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圣虎
基層二級學院輔導員團隊的構建
商圣虎
輔導員團隊的出現是輔導員專職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我們應該從專業化分工、專家化方向和職業化道路等三個逐步發展序列去理解輔導員團隊的建設目標,構建“六化” 團隊工作平臺,為輔導員專職化發展尋求最佳的契合點。
二級學院 輔導員 團隊
近年來,國家教育部和各高校大力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出臺了很多政策和文件,但如何進一步推動隊伍專職化建設是擺在各高校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處理不好,會失掉穩定性,陷入發展誤區?;谝陨闲蝿?,構建以基層二級學院為依托的輔導員團隊則是推進專職化進程的重要支點,相比之下,在管理和工作長效機制延展性上有著更深遠的意義。
輔導員是高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對輔導員職業定性說明了輔導員團隊具有成熟的教師團隊和管理團隊的理論研究背景,但是把兩者融合、形成一個獨立體系——輔導員團隊研究目前尚處在初級階段,相關研究大多是集中在學校層面以部門為單位的或以總體任務為導向的宏觀研究,從廣泛的角度去探討超出單個二級學院的具體措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例如:樊寧寧老師寫的碩士論文《完善高校輔導員團隊建設研究》從團隊結構、目標設置、團隊氣氛、信息交流、領導方式等五個方面提出建設對策[1];成華軍老師的碩士論文《高校輔導員團隊建設研究》從加強高校輔導員團隊建設的領導,優化輔導員團隊的素質結構,完善輔導員團隊的管理機制,健全輔導員團隊的運行機制,加強輔導員團隊專業化、職業化建設和加強高校輔導員團隊文化建設等六個方面提出輔導員團隊建設對策[2];伍慷老師則認為輔導員團隊工作模式是一種全新的工作模式,具有獨立的兩級團隊組織與職級序列,有清晰明確的崗位職責,具有“縱”、“橫”的發展空間[3]等等。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些都應歸為“隊伍”的研究,而不是團隊,真正意義上的團隊由在實踐基礎上的一線專職輔導員為主體成員,以具體任務為導向,依附于二級學院輔導員隊伍的整合而成,其他任何形式的出現都是一種臨時性,與輔導員工作長期性、連續性特點相沖突。
因此從當前多數研究的本質上來看,屬于在輔導員隊伍的建立和完善等群體的研究,為數不多的輔導員團隊建設研究主要集中在學校層面的管理辦法,團隊的分類等,等同于學校學生處的各部門團隊研究,但在輔導員團隊建設所必須的人數范圍內對各分院的具體建設鮮有涉及,基于此,在實踐操作層面,在具體二級學院的管控范圍內,把群體研究轉向團隊研究,貫徹落實好中共中央國務院16號文件精神、教育部24號令《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以及教育部《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教思政[2014]2號),是各高校非常緊迫的任務,也是積極推進輔導員專職化進程的重要理論支持和實踐依據。
為什么輔導員團隊建設是推進輔導員專職化建設最有效的途徑呢?從團隊理論的發展可以窺知一二。“團隊”理念源于中國“和”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認為,“和”是目標,是追求和諧統一,“和”也是過程,旨在解決沖突,統一矛盾,實現融和[4]。1924年霍桑實驗的論斷之一就證實了小組集體效率要優于個體效率之和,隨后梅奧的人群關系理論和巴納德的組織理論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團隊建設研究,但在實踐中真正發揮作用并使其流行起來的則是在日本。團隊精神是日本企業文化的精髓,團隊精神的實踐運用對日本在二戰后經濟振興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隨后在歐美也逐漸得到了推廣。1994年,斯蒂芬·羅賓斯首次提出了“團隊”的概念:為了實現某一目標而由相互協作的個體所組成的正式群體。在隨后的十年里,關于“團隊合作”的理念風靡全球[5]。
團隊歷來都是與效率或質量是聯系在一起的。團隊建設起源于企業對于效率的追求,根本目的在于效率最優化。正是如此,各行各業都力求打造團隊,以便達到預期效果。是否具有團隊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判斷其是否專職化的最重要指標。在輔導員專職化建設過程中,輔導員團隊就是結合工作實際和任務分工,整合資源,優化配置,團結協作,共享發展,針對輔導員某一專業領域目標進行實踐研究,從而實現最優化工作模式的正式群體。
在當前輔導員隊伍初具規模和國家政策扶持力度逐年加大的形勢下,輔導員專職化建設最有效措施要首推團隊建設,因為是否具有團隊是判斷其是否輔導員專職化的最重要指標。如果說教育部24號令揭開了輔導員專職化的序幕,那么教思政[2014]2號文則標志著已經走在了專職化建設的路上,因此我們不能把目光停留在規模群體的存在,要把著力點放在內涵深度建設上,把輔導員團隊建設放在重中之重,其建設目標應定位為專業化的分工、專家化的方向和職業化的道路等三個逐步完善的發展序列。
專業化分工:教育部24號令從八個方面規定了輔導員職責,涵蓋了高校輔導員工作內容,從內容的視角去界定輔導員工作職責;教思政[2014]2號文則從職業概況、基本要求和職業能力標準等三部分明確了高校輔導員專職化發展的具體目標,分為九個專業知識領域以及所需的能力素養。結合《能力標準》以及基層二級學院輔導員的工作實際,從內容角度對輔導員進行分類,至少可以分為思政輔導員(主題教育,黨員發展,學習興趣的激發等)、資助輔導員(各項評獎評優和資助工作等)、就業輔導員(職業規劃指導和就業指導服務)、素拓輔導員(大學生素質拓展、統計和考核,創新創業指導等)和心理輔導員(心理健康的咨詢指導等)等五個方面,組成了輔導員團隊工作內容,每一知識模塊獨立而又統一于輔導員團隊的工作職責,專業化的分工都是基于精細化管理的結果,也是專家化方向發展的必然選擇。
專家化方向:隨著全科化知識的積累,在專業化分工的基礎上,專職輔導員需要針對某一領域進行選擇,結合自己的興趣和專長在某一特定方面進行研究,提升職業能力,這是輔導員工作的獨特性所決定的,即既要做著全面性的實踐工作,又要在某一方面理論研究有所專長,兩者缺一不可,缺乏前者,就脫離了工作實際,缺乏后者,就無法實現專業化?!赌芰藴省芬幎ǖ木糯竽K是我們專業小方向選擇的依據,相應所具備的職業能力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在當前人數限制的前提下至少可以在思政教育、資助、就業、素拓和心理等五大方面進行選擇所要發展的方向,相應知識和能力要求可以依據《能力標準》中的具體規定來衡量,這主要是在所選擇的領域中要學會調查研究、咨詢服務和學術交流,創新工作方式,發現規律,固化成果,成為某一領域的行家里手。
職業化道路:輔導員雙重身份的界定使很多人誤解了輔導員職業本身的發展,把出路當做職業目標,這種理解本身就是錯誤的。因為出路只是個人的發展,而不能代替職業發展,否則永遠只是臨時性的過渡身份。只有走自己特色的道路,才是成為一門真正的職業,《能力標準》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出臺了,解決了應然問題,走職業化道路是輔導員隊伍存在的最終價值所系,這也是輔導員隊伍發展的必然選擇?!赌芰藴省访鞔_規定輔導員職業名稱、職業定義、職業能力特征、職業等級、職業知識、職業守則以及職業能力標準的具體規定等等,職業等級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由低到高依次遞進,高級別包括低級別的要求,其中每個職業能力標準有相應的年限,經過培訓,符合相應的職業功能,勝任具體的工作內容,達到相應的能力要求,掌握相關理論和知識,取得相應的證書,就可以定為相應的級別。
從團隊角度去考慮輔導員團隊的工作職責,著重強調的是規律的歸納總結,起到示范化作用,構建“六化”平臺,凸顯團隊應有的功能。
(一)日常事務的制度化
高校大學生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不同層次都有著不同的教育內容,輔導員團隊首先就是要根據實踐,找出規律,把現有的各項事務進行量化,把抽象變為具體,形成具有極強操作性的科學化方法,固化成果,形成制度,使各項事務有章可循,這是輔導員團隊的首要職責。
(二)溝通交流的信息化
隨著自媒體技術高度發展,受眾對象交流的隨時隨地性要求輔導員掌握高度信息化的交流手段,多功能、全方位的信息交流平臺的建立已經是高校輔導員的一項必備的技能。傳統的面對面交流已經不是主要溝通手段了,了解學生可以通過數據化智能得知更多的學生信息動態。輔導員要學會熟練使用QQ、微信、博客、飛信等等,掌握學生動態,輔導員團隊則充當著網絡媒體的意見領袖,增強正能量的主流意識。
(三)平臺組建的年級化
由于在大學同一年級遇到的思想、專業等問題具有一致性,所以通常在組建團隊時首先考慮同一年級輔導員組成一個小組,以便于對事務進行量化時具有高度的統一性,從而實現更加公正公平的評價,年級化平臺也是協作共享的渠道,實現效益最大化的工作手段,能夠發揮好傳幫帶的作用,特別是心理上歸屬感的凝聚作用明顯。
(四)課題攻關的協作化
輔導員工作是繁雜性和零散性的統一體,個人的課題研究很容易受此影響而擱淺,需要團隊的通力協作,經常性的交流、督促,共同合作,配合好各自的實際工作,既可集中智慧,又可給予進一步研究的動力,因此團隊協作化的研究模式是促使輔導員不斷激發工作源動力的重要手段。
(五)思想教育的政治化
思想政治教育是輔導員工作的核心內容,輔導員工作的政治性特別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作用不容小覷,它是引導大學生骨干發揮榜樣示范作用的階梯,傳遞著正能量,逐步帶領廣大同學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特別是大學生黨員的培養發展開啟了他們的政治生命,自此之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其學習生活的宗旨。因而輔導員團隊以黨員和大學生骨干為抓手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是最有效方法和手段。
(六)學業指導的系統化
在大學四年每個階段大學生學習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而具體每個階段又會有相似的認知規律,所以我們一定要掌握規律,著重解決共性的問題,同時兼顧個性問題,因材施教。例如:大一學習方式轉變教育,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轉變的學習適應性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大二專業學習規劃教育,大三學業分類指導教育,創新創業意識培養教育等等,這些內容有時會相互交叉,系統化的學業指導有助于構建積極健康的大學學習生活,有效地把專業和學習興趣有機地結合起來,為幸福的職業生活打下基礎。團隊化協調開展學業指導活動則是大學生學業有成的重要推手之一。
輔導員團隊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至今為止,很少有真正意義上的團隊形成,就是因為面臨著眾多的現實問題,阻礙了應有的發展。
人數結構問題:目前所有高校都處于專兼職輔導員并存的格局,作為一個輔導員團隊至少需要專職2人,專兼職總計至少5人,否則無法進行最基本的團隊活動,這就要求基層二級學院學生大約在2000人以上才有可能組建。跨學院組建的統一性和多頭領導等問題使其不可能成為一種長效機制。
年齡結構問題:從人的年齡發展特點來看,老中青搭配方式是最佳化結構,也符合團隊的“傳幫帶”功能,所以至少要保證有經驗比較豐富的團隊核心成員,都是年青的或年老的都不利于團隊的激情永駐。
制度化問題:制度是確保團隊組織有效運行的重要手段,團隊的制度化確保了組織核心的凝聚力。輔導員工作事務的繁雜性、時間和地點上的自由性、內容上的隨時性等等,無不決定著對規范化的迫切需要,輔導員團隊就是因其工作內容難以量化的獨立性特點使建章立制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職業初始走向成熟的必要步驟。
內容設計問題:專業化分工,精細化打造都是職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輔導員團隊的內容設計存在著成員專業背景與所需的預想設計可能有不一致性,與個人專業興趣也很有可能相沖突;在現實情況中,基本人數也無法達標的前提下,不可能達到大而全的理想狀態。針對某一領域的精品化平臺構建仍是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
保障問題:在當前宏觀政策比較明朗的形勢下,省教育廳以及各高校采取什么的政策與《能力標準》相銜接,貫徹落實相關規定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基層仍然陷入“出路”的盲區,沒有考慮到職業本身的發展;團隊的項目化打造缺少應有的環境支持,出現了動力源的斷層,空白支票無法兌現。從上而下相配套的保障問題不解決,其他都是一紙空文。
總之,輔導員團隊構建存在的諸多問題相信在未來的一段時間會有所突破,畢竟專業化發展是職業化的必經之路。我們一定要加強輔導員團隊建設的研究,輔導員團隊存在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要求我們要正確認知團隊建設的目標,著重從“六化”平臺去夯實團隊工作的基礎,為輔導員專職化發展尋求最佳的契合點,實現輔導員職業化的光輝之路。
[1]樊寧寧.完善高校輔導員團隊建設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3:3~4.
[2]成華軍.高校輔導員團隊建設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6.
[3]伍慷.高校輔導員團隊工作模式及效用[J].高教探索,2012:127.
[4]栗全慶.集體主義與團隊精神的比較研究[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1.
[5]楊毅宏.世界500強面試實錄[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2.
(作者單位:皖西學院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
本文系皖西學院校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WXSQ1423。
商圣虎(1975-),男,漢族,安徽六安人,單位:皖西學院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高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