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英
?
談搞好古詩詞教學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劉淑英
【摘 要】古詩詞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學好古詩詞對繼承優良的中華文化傳統有著積極作用。另外,古詩詞作為語文教學重點難點內容,對教師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學生學好古詩詞,對提升自身語文素養,有著積極的作用。本文從六個方面對古詩詞教學進行了研究,僅供參考。
【關鍵詞】古詩詞 教學 語文素養
因為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小學古詩詞教學目標并不是讓學生理解其中的含義,而是積累古詩詞語言,提高學生的語言,進而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求學生大概說出古詩詞的內容即可,并不需要字字深究,句句理解。以《清平樂村居》為例,其中“醉”,有些學生認為是“喝醉”,有些學生認為是“陶醉”。對于此,教師沒有必要一定要說明對與錯,只要要求學生讀詩、看課文中的插圖,再進行體會。通常通過這些步驟,學生基本上都能夠在原有的理解基礎上,有所提高。至于詩詞中的某個詞,學生理解能力達到一定程度自然能夠理解,沒有必要深究,反而會讓學生感到迷惘。總之,小學階段,語文教師在講解古詩詞時,重點培養學生的語感,有意識的要求學生牢記某些語言,以此為文學素養的提高奠定基礎。
我國古詩詞具有音韻美,非常適合吟誦。俗語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足以證明反復吟誦的積極意義。學生反復吟誦過程中,不僅會感知到古詩詞所具有的音韻美,還會體會到其中的意境,從而引發想象,展開聯想,品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對于初學古詩詞的小學生來說,反復吟誦是最好的手段,語文教師要加以利用。但是在實際運用過程中,有很多教師可能會發現,反復吟誦,學生很快就會厭煩,因為絕大多數學生讀幾遍后,就能夠背誦,因此都不愿意再繼續讀。這就需要教師設計各種形式,讓學生變化形式去讀,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真正的在讀中有所感悟,有所體驗。
我國有很多古詩詞實際上就是歌詞,只要鋪上曲,基本上都能夠吟唱出來。教師可以抓住這一特點,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將那些傳唱度很高的古詩詞下載下來,教給學生,比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李煜的《虞美人》等。這樣學生就會將這些古詩詞看作是歌詞進行吟唱,也就很容易記住,久而久之,就會自然的唱出來。教師還可以將音樂課上學生學習過的旋律,當作是古詩詞的旋律自行吟唱,長期下來,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就會找到自己比較喜歡的旋律進行吟唱。吟唱式的學習,不僅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古詩詞的樂趣,輕松記得古詩詞,還能夠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可以說一舉多得。
古詩詞學習,單純的吟誦與吟唱都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學生并不了解詩詞作者是在何種情況下做出這些古詩詞,也就不能很好的牢記,或者是不會在何種情況下,借助詩詞抒發自己的感情。因此教師可以適當地介紹一項詩詞的背景,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當然這些都不需要學生可刻意記住,只需要稍作了解即可。語文教師介紹詩詞背景時,要有所側重,重點介紹詩人或者詞人寫下該作品的時間、地點以及相應的事件,緊貼學習的詩歌進行講解介紹。如果教師過于詳細的介紹作者的背景,很有可能會轉移學生的注意力,忽視了詩詞本身的學習,另外,古詩詞背景知識都涉及歷史,小學生還未接觸到,過多講解,會讓學生感到迷惘,反而不利于詩詞理解。
任何一篇古詩詞都具有一定的意境,學習古詩詞實際上就是在感知意境。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能夠充分的感知到古詩詞中的意境,對理解古詩詞,激發想象,定會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因為古詩詞中的意象,并不能直接的顯像出來,需要學習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才能夠感知到。因此,教師要想讓學生感知到古詩詞中的已經,就必須采取相應的手段,啟發學生的想象,讓學生站在作者的立場上去感知,從而將詩詞中描繪的物象立體化,在腦中情景再現。為了更好地讓學生進行感知,教師可以充分地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這樣學生會有更加真切的感受,逐漸的理解詩人與詞人,進而進入到詩詞所描繪的意境中。
“有比較才有鑒別”,利用比較閱讀法設計古詩詞課堂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活躍學生的思維,易于學生舉一反三,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可將學過的詩詞與課內所學詩詞作比較,也可將課內學習和課外自由閱讀聯系起來,讓學生嘗試用課內學到的審美方法去鑒賞新的作品。特別是小學高年級的古詩詞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精講一篇古詩,而會讓學生運用精講古詩所積累的方法更自主地學習同一類型的另一首古詩。
綜上所述,可知古詩詞教學雖然具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如果教師采取有效的方法,讓古詩詞學習不再變得枯燥,學生自然對古詩詞提起興趣。通過長時間的學習,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會逐漸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璐.古典詩歌教學中的情感教育[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3.
[2]秦紅文.詩歌教學現狀及改進策略[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2(10).
(作者單位:內蒙古呼倫貝爾扎蘭屯市薩馬街鄂溫克民族小學)
作者簡介:劉淑英,女,職稱: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