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東方,孫 立,張華新
?
地域語境下南湖船拳在學校教育中的文化傳承研究
高東方,孫立,張華新
通過運用文獻資料法與實地考察法,針對嘉興地區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實際情況,圍繞南湖船拳在學校教育中的文化傳承與發展問題進行調查,經過文獻整理與邏輯分析得出:學校開設南湖船拳課程是實現教育與文化融合的最佳途徑之一,以學校教育作為南湖船拳的傳承方式,不僅可以突出南湖船拳的地域文化特征,還可以提升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質量。
學校教育;南湖船拳;地域文化;文化傳承
南湖船拳,亦稱江南船拳,作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流行于古江南嘉興地區,是在“船”上進行的一種特殊的武術表演項目,主要分布于嘉興三塔塘、南湖區解放街道、南湖區東柵街道、市區運河邊。春秋戰國至今,具有濃厚江南水鄉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南湖船拳伴隨著古運河演繹著嘉興的歷史,以嘉興文化為主導,秉承傳統,吸納百家之所長,成為嘉興人民保家衛國、強健體魄的武學文化。[1]南湖船拳既有相當強的實戰作用,也包含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極大的觀賞價值。其武術套路實踐與理論體系完整,在江南一代,特別是嘉興地區有著較高的知名度。然而在當前傳統武術發展形勢不容樂觀的大背景下,南湖船拳出現了練習者減少、精通者勢單力薄、研究者缺乏相關支持的不利局面。如何才能夠讓南湖船拳武術文化得以傳承并煥發出生機,成為當前體育學者和社會學者研究的重要課題。針對南湖船拳當前遭遇的傳承途徑單一、文化意識淡化等一系列問題進行資料的整理和分析,進而探討出解決這一不利局面的措施,那便是將南湖船拳引入學校教育,尤其是高等學校教育中。同時,學校教育也理應承擔起傳承和發揚民族傳統文化的重任,使南湖船拳在地方學校文化語境下發揮其特有的功能。
學校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和逐步完善,使我國教育的課程結構和內容體系能夠科學性與人文性有機的結合起來。地域文化作為一顆明珠閃耀在教育的大家庭中,在學校體育課程改革中發出光彩奪目的光芒,通過對地域特色文化的挖掘和發揚,能夠有效地開展地域語境文化的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實現教育與文化的融合。
2.1培養學生地域文化的人文情懷與崇高責任感
文化的發揚和傳承是以地域為根基,把歷史作為主線,用文化作為相應的載體,雖然與地理有關但卻不是地理,與歷史有關聯卻不是歷史。[2]當代大學生在學習地域文化的同時可以體驗到當地絢麗多彩的文化魅力,學會了解與欣賞當地地域文化,培養熱愛當地的人文情懷,激發對課程中地域文化主動思考的潛力,同時也是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更是進一步實施愛國主義教育豐富的精神財富。在特定語境下經過長期沉淀起來的地域文化,是一道擁有充沛水量的地域文化溝渠。因特定的語境所形成的地域文化有著獨特的人文資源和人力資源,不僅僅可以利用其內部的資源將地域文化傳承,也是獨具價值的民間技藝發揚光大的重要推力,還可以解決學生就業問題,啟發學校利用地域資源與傳統項目相結合進一步拓展就業面。如南湖船拳不僅具有極高的觀賞性,同時可以作為防身與保護技能,增加學生知識與武術融合等多方面的職業選擇,以及南湖船拳的文化擔當更能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并從中體會到嘉興船與水文化的趣味。
2.2傳遞給學生尊重地域差異的文化態度
我國學校招生規模逐漸擴大,已經不僅僅是滿足于本地區高等教育的需要,一所高校的學生往往來自全國各地。作為一個民族眾多、文化多樣性的大國,學生生活所在的地域文化,無時無刻都影響著學生的生活,依據地域文化來組織體育課程,能夠激發不同地域文化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本地域的學生也會倍感親切,從而使文化間的交流更加順暢,又能積極引導大學生從生活中的文化事物和生活體驗中得到認同感,讓學生體會到文化就在自己身邊,體育無處不在的生活,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成長與成才。通過對南湖船拳地域文化的了解,學生能夠正確的認識地區文化的內在價值,不但對當地文化產生歸屬感,而且還能夠破除對當地文化的陌生感,吸引學生主動的去了解、去探索,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滿足學生知識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更加尊重傳統文化,把傳統文化繼續傳承下去。[3]尤其是浙江地域文化,不僅有南湖船拳,還有舟山、杭州、湖州等地船拳,雖然各地一直都在爭做船拳的“龍頭”,但各家都明白自身特色不一,應取長補短,日漸完善自身,而船拳文化也進一步得到統一。
2.3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創新能力
體育課之所以在學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是因為它的實用價值。地域文化能夠為學校教育提供豐富的養分,充滿探究生活規律的健康知識,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當今體育科學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體育學涉及的領域呈現出現代化、多元化的趨勢,體育與多個學科的交叉、聯系、滲透,從地域文化語境下作為起點,依據文化傳承的歷史規律,抓住文化傳承的特點,在當前學校教育體制背景下,開發體育課程教學,使學生具備更多的文化鑒賞能力、審美能力,并逐步以體育的形式把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下去,最終轉化為有益于社會的創新價值。南湖船拳不僅有理論體系,根在于行船中打出的一招一式,既要有超強的身體能力,更要求夜以繼日的勤加苦練,還必須在鉆研中創新招式,突出自家武學的特色。
南湖船拳之所以能夠成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因為其是獨具浙江水鄉文化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對于陶冶體育人文情懷、強身健體、鑄就防身為國的思想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學校將《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主體精神貫穿于南湖船拳的體育課程與教學中,有利于南湖船拳的傳承和延續,展現南湖船拳的風格特點與文化特征。
3.1南湖船拳的技術特點
南湖船拳,由于是在船頭上僅有一張八仙桌大小的面積上練習,決定了南湖船拳的招式不能與其他的武術那樣,限制其大范圍的跳、蹦、縱、閃、展、騰、挪的習武傳統。身動的同時船也在晃,為了能夠讓習武者的身體適應船的晃動,既要練習者身體保持平穩,又不能受到船體晃動的約束,在防守的過程中,雙手不離上下,如門窗一樣,似開非開并且出招迅速,一般在原地轉動,具有步伐猛烈、躲閃靈活的特點。
南湖船拳基本功對腿部、臀部以及腰部的力量極其重視,步伐中以挪步為主,以求出拳時穩健,經得起風浪顛簸。腿部是發力的重點,為了適應空間狹小的船體,南湖船拳重視弓步、馬步的轉換動作,以體現出攻守兼備的特點。南湖船拳的獨特風格,正是江南水鄉靈秀與中華武術剛勁勇猛融合的完美演繹。[4]
3.2南湖船拳的文化特征
任何一門拳術的產生都是用身體表達生活的習性,根據大自然環境的變化進行人類生活的演繹,南湖船拳就是借助肢體的動作形態傳承博大精深的地域傳統文化,映射傳統文化的象征意義。[5]因此,在練習南湖船拳的武術技法之外,也需要通過了解南湖船拳文化來深入了解與體驗江南水鄉文化。南湖船拳不僅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更成為了嘉興地域文化的“活化石”,默默見證了“京杭大運河”的歷史變遷和“嘉興南湖”的發展,在嘉興地區的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厚的歷史文化情調。現如今,南湖船拳只是作為一種嘉興民眾健身娛樂的項目,但由于傳統武術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對于嘉興地區和江南地區的文化精神生活都有著不可忽視的文化承載與傳輸功能。
經過歷代師祖的不懈探索,南湖船拳理論基礎和技術套路逐步得以完善,其知名度也由地方擴展到全省乃至全國,國內外船拳愛好者前來嘉興參觀、拜師學藝者絡繹不絕。與此同時,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西方競技體育對中國傳統體育的沖擊以及體育健身活動的多樣性等因素的影響,南湖船拳也面臨著異常嚴峻的挑戰,傳承和發展的狀況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在:南湖船拳在傳承過程中主要局限于民間傳授,缺乏文獻依據,注重技能學習而輕視文化傳承,傳承途徑比較單一,以及傳承人年齡結構的不合理,尤其是比較注重傳統的師傅收徒弟模式,或者是家族傳承等來實現,傳承和發展模式非常滯后。這種局面若長時間的存在,必然會造成傳承梯隊的斷層,經歷南湖船拳傳承和發展的挑戰,學校體育作為文化的直接傳播載體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創新機遇。
4.1學校教育中南湖船拳傳承的必要性
地域文化語境下萌生的體育傳統項目有其獨特性,而我國眾多的民間體育從遠古時代一路走下來,[6]不同的地理環境成就了不同民族的文化語境,這也孕育了不同風格的武術派別。根植于民間的本土文化,既融合了人民群眾的智慧,也反映出當地人民群眾的文化習俗,武術派別的產生與發展,在受到民俗習慣影響的同時,也對時代文化的影響意義深遠,[7]例如,起源于河南溫縣的陳氏太極拳、世界文明的少林武術、獨具膠州半島文化氣息的螳螂拳,無一不體現著濃厚的地域文化特征。因此,在對南湖船拳的開發研究中,必須要對它所在的地理環境和時代背景加以分析。江南水鄉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濃厚的文化底蘊,是南湖船拳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域文化空間,在南湖船拳的發展過程中深受嘉興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其運動特點、運動內容、價值取向、人文精神、傳播途徑等都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傳承過程中各方面逐漸走向成熟并趨于完善,在練習南湖船拳的過程中可以讓練習者感受到嘉興這片土地的文化氣息,以地域語境為背景開展學校體育教育,更好的展示出本地文化,也使得具有獨特價值的傳統武術技藝得到傳承和發展。
4.2學校教育中南湖船拳的課程改革方向
學校教育應該承擔起南湖船拳歷史傳承的責任和義務,大多數學生畢業后都選擇走向社會,基本具備獨立體育鍛煉的能力,并且能夠認知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學校體育課程是根據學生的意愿進行選擇的,因此,有計劃的推進和落實南湖船拳走進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方案,建設具有濃郁地域文化特色的南湖船拳武術課程體系,不僅是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重要走向,也是體育與科學貫通的標志之一。
目前,民族傳統文化出現了傳承斷層的問題,而且日益嚴重。面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流失,我們必須利用更加有活力的載
體來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而傳統文化的根本特征是傳承。[8]我們必須找到更加有利的途徑和手段使南湖船拳作為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代代相傳,而學校教育本身具有的系統性、目的性等特點是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最佳方式,通過學校體育課程的教授,擴大本地區的群眾基礎,根據嘉興地區的實際特點把南湖船拳納入到學校教育體系。高校的自我完善功能也能夠彌補許多民間傳承的不足,更加有利于構建一個科學、系統的傳承教學體系,也為南湖船拳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南湖船拳作為一種教育資源,應該讓更多的學生在學校里接受傳統武術與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從身體練習中深入了解傳統武術技藝中的文化底蘊。
4.3學校師資教育力量對南湖船拳傳承的影響
引入學校教育來謀求南湖船拳的發展,應走兩個主線方向:第一,在學校體育與健康教育中加大民族傳統武術課程的比例,為學校教育創造一個良好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無論是國學理論還是傳統行為禮儀的教學都是對與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隱形熏陶。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千百年的傳承與發展中既分門別類又融會貫通,各大高校在校本教材的選用中應更多的滿足地方和院校的需求,增加與本地域“武術文化傳承”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地域優勢教學內容,最大限度的避免本地稀有拳種的滅絕,為武術拳種的整體傳承做出貢獻。[9]第二,承擔一定數量的民間武學教師的教學技能培訓,從現代學校教育的背景出發,結合傳統的師傅帶徒弟模式,對民間武師進行專業化的教學培訓,找出適合當代學校教育模式與傳統拜師學藝教法的平衡點,有利于提高和改善傳統文化素質和教師專業業務能力。南湖船拳在學校教育中的傳承,無論是技術層面還是文化層面都占有比較明顯的優勢,學校教育對于南湖船拳的傳承與發展更具系統性和專業性。
當前,我國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正經歷著傳承難的困境,一是科技的進步,人類淡化了古人的勞動與智慧成果;二是青年人的享樂精神與社會價值觀的導向,很少有人學習傳統技藝,尤其是經濟價值回報率不高的項目。鑒于此,國家正在通過文化宣傳與經濟補貼的方式,多渠道地傳承與開發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南湖船拳是由嘉禾漁家兒女保家衛國、生活娛樂所創生的拳種,凝聚了多少代師徒的傳承智慧與心血,然而時至今日卻遭遇到了無人習得的窘境,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嘉興市人民政府,以及南湖船拳當代傳承人韓海華先生委托嘉興職業技術學院,以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形式將其傳承下去,經過幾年的實踐教學,南湖船拳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習練,成立了市屬武術協會和學校俱樂部,參加浙江省內各項武術競賽取得較好成績。同時,在南湖船拳引入學校教育的過程中,衍生出一系列的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問題,如課程標準、師資力量、教師資格等,雖然已經得到很好的解決辦法,但是在后期的實踐教學中仍需要加強總結,設計出一套具有自身特點的南湖船拳課程理論體系,實現其從學校教育到地方推廣、從地區文化到國家品牌,完成韓海華先生的國際推廣戰略,凸顯出南湖船拳的獨特價值功能。
[1]王懷建,韓海華.南湖武魂[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2,(5):29.
[2]孫立,李福林,施群英.地域特色項目引入高職體育課程研究——以“南湖船拳”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5(6):59-61.
[3]王海燕.試論地域文化對兒童發展的意義[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5.21(6):35-39.
[4]高東方,孫立,等.“南湖船拳”與高校體育課程的地域文化開發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2016,(7):71-72.
[5]閆民,邱丕相.象形武術——一種用身體表達的動態文化符號[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31(4):49-52.
[6]王俊奇.“邊緣文化”語境下民俗體育發展的思考[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9,26(4).
[7]馬敏卿,張艷霞.地域文化對武術拳種產生和發展的影響——以齊魯文化為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448-451.
[8]張云崖,牛愛軍,虞定海.傳統武術的非物質性傳承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34(7):54-57.
[9]唐志云,周斌.高校本土武術文化傳承模式初探[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09,20(9):48-50.
Research on Cultural Heritance of Nanhuchuanquan in School Education under Regional Context
Gao Dongfang, Sun Li, Zhang Huaxin
In this paper,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ultural 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problems for Nanhuchuanquan development in schoo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hool sport and health curriculum in Jiaxing.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founding of Nanhuchuanquan course is the best way to realize the melting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inheriting Nanhuchuanquan through school education can not only highlights its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s, but also promot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school sports and health courses.
school education; Nanhuchuanquan; regional culture; cultural heritance
嘉興職業技術學院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基于地域特色項目引入高職體育課程開發研究”(項目編號:JG201521);浙江省高等教育學會2015年度(體育專項)課題“地域文化資源語境下南湖船拳在學校教育中的文化傳承研究-以嘉興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項目編號:ZGT201514)
高東方(1986-),男,黑龍江鶴崗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
嘉興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嘉興314036
Jiax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axing 314036, Zhejiang, China.
G807
A
1005-0256(2016)010-0058-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6.01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