隨著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繼續快速增長,就目前來說總體的文化設施的總量是遠遠不能滿足需求的,農村文化活動也還不夠豐富,日前,中央下發了《關于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若干意見》,很多省市也相繼出臺了相關實施意見。要按照構建結構合理、發展平衡、網絡健全、運營高效、服務優質、覆蓋全社會的要求,以大型公共文化設施為骨干,以社區和鄉鎮基層文化設施為基礎,利用幾年的時間,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鄉鎮圖書館應該充分利用這一“共享工程”的成果來豐富服務內容,在加強文獻服務建設的同時,重點發展鄉鎮的電子閱覽室。由于電子閱覽室的建設需要一定的投入,因此在這些方面政府可以給予適當的資金投入。也可以采取上級撥一點,本級出一點,社會助一點,企業捐一點等辦法,廣開資金投入渠道。其實電子閱覽室本身是可以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為鄉鎮館事業發展提供重要的經費來源渠道的。還可以通過與“共享工程”的省、市中心聯網,使鄉鎮館的實際文獻數量增大幾倍乃至幾十、幾百倍,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各類讀者的不同閱讀需求,而且可以使有限的購書經費發揮更大的作用。政府要盡量將網絡覆蓋了到農民地區,那樣就可以將本地的圖書館與農民的私人電腦、手機相連接,農民可以足不出戶就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可以建立農民自己的網吧群,讓農民在家中可以跟相對有業務來往的人聯系談業務和宣傳。鄉鎮館的購書重點,可以放在讀者借閱量大的書籍上,如本地區有特色的農業種植、養殖的書籍,使有限的經費得到充分利用,借閱量少的文獻可以利用網絡提供服務。政府要專門培養和造就一支基本掌握圖書館專業知識和計算機操作技術的鄉鎮圖書室工作管理人員,這些人員可以由村干部兼任,也可以由熱心公益事業、具有較強責任心的退休干部、退休教師等擔任。文化主管部門加大監管力度,不能讓藏書中有東拼西湊的現象發生。工作要做的細,要做深層次的、實質性的工作。
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經濟的大潮下,在推動圖書館的建設的同時,要大力宣傳科技知識,要讓農民參與進來。由于文化消費觀念相對落后,自身文化素質不高等原因,農民傳統觀念中重物質、輕精神的行為較為普遍。對于現代數字網絡的興趣相對不高,缺乏一些基本的應用技能。社區必須動員農民朋友積極的參與到學習知識的隊伍上來,經常性地多讀書、讀好書,讀對自己的經濟發展有利的書。農民群體中老中青對于新事物、新媒體的接受應用程度出現較大的差異性。青年農民群體對于現代數字網絡的興趣較高,學習進步快,網絡應用技能也較強,能夠很快地完成從非網民向網民的身份轉化,中老年農民群體則與之相反,要讓青年農民帶動中老年農民跟上時代的腳步,利用圖書館連通各類文獻的信息,根據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生產經營的規模、特點和生產需要,加大對于信息資源的開發。針對具體需求進行信息咨詢,拓展自己的農業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尚紅.鄉鎮圖書館建設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關系熱[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9(20).
[2]胡尚明.構建農村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江門市鄉鎮圖書館建設的思考[J].文化發展,2006.
[3]新媒體語境下農村文化建設思考[J].傳媒中國,2014.
(作者單位:青島農業大學動漫與傳媒學院)
作者簡介:欒錦驥(1978-),女,漢族,山東煙臺人,碩士研究生,館員,研究方向:農業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