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桃(新疆醫科大學體育部 新疆烏魯木齊 830011)
?
體育教學課堂改革與傳統體育教學課堂的比較分析
梁桃
(新疆醫科大學體育部 新疆烏魯木齊 830011)
摘 要:體育教學課堂是指在《課程標準》等的指導思想和要求下,以實現教學目標為依托所實施的一切體育課堂教學活動,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學課堂改革是指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都需要有新的改善策略,應以學生為教學主體開展教學,在具體的體育教學課堂改革中需要如何區別于傳統的教學課堂?該文以此作為切入點,從教學目標、內容和方法等方面對兩者之間具有的差異性進行對比,旨在為體育教學課堂改革提供可行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體育教學 改革 傳統體育教育 比較
1.1 傳統體育教學確立“三基”的教學目標
1.1.1 確立增強學生體質的體育教學目標
傳統的體育教學是指增強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作為根本目標,注重通過各種體能練習,使學生的心肺功能、肌力、骨骼等生長發育水平得到提高。關于學生體質水平的基礎目標符合體育運動的特點和價值要求,但這種目標僅從生物觀的角度對待學生的體質發展,過于強調運動強度與密度對學生體質發展的影響。
1.1.2 確立體育理論、技術和技能的一體化傳授教學目標
傳統體育教學是以競技運動技術作為主要內容,因此,這一教學目標具有很鮮明的競技化教學目標色彩。從知識、技術、技能的目標要求來看,毫無疑問,這一教學目標有助于一些學生掌握競技運動專項知識和技能。但這一目標并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興趣愛好,也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導致了大多數學生既不喜歡體育課,也沒有有效地提高競技運動技能水平。
1.1.3 確立培養學生思想品德與體育作風的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共產主義思想品德和良好的體育道德作風是傳統體育教學課堂的第三目標,這一目標主要是通過體育運動行為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進而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得到規范,但這一教學目標有教條化的色彩。
1.2 體育教學課堂改革全方面培養目標的確立
1.2.1 注重身心的全面發展
體育教學課堂改革目標不僅重視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而是將健康水平拓展到全方面,包含學生的體質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健康等三方面的協調發展,使學生通過在體育運動技能的學習和訓練過程中,獲得文化、技能、精神、品質等全方面的提高,實現以體育育人的功能。
1.2.2 注重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和積極生活態度的形成
體育教學課堂的改革是以學生為主體,通過了解學生的個性愛好而選擇有興趣的體育運動項目,學生在青睞的運動項目中獲得體育學習的樂趣,讓學生在體育課堂教學中體驗到生活化體育,從而形成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
1.2.3 注重體能和運動技能的協同發展
體能素質是保持機體健康,開展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保障基礎,較強的體能素質可以提供充沛的精力、靈敏的四維能力和較強的耐力。新的體育教學課堂改革倡導將傳統的競技運動技能延伸到生活化的運動技能中,生活運動技能可為學生未來的生活和職業規劃奠定堅實的基礎。將體能和運動技能相結合發展,可以使學生加深對體育精神和內涵的理解,在鞏固體育運動技能的同時逐步改善對運動的學習態度。
1.2.4 培養參與健康社區和環境創設的意識和能力
隨著全民健身活動的不斷推廣和普及,學生需要關注個人的身心健康之外,更應該積極參與到社區的健身熱潮中,為社會體育的健康宣傳和指導工作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在這一實踐過程中豐富和提高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
2.1 傳統體育課堂教學內容
2.1.1 教學內容體系的競技化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先后兩次修訂了《體育教學大綱》,力求突破長期不變的競技體育教學內容體系,但卻未能完全達到預期目的。雖然在《體育教學大綱》中增加了一些教學內容,但仍以田徑、體操、武術、球類教學內容為主。這是因為傳統的教學觀念認為:離開了競技運動技術的教學內容,學校體育就不成其為學校體育。體育教學就無從開展。這無疑是我們的傳統思維和固有習慣仍在左右著我們。
2.1.2 教學內容定得過多、過細、統得過死
我國傳統的《體育教學大綱》包括了大部分的競技運動項目內容,而且基本教材的內容偏多、偏細。由于教學時數有限,許多內容只得蜻蜓點水式地進行教學,難以保證教學效果。我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各地、各校實際情況千差萬別,如農村和城市的差別、沿海城市和內陸城市的差別、經濟發達地區和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差別等。另外,各地、各校的體育教學條件和學生情況也不盡相同,如
學生的生活經驗、興趣愛好、教學場地器材、教學使用經費、體育教師的素質等許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異。然而,我國傳統的《體育教學大綱》卻始終以競技運動技術的內容為主,許多地區和學校在選擇體育教學內容時,只得按照統一要求行事,很難結合學校的教學條件、學生的學習基礎等,導致體育教學的時效性大為降低。
《體育教學大綱》要求每位學生必須學習其規定的競技運動內容,而不考慮每位學生學習這么多,這么全的競技運動內容對學生健康發展的實際效果。從學校體育發展較成功的美國、日本、德國等國的經驗來看,這些國家雖然也把競技運動教材作為體育教學內容之一,但都沒有一個國家對全國學校體育教學內容作統一的規定和具體的要求,而是規定明確而具體的教學目標,并提出指導性的、實現體育教學目標的內容框架建議。選擇什么內容實現體育教學目標,則由各校根據實際情況來自行確定和把握。
2.2 新的體育課堂教學內容
《課程標準》擺脫了傳統的單一體育內容要求,提出了明確、具體和具有實踐操作性的學習目標和內容框架,并相應地提出一些教學建議,并強調各地、各校要從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選擇有助于實現學習目標的具體教學內容。課程內容具有較強的拓展性、豐富性和多樣性,不僅包含競技運動項目,還積極引入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新興體育運動項目等,從而利于特色體育教學模式的構建,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1 傳統體育課堂教學方法
傳統體育課堂教學方法更多地體現出手段性、公式性、套路性和競技性的特點,如較多地考慮運動生理學和運動生物學的特點,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的體育愛好、體育態度和情感需求。尤其是體育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成人化、高難化,使許多學生在身體條件和運動技術基礎較差的情況下,幾乎難以適應,學習效果大大受到影響。傳統體育教學過于強調教師的主體作用,在教學中過于嚴肅、單一,這束縛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意識發展。因此,體育教學失去了體育活動本身所具有的歡快、活潑、激情、活力等特征,學生對體育學習失去了應有的興趣。
3.2 新的體育課堂教學方法
改革后的體育課堂教學方法要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熱情,教學方法要融入生活性、多元性、趣味性、健身性等特點,從學生的體育發展需求出發,在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前提下選擇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的選擇要尤其注重對實效性的嚴格要求,從而體現出體育對學生增強體質、培養體育態度和綜合素質水平的價值。新的體育課堂教學方法需要發揚優良的傳統教學方法,更需要重視現代化新型教學方法的融入,從而營造適合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空間,提升學生的自主創造能力。
參考文獻
[1]于素梅,毛振明.內外層四要素體育學法“動態結構”體系的建立[J].北京體育人學學報,2008,31(11):1531-1533.
[2]于素梅,毛振明.從三維觀建立體育學法的分類體系[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9,33(2):79-82.
[3]施朝陽.體育教學方法體系分類的思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1(6):605-608.
[4]楊鈕.關于體育課程改革教學方法的思考[J].遼卞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6):170-171.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3(c)-0092-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