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淞宇(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應該回答的問題——怎樣做?
蔣淞宇
(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摘要:在中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還是一門相對年輕且發展不足的學科。處于現狀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我們主要還是應該剖析自身的原因。在中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的主要學習對象是碩士或者博士研究生,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作為一門學科,它的價值應該是解決我們與語言有關的日常生活的問題。只有實現了一定的社會價值,它稱之為一門學科才當之無愧。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真正認識到這個問題的人的數量并不樂觀,由于傳統的教育和研究方式帶給我們對語言學學科的認識,對于當下這個時代來看并不完全適用,所以我們應該重新審視這個問題。
關鍵詞:語言學;應用語言學;社會;問題;怎樣做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這一學科是1997國家本著“科學、規范、拓寬”的原則對學科目錄進行修訂時,把原來中國語言學一級學科下的語言學進行修正改名而得來的。這門學科通常看作是交叉學科,是將語言學運用到社會各個領域的學科,促進相關領域在語言方面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通常是使用本體語言學的理論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然而問題是否真正的得到了解決,這依舊還是一個問題?
社會上在爭論應用語言學到底有沒有理論,亦或是它的理論是否和本體語言學的理論一致。筆者認為,既然是一門學科,它就會有理論,而且這個理論是實踐中來的。如果這門學科沒有理論,只是靠人類感性地實踐,這門學科只會停滯不前。西方的應用語言學,或者說社會語言學火熱發展,沒有理論的指導,可能嗎?然而在中國,我想大部分人的思想有所偏差,他們還沒有真正明白應用語言學是什么?應用語言學研究的任務是什么?應用語言學應該給我們解答怎樣的問題?
在一些關于應用語言學的作品中,筆者發現不少類似這樣的問題:“為什么一個人在不同的場合會使用不同的表達方式?為什么明明是不同的音有人卻聽成相同的音?為什么同樣的詞語會產生不同的交際效果?”晃眼一看,的確貌似是和語言應用有關系。仔細思考一下,我們就會發現,這些問題都是可以用本體語言學的理論解決的。第二個問題,不同音的人卻聽成相同的音,這和語音的物理屬性有直接的聯系。再如第三個問題在本體語言的修辭學中就已經給我們回答得很清楚,不同的詞因為有不同的意義(詞匯意義、色彩意義、語法意義)、聲音、形式等區別,在交際的時候自然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那么針對類似的問題,應用語言學應該關注哪些方面呢?
所以上例的“為什么”不是應用語言學要回答的問題。應用語言學要回答的應該是怎樣做。比如說“一個人在不同的場合如何使用不同的表達方式才合適?”,“如何讓不同音的人發出同樣的音?”,“要產生不同的交際效果應該怎樣使用詞語?”我們認為這些問題才是應用語言學需要回答的。也即是用應用語言學的理論去告訴我們怎么做,指導我們的實踐,而不是去過多的解釋為什么。
國際應用語言學協會目前已建立了19個學術委員會,他們分別是:1、成人語言學;2、兒童語言學;3、對比語言學誤差分析;4、語篇分析;5、教學技術與語言學習;6、多語環境中的語言和教育;7、語言和性別;8、專業語言;9、語言規劃;10、語言測驗標準和語言測試;11、詞典學和詞匯學;12、母語教學;13、修辭學與風格學;14、第二語言教學;15、社會語言學;16、術語學;17、翻譯;18、心理語言學;19、計算語言學。從這些分類我們來看目前對于該學科的建設,談不上望塵莫及,但是差距還是很明顯,盡管在某些程度上提出了類似的分類,但是在實際學習和研究中顯得并不成熟。筆者認為原因還是主要在于兩點。首先,傳統的思維模式讓我們覺得語言學是純理論的學科,忽視了應用語言學這門學科的實踐性和綜合性。無疑,這樣必將導致我們大部分學者在探討“為什么”、“因為”、“所以”之類的理論,而忘記了討論如何把這些理論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換句話說,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科學還能叫科學嗎?其次,由于大部分人沒有正視這門學科的可操作性,所以在研究資金投入上存在嚴重的不足,沒有良好的經濟基礎,怎么可能有高大上的上層建筑。在中國,應用語言學的發展滯后緩慢與資金投入的多少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語言學就好比是廁所里面的燈,無數人享受著光明卻沒有人在意,只有當這盞燈熄滅了,人們才會意識到原來這個燈帶來了這么多方便。”事實確實如此,這篇文章的一個目的也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這個社會的發展離不開這盞燈。同時,對于這個學科的監視來說,我們不要花太多的時間去了解這盞燈為什么亮了,而應該去探究如何讓這盞燈變得更亮,方便更多的人。
應用語言學更多的應該側重于操作性而不是描述性,描述性主要還是適用于傳統語言學。隨著社會的發展,應用語言學的領域毫無疑問會拓寬,其應用價值會越來越充分和廣泛。回首之前應用語言學為我國語言文字的發展作出了多少貢獻,標準語的選用、普通話的推廣、和語言文字有關的法律和規范的生成和推廣等等,為我們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再此,我們不能否認應用語言學的價值主要體現在現實意義上。
應用語言學這門學科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本來應該有著燦爛輝煌的成績,其發展也應該是欣欣向榮的。應用語言學從1955年開始在中國落腳的時候,無數語言文字學家,甚至包括一些理工類研究著也在應用語言學上有許多作為?;叵氘斈隇橹袊鴳谜Z言學作出巨大貢獻的馮志偉、桂詩春、劉涌泉,甚至包括現在的于根元先生,他們面對應用語言學這門學科有的僅僅是才猜測,是歸類,是借鑒,亦或是單純的理論框架嗎?當然不是,他們身居實驗室,教研室,掌握電腦知識,了解中文信息處理原理,他們身居一線教師,從語言教學中總結理論,然后把這些理論告訴后人如何去做,如何去研究。我想,如果當時中國沒有這些人物,應用語言學的發展可能還不如現在。
作為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的研究者或者學習者,我們是否應該換一種思維去思考這個問題,真正充實自己的理論,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為開拓應用語言學在中國的另一片藍天而努力。
參考文獻:
[1]于根元.應用語言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2]馮志偉.應用語言學宗論[M].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
[3]侯麗.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科建設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08.
作者簡介:蔣淞宇(1991-),男,山東師范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研究方向:詞匯理論與詞典編纂。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