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媛媛王 琛
?
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問題與對策
趙媛媛1王 琛2
【摘 要】大學英語教學是豐富的跨語言知識、提高跨文化能力的平臺,必須體現跨語言和跨文化的緊密結合。在全球化語境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有效交際的氣體是:除學好外國語言,還必須了解外國文化,體驗并熟知本國文化與外國文化之間的差異,具備必要的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大學英語 跨文化 交際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表征,文化是語言的內按和本質。《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規定“大學英語是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然而,由于英語教師與學生缺乏跨文化交際意識,英語教學界缺乏成熟的跨文化英語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英語人才大多語言能力強,但跨文化交際能力弱。因此,增強文化意識、豐富文化知識、培養文化能力、跨越文化差異是大學英語教學面臨的挑戰和任務。
(一)思維方式、價值觀念
東西方思維方式差異的形成是客觀的,中國經歷了長期的農業社會,影響了中國文化和民族心理,特別是儒家思想的影響,講究道德文化,而西方則是宗教信仰,強調哲學思想分析,因此就形成了整體上思維的差異。如果不懂文化,決不能很好的學好一門語言,語言是人們對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的高度總結,不同時期,不同的生態及不同的自然環境中,創造出獨立自己的文化背景,語言會受到不同文化的制約,因此要從文化角度入手,才能逐漸消除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價值觀念上,中國更強調與自然和諧相處,對大自然的順從和崇拜,做人做事常常先人后己,克己守道。西方則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與自然抗爭,所以西方重個人主義,個性發展和個人表現,造成西方人極端崇拜個人主義,個性展示及自我發展。
(二)人際關系、社會習俗
文化學習和語言學習可以相互作用、相互促進,語言學習可以幫助文化學習,而文化學習又促進語言的學習的進步。不同地域、不同種族以及不同文化人們思維模式是不同的,這樣就形成了語言上的差異,正是因為這種差異,導致了文化的差異,在表達同一思想或意思的時候,因為文化的差異,會有截然相反的行為,因此在中國,人際關系更傾向于人情,而西方社會則更傾向于公平和法制。中國人說話一般都不叫含蓄,不直接,繞彎子,而西方人則喜歡開門見山,不講究客套和兜繞。受傳統等級觀念的影響,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長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而西方人平等觀念要比中國人強許多。
(一)樹立文化差異意識,融會貫通
學習文化共性,發現文化差異,只有認真學習,努力發現,通過對比,才能更好地掌握兩者的差異,通過類比對照,克服單一的死記硬背,缺乏變通。教師要結合實例加深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理解,教學大綱中也要更多編寫兩者文并舉,對學生掌握西方文化有很好的推動作用,使學生在文化和英語水平上都能與較大的提高,注重兩者間的關聯和差異,來克服學習的障礙,使之學習變得輕松有興趣。
(二)導入文化要素
要從根本上改善單一的將一種語言學成枯燥的符號,必須重視西方文化意識培養和文化要素的導入,有了文化,那些無趣的符號變得豐富,有內涵,在英語教學中,要實現英語的實際運用,并在交際中嫻熟,恰當得體,引入文化是必然的。目前,隨著中國經濟地位的進一步提升,與國外有了更加多樣的合作和交流。這樣就需要更多精通英語的人才,我們不僅要注重單詞,語法,發音,聽力等的講解,更應該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注重文化意識的培養,引導學生對西方的人文地理,歷史發展,風俗人情進行了解,將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融合起來,實現最終交流目的。
(三)結合實事,與時俱進
任何課本的更新趕不上社會的發展,這也顯示了教材的滯后性。英語學習要多樣,廣泛,比如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對實時發生的事進行學習,有助于將所學的知識與實際進行聯系,開闊視野,作為對課堂知識的一種補充,了解社會,縮短英語學習與應用的距離,使學生既掌握了基本知識,又獲得語言文化知識,這樣的英語學習變得有興趣,不至于枯燥。教學中,老師要帶領學生多進多媒體教室進行觀影,有趣的互動,場景對話,增進學生英語學習的多樣性,強化了學生對文化學習的感受,對文化的記憶與應用變得容易。
傳統的英語教學強調對語言進行系統性學習,包括發音、詞匯、語法等,而忽略了文化的導入,致使學生對跨文化、價值觀念不了解,從而導致語言運用上的錯誤。再者,缺乏語言交際、交流的環境,學生的口語及聽力部分缺乏鍛煉,在真正的語言交際中會出現問題。跨文化教學是英語教學的發展趨勢,要樹立跨文化培養的理念,樹立新的教學方法,力求完善跨文化教學的實踐,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并立正做到英語教學跨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1.河北工程技術學院;2.河北勞動關系學院)
作者簡介:趙媛媛(1983-),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學科英語);王琛(1984-)男,漢族,河北石家莊人,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學科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