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希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指導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探究
張美希
高職教育除了培養大學生合格的政治素養與較強的專業素養之外,還應努力培養大學生創造各種價值的能力。本質上來說,成功的創新創業是在創造價值。在落實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時,大學生、學校與政府應形成教育合力。大學生創新創業,既是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也有利于促使高職院校更好地發揮其社會職能。
大學生 就業 創業 創新
在2016年就業和社會保障相關發布會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表示,當前就業形勢非常艱巨,其原因主要來源于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化解過剩產能,會造成一部分職工下崗;其次,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使得企業用工不足;再次,高校畢業生數量空前上漲約800萬,以高校畢業生為主的青年就業群體的數量還在持續增加,這將導致就業崗位供不應求。面對空前巨大的就業壓力,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反復提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并指出要把它打造成推動中國經濟繼續前行的“雙引擎”之一。在當前經濟發展速度放緩與高校畢業生持續增加的情況下,大眾創業與萬眾創新既是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的必然選擇,也是擴大就業,尤其是實現大學生自主創業,緩解就業壓力的有效途徑。它有利于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潛能和創業活力。
面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國家必須加快創新創業教育的步伐,鼓勵高校畢業生以創業形式實現就業,進一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以創新創業推動就業。對此,政府部門積極部署相關政策,并宣傳與推廣創新創業教育,例如,2015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大力推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與2012年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等。隨著國家政策上大力扶持,大大小小的投資公司也開始密切關注市場動態,在良好的方案支持下,初創團隊一般較為容易得到天使投資人的青睞。不僅如此,高校也初步設置了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甚至在校內為大學生提供了相關場地支持,比如創業大廈、創客中心等。整體來說,當前的創新創業環境較為良好,我國創新創業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但是其中也不乏大批創業失敗的案例。就當前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而言,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
(一)高職院校對于創新創業教育的定位不夠精準
現階段,多數高職院校對于創新創業教育的定位以及教育理念不夠清晰。許多高職院校在落實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時,僅將其劃分為輔導員工作中就業指導的內容,而許多輔導員自身并不具備創新創業的經驗。在就業指導實踐過程中,許多老師也一味偏向于講解當前的就業市場狀況、就業形勢與就業政策等,并未大力推廣或切實落實創新創業教育。
(二)大學生對于創新創業的認識以及自身能力的認知不足
許多大學生對于創新創業的認識以及自身能力的認知不足。隨著國家創新創業相關政策出臺,許多大學生開始不斷關注,對于相關基礎的政策與制度支持做過初步了解,但了解程度明顯有待加深。同時,也有部分大學生在沒有充分了解市場供求狀況的情況下,盲目創新創業,并未準確地預測市場發展趨勢,進而做出錯誤的判斷與決策等。
究其原因,大學生創新創業失敗并非是單一方面的問題。大學生、學校與國家應形成教育合力,確保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到高職院校教育的各個環節之中去。
《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規劃2015-2018》明確規定,高職院校需要將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和創新思維養成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按照高質量創新創業教育的需要調配師資、改革教法、完善實踐、因材施教,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1]
(一)革新創新創業教育理念
創新創業教育應該被視為一種專業化教育。在具體的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必須秉承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對學生現代職業能力進行重點培養。[2]筆者認為,創新創業教育主要包括傳遞創新創業精神、解讀創新創業政策與平臺與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理與能力三大部分。首先,學校要培育濃厚的創新文化,引導學生樹立以創新創業為榮的就業觀。在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中,學校要讓大學生接受創新創業精神的熏陶,引導大學生走自主創業的道路。從本質上來說,成功的創新創業是在創造價值,是在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互聯網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了無限的機會,比如,長沙理工大學的“切糕王子”阿迪力,將自己家鄉新疆豐富的堅果資源加工成切糕,在互聯網上進行銷售,取得了巨大成功。不僅如此,2015年10月,阿迪力還帶領他的“切糕王子”創業團隊在中國舉辦的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摘得金獎。其次,學校要把各種創新創業教育要素與資源充分集中起來,建立創業生態系統。通過開展各種大賽等形式,鼓勵通過跨專業與跨區域組織創新團隊,與企業行業一起,從小專題開始經受創新實戰的訓練。同時,開設創新創業教育相關專門課程,在大學校內建設大學生創業園或者微小企業創業基地,為創新創業的教育實踐提供平臺保障。學校還應建立并完善專業機構,全程指導自主創業的學生,做到“機構、人員、場地、經費”四到位。[1]再次,要激勵大學生提升自己的創新創業理論素養。具體來說,學校可以探索將學生完成的創新理論與實踐成果以及專利獲取成果等折算為學分,為有意愿有潛質的學生制定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計劃,建立創新創業檔案和成績單,客觀記錄并量化評價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情況。對于走在創新創業隊伍前列的學生,可以實施彈性學制,放寬學生修業年限,允許調整學業進程、保留學籍休學創新創業。在以上基礎上,高職院校應盡嘗試引進國際先進成熟適用的職業標準、專業課程、教材體系和數字化教育資源,與外高水平院校聯合開發課程,共建專業、實驗室或實訓基地,建立師生交流與學分互換等合作關系。[1]
(二)建立多元化的創新創業師資隊伍
面對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不夠完善的難題,高職院校需要強化師資隊伍建設。高質量的教師隊伍一方面能夠保證創新創業這種新型化教育實施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能夠培育更多據歐創新創業能力的新型人才。[3]首先,高職院校在職教師大多不具備創業經驗,因此,特別鼓勵從大型知名企業中引進人力資源,建設多元化的師資隊伍。大型企業中的優秀人才自身大多具備較為豐富的經驗,他們能成為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導師,傳授企業的管理經驗。一般情況下,企業中的人力資源對市場走向預測也更加敏銳,他們能夠引導大學生做出更加準確的市場預估與決策。其次,注重對現有師資隊伍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培訓,鼓勵學校設立創新創業教育專干,通過開展創新創業相關課程、比賽,以及建立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等措施,確保對意愿參加創新創業教育的大學生提供高校且優質的服務。再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日常教育的直接管理者,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輔導員應密切關注大學生的創業心理動態,能敏銳察覺到創新創業過程中常見的發展性心理問題。輔導員需與學生建立積極有效的師生關系,協助學校進開展創業教育與實踐,并結合自身過硬的職業素質,正確認知創業的艱難、市場的競爭以及自身的能力,培養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全面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綜合能力
大學生作為祖國的希望與未來,應該勇立時代潮頭,在創新創業浪潮中砥礪前行。具體來說,首先,大學生要為自主創業應做好充分的知識準備,全面完善自己的知識與能力結構,全面提高自身素質與創業能力、風險預估與承擔能力以及組織協調能力等。其次,大學生要理性地選擇創新創業,充分分析自己的興趣愛好、優勢與劣勢等,盡可能地激發自身的創新潛能。再次,當代大學生只有努力學習國內外先進技術,培養自己的國際化視野,才能真正站在時代前沿,更好地實現創新創業。
就業是每位大學生走出學校,參與社會活動的必然結果。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每位大學生提供了平等的機會和舞臺實現人生價值。當代大學生應勇立時代潮頭,在創新創業浪潮中砥礪前行、奮勇爭先,成就個人夢想,讓千千萬萬的創新創業夢匯聚成中華民族偉大的中國夢。
[1]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規劃2015-2018[S].教職成[2015]9號,2015.
[2]吳昊.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方法及途徑[J].高教學刊,2016(18).
[3]陳婧飛.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與內容研究[J].科教導刊,2016(8).
(作者單位: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張美希(1991-),女,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專職輔導員,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