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晴 張云崖上海體育學院,上海 200438
?
中國武術博物館對武術傳播發展的影響研究
李亞晴張云崖
上海體育學院,上海 200438
摘 要:中華武術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隨著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武術原生環境遭到破壞,為更好推動武術的傳播發展,探尋武術傳播新途徑。文章以上海體育學院中國武術博物館及參觀者為研究對象,以具象為載體研究武術理論及傳播途徑,呼吁政府建立國家武術博物館及地方行政部門在自身原有傳播途徑基礎上加大對武術類相關展館的展廳投入,還原武術本真面目,促進武術傳播發展,繼承中華傳統文化,從而更好地推動武術實踐的發展。
關鍵詞:中國武術博物館 武術 傳播
國際博物館協會將博物館定義為“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非贏利的永久性機構,并向大眾開放,它為研究、教育、欣賞之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證。”[1]1974 年《國際博物館協會會章》將博物館定義為“一個不追求營利、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公開的永久性機構。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關人類及其環境見證物做自己的基本職責,以便展出,公之于眾,為參觀者提供學習、教育、欣賞的機會。” 博物館是為人類生活、人類社會合理和諧的秩序提供文化意義上的論證,即提供表征人類文明進程和生存理想的歷史演進[2]。全球化影響著中國的歷史進程[3],博物館在全球化過程在保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職責更為特殊。中國武術博物館是展示中國武術與歷史文化的展廳。2008 年 1 月 23日,中宣部、財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聯合下發《關于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的通知》,要求全國各級文化文物部門歸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實行免費開放[4]。2013年9月22日全國學校武術聯盟項目成立,上海體育學院擔任第一屆聯盟主席,此后推行的武術聯盟“一校一拳”計劃,各試點推行匯演。武術教學新思路為:“一校一拳、打練并進、術道融合、德藝兼修、武術教育新思路。”在此背景下,博物館作為文化事業的一個宣傳教育科普基地是學生學習體驗武術的第二課堂,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和補充。同時也可作為全民文化共享和文化參與的平臺,傳播武術文化知識,使廣大社會成員從公共文化遺產中受益,多渠道了解學習武術文化相關知識。
2.1研究對象
中國武術博物館,及參觀者。
2.2研究內容
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在世界的擴張,全球化導致西方強勢文化的不斷擴張,文化娛樂、歷史虛無、語言失范、藝術消費等不良的文化生活方式逐漸消解我們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繼承[5]。在此情境下,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是當務之急。傳統武術是一種身體活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理論更是中國傳統人生哲學的身體實踐。武術博物館將武術的歷史文化用實物展現,使參觀者對其有直觀性體驗。中國武術文化內涵豐富,從文化學角度闡釋主要包括“物器技術層”、“制度習俗層”、“心理價值層”三個層面。其中“物器技術層”包括武術技術、武術器械、武術練功器具、場地、服裝等,表現為一種人物關系;“制度習俗層”包括武術組織方式、武術傳承方式、武術教授方式、武術禮儀規范、武德內容、武術比賽方式等,是一種人人關系;“心理價值層”主要包括武術文化體現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情感等[6];中國傳統哲學的“極高明而道中庸”、“技近乎道”的文化精神,令傳統武術超越術的層面進入道的境界,而古人和歷代前輩將這些深邃的文化形成了枯燥的理論,通過調查采訪武術博物館相關負責人及參觀者等多種方式尋找新的教學和傳播方式讓枯燥的武術文化理論以簡易的形式展示在學習者面前,讓大家更好地學習武術文化知識,從而使武術更好地培養人、完善人。
3.1文獻資料研究法
通過武術傳播學著作、報刊、雜志、網絡等渠道了解武術歷史和武術傳播的研究現狀及博物館的發展,吸收和借鑒先進的理念,洞悉研究的最新情況,給本文研究以有力的指導。
3.2調查法
采用訪談法訪談博物館相關負責人劉先萍老師及向參觀者隨機發放30份問卷等形式,發放問卷為隨機發放,采用當場發放當場收回,以保證問卷的回收率及信息的真實度。發放30分回收30份,回收率100%。了解到上海體育學院中國武術博物館作為科普基地每年開放天數為257天,年接待人數49015,其中未成年人數為31960。自行舉辦科普活動12次,參加人數為5275,為文章數據搜集一手資料。
3.3比較分析法
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參觀者設計不同的訪談提綱及內容,選取的訪談對象為在參觀者中隨機挑出六人,其中兩人為成年人分別是在校大學生,他們對武術博物館的興趣點在武術拳械廳的兵器和歷史廳的武術發展歷程事件。剩下四名為小朋友,他們的興趣點在負一樓的互動廳及立體影院。從教育學原理和心理學基礎上:不同年齡階段的認知情感和心理不同,成年人在形成一定的價值觀和知識體系后對文化知識及歷史事件能有一個清晰的輪廓和判斷定位,他們能有效的捕捉到自己所要涉獵的信息。而未成年兒童則興趣廣泛,注意力集中時間相對較短容易被新鮮事物所吸引且具有較強的參與感。因此,在武術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習者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習效率。
3.4邏輯分析法
通過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揭示研究對象的本質。呼吁政府建立國家和地方博物館,學校將武術博物館作為第二課堂,提高博物館講解員的專業知識和綜合能力,對其進行再培訓,對各學校武術教育提出參考建議。
恰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文化政策促進發展行動計劃》中指出的那樣:“發展可以最終以文化概念來定義,文化的繁榮是發展的最終目標。”[7]要是文化繁榮發展,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武術博物館具有保護文物的價值,其產生和發展就是從收藏文物開始的。藏品是博物館業務活動的基礎,也是它所擁有的社會寶貴財富。”“如果沒有藏品,沒有文物和標本,便不能稱之為博物。”[8]中國武術博物館有2000多件珍藏品。中國武術博物館通過各種形式征集將文物保存下來,不僅利于武術文化保存還利于武術的傳播與繼承。
4.1拳械廳武魂柱窺見武術之禮
“未曾習武先習德”、“尚德不尚力”武德在習武過程中教育至關重要。上海體育學院中國武術博物館拳械廳一根石柱赫然立于展廳中央,它上呈圓形刻有翔云、下接方形刻有山水、環抱與石柱中間的兩個白色乳雕象征著武術的抱拳禮。整幅畫面即中國人頂天立地立于祖國之巔。下方為中國地形圖和部分省會的流行拳種。這與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契合且符合古老的“天圓地方”之說。博物館講解員在講解過程中會對此進行闡釋并告知參觀者武術抱拳禮的含義及動作并及時進行現場教學。拳械廳器械展柜上的浮雕講述了許多民族英雄:南宋民族英雄岳飛精忠報國、明朝抗倭英雄戚繼光的鴛鴦陣法等將歷史事件與兵器結合使參觀者對武術兵器和歷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武術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寓于其中。
4.2穿越武術歷史時空體驗武術文化
武術是伴隨著華夏文明的繁衍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經歷了原始萌芽、套路的初步形成和相對完善;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進程。它根植于華夏文明數千年的沃土,幾千年來,武術強有力地推動著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國武術博物館不僅有文字、書籍、畫像、展品,而且還有 3D影院對武術發展史的介紹,使學生重溫武術從古代到現代的成長,對武術歷史及武術繁多的拳種有直觀的了解。在當今時代,學生更需要武德教育,“武德”教育最早一次出現于《左傳.宣公二十年》:“武有七德”即“禁暴、戟兵、保大、功定、民安、和眾、豐財。”[9]使他們成為一個遵紀守法、道德高尚、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好市民。“十年磨一劍”。武術需要反復練習,“學會三天,練好三年”,要練好武術需長期磨練,中國武術博物館在建設中充分考慮到這點,根據武術的“手、眼、身、步、精、氣、力、功” 八個方面設置了游客體驗環節,如拳派手法、眼疾手快、樁上飛步、點穴神功、聽聲辨位、虛擬搏擊等學生通過親身參與,更能深刻了解認識武術,激發參觀者對武術的熱愛之情,培養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中國武術博物館免費對社會開放,吸引了大批國內外游客參觀,了解中國武術發展歷史脈絡,感受武術的博大內涵,很好地促進了武術歷史和文化的國內外傳播,讓學生們以及國際友人都能了解武術、認識武術、熱愛武術、會武術,讓中國武術源遠流長。
(1)呼吁政府建立國家武術博物館:武術源于中國,屬于世界,它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發展與傳承以及走向奧運會都需要政府、社會各界的支持與努力。高校建立武術博物館具有自身的局限性,由政府出面建立“中國國家武術博物館”,使中國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國家的收藏和保護[10]。在國家建立博物館的同時,呼吁各地方政府吸收學習其傳播方式,結合地方非遺產物和武術拳種興建地方特色武術博物館,傳承傳播當地傳統文化,使學習者以興趣為導向的學習和繼承傳統文化,還原其本土性,彰顯民族色彩。
(2) 教學方法啟示: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隨著對博物館教育資源認識的強化與深入,館校結合越來越成為我國學校教育拓展素質教育的路徑選擇[11]。建立將武術博物館作為中小學生學習武術的第二課堂培養青少年的民族文化意識,借助博物館這一免費資源學習中華武術及其歷史。
(3) 武術博物館講解員再培訓:武術博物館現有29名兼職講解員,其中大多為武術學院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人員,而在教學過程中多以“現代武術”、“競技武術”為主要內容的教學情況使學生在綜合素質方面有待提高[12]。團體參觀博物館時,講解員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自己的講解風格為參觀者講解,會用生動活潑的形式如武術博物館擺放的一些具體實物如器械與歷史故事相結體現統武術所蘊含的文化思想,參觀者即學習了器械也對武術歷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培養一種從人文化的角度對傳統武術的理解和情感,打破以工具性認識傳統武術的局限,樹立從價值性認識傳統武術的觀念,是將抽象的理論內容以多種形式呈現在參觀者和學習者面前,使參觀人群對武術歷史和文化有深刻體驗,讓民眾了解武術、學習者更好地學習武術理論知識。
參考文獻:
[1]陳燮君.博物館與無形文化遺產保護[J].中國博物館,2002(4):17.
[2]徐進軍.試論解說員與參觀者的換位思考[J].企業技術,2009(28):56-57.
[3]俞可平.全球化論叢(I)[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總序.
[4]陳斯麗.以人為本,創新博物館社會教育工作[J].南方論刊, 2009(2):91-96.
[5]李 舫.尋找文化中國[N].人民日報,2005(6).
[6]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武術理論基礎[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27-28.
[7]金元浦.文化產業發展與國家文化安全[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254-255.
[8]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學概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9]王 格,李 靜.淺談武術訓練中青少年的武德教育[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10(5).
[10]郭玉成.中國武術傳播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131-132.
[11]戴國斌,段麗梅.中國武術博物館資源課程開發研究[J].中州體育·少林與太極,2014(9).
[12]張云崖,王 震.“三藝通備”理念下武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 [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8(3):88-91.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and Wushu Museum
Li Yaqing Zhang Yunya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 Shanghai 200438,China)
Abstract:Wushu is the essence of national culture which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the environment of Wushu has been destroyed.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to explore new ways of Wushu dissemination, taking Chinese Wushu museum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 and visito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research carried out by representational Wushu theory and route of its transmission, called on the government to establish national Wushu museums and the loca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and invest more in Wushu related exhibition halls, on the basis of their original transmission way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dissemination and inheriting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practice more better.
Keywords:Chinese Wushu museum Wushu Transmission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6)02—0011—03
作者簡介:1. 李亞晴(1991~), 女,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