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博一 王金萍
?
新媒體視域下輔導員工作創新探究
萬博一王金萍
【摘 要】在數字化時代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新媒體逐漸成為最重要的傳播工具,也在大學階段的教育及管理中日益凸顯。大學生期待以一種高效、便捷的方式獲取對新知識、新事物的關注。當然,在這種新媒體模式已經嵌入到大學生管理工作中時,作為輔導員,應該根據傳統工作方式結合實際,創新途徑,從而迎接輔導員工作的新挑戰。
【關鍵詞】新媒體 基礎性 創新性
新媒體產業聯盟秘書長王斌曾這樣定義:“新媒體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具有創新形態的媒體。”美國《連線》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為:“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可見,不同領域對于“新媒體”一詞的詮釋不盡相同。但新媒體泛指利用電腦及網絡等新科技,對傳統媒體的形式、內容及類型所產生的質變,亦成為“第五媒體”。當今對于大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新媒體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成為了日常工作中非常基礎的辦公手段,而這種基礎的辦公模式既有優勢又有不足,迫切尋求一種新環境下的創新發展,進而,利于高校輔導員加強網絡陣地管理,建立新形式的工作平臺。
(一)新媒體模式引領了大學生的思想觀念
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國民規模達到5.64億,手機網民規模為4.2億。手機微博用戶是2.02億。其中,大學生每天使用網絡平均在2小時以上。微博,微信,QQ,Line,校園BBS等正成為每天必刷的媒體平臺。因此,從某種程度上看,新媒體占據了大學生的日常用語,改變了他們之間的交流方式。交流的方式變得更加多樣,進而使得他們利用網絡獲得更加多樣的信息。不再拘泥于課堂,圖書館,這樣開拓了特們的視野,培養了新的思維方式。
當然,由于網絡信息自由化特點,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很容易發生扭曲。他們對于網絡信息更加容易接受,而不會,這樣就無意間被動接受了些許負面信息。
(二)新媒體的基礎性優勢及創新性的不足
我國各校輔導員的工作不僅局限于對大學生思想方面的教育,還包括學生的活動安排,紀律管理,日常生活等事物的管理協助工作。因此,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利用新媒體的便利。現在,微博,QQ等交流工具普及,輔導員很容易從這些軟件上獲取學生當前的狀態,掌握學生的信息。同時,利用郵箱,其他聊天工作,可以快速解決當前的問題,尤其是信息的發布。因此,新媒體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無疑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基礎性作用。當然,日復一日的事務性工作實行下來,又不難看出,對于新媒體的運用僅僅停留在最基本的作用上,實際對于新媒體的創新整合上,通過尋求新的方式,達到資源的優化處理。
(一)樹立新媒體輔助工作的理念,創新工作平臺
高校輔導員工作是一個在創新中求發展的工作,新媒體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說,應發揮新媒體的能量,創新一個思想教育平臺,把握好學生的思想動態。在這個資源平臺上,建立起學生獲取資源的渠道,將專業知識、新聞事件、網絡課件等資源及時發布,利用學生管理系統,細化工作事務,引領學生的發展方向。
在這個智能化的時代,移動設備成為大學生不離手的通信工具,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已經離不開網絡,那么,輔導員就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只是利用班會、班干部轉傳等形式來開展工作,輔導員應充分了解和運用這些新媒體設備與學生進行溝通,例如,建立校園手機播報,發布四六級、考研、文藝活動、講座、獎助學金事宜、校園趣事等信息,分類整合,設計學生喜愛的版面,免費發布給學生,多渠道的讓學生了解校園動態。
(二)加強網絡陣地管理,避免網絡弊端
在輔導員努力適應并建立更新現有網絡平臺之時,新的挑戰也正向大家走進,網絡以其快速發展的勢頭,信息的侵襲猶如洪水般灌注到學生中去,不乏出現一些不良信息的滲入。因此,在有效利用新媒體手段的同時就要利用科技手段屏蔽刪去網絡上的不良信息,在發布給學生之前,做好把關。對于在校內網絡發布不健康信息的行為和個人要從嚴處理。同時要引導鼓勵學生健康上網,不瀏覽不健康網站,凈化網絡環境,為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一個干凈健康的環境。輔導員在關注時下熱點的同時,能夠甄別話題,確保將有說服力、積極向上的觀點和思想理念發布給學生,推動學生的健康成長。
《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指出:“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輔導員應當努力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所以說,輔導員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有著多種角色,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采用多種模式并行的工作方法,其中之一就是要重視網絡陣地建設,主動占領思政工作陣地,將新媒體的運用發揮到實處。不斷創新,幫助大學生更好地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教育部[2006]24號)[Z].2006.
[2]李巖.淺談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工作的方法創新[J].世紀橋,2013,03:87~88.
(作者單位:大連民族大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大連民族大學2015年中央高校自主科研基金青年項目(項目編號:20150438);國家民委民族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2015年度委托項目,項目編號2015-JDWT-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