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夢娜 段媛媛(中原工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
鄉土建筑文化的重要性
杜夢娜段媛媛
(中原工學院,河南 鄭州450000)
摘要:在高樓大廈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今天,鄉土建筑文化變得更加珍貴。我們應該充分認識鄉土文化的重要性,讓人們知道它們存在的意義并加以保護。
關鍵詞:鄉土建筑;重要性;文化
古羅馬時期《建筑十書》的作者維特魯威曾提出:“對自然的模仿和研究應為建筑師最重要的追求...,自然法則可導致建筑專業基本的美感。”
《北京憲章》中指出,“文化是歷史的積淀,它存在于建筑間,融匯在生活里,對城市的營造和市民的行為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城市和建筑的靈魂。”
從古代開始,鄉村的建設與規劃就非常考究的,從選址到建設,無一不體現出人們對于自己生活的那片土地的熱愛。沒有像官式建筑那樣有嚴格的等級制度,但是他們的建筑相比官式建筑更加適應當地的氣候與人文。住宅、文化建筑、廟宇、祠堂應有盡有。真可謂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鄉村就是縮小版的城市。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還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在里面。他們也講究坐北朝南,尚左尊東。他們會在大門入口放置石獅子、門當等,會在進大門處放置影壁。有人說影壁墻是用來辟邪的,阻擋牛鬼蛇神的。雖然無從考究,但是他們還是將這些思想觀念一輩輩的傳了下來。就拿格局來說,他們會合理地將干濕區分開,會將廁所放置在下風位等等,誰又能說他們的建筑經不起考究呢?許多書籍中都曾描述過鄉村建筑、鄉村聚落,可見鄉村文化的重要性。
“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是從小就學到的一句話,無論是地理還是歷史都有提到,我國的“地大”來看,不知東西跨度大,南北的跨度也很大。造就了我國多變的氣候條件,當然也是我國鄉土建筑各異的根源所在。從蒙古包,四合院到吊腳樓的建筑樣式,從抬梁式、穿斗式到干欄式的建筑結構。無一不體現了我國建筑的千姿百態和地域特色。
老宅是人們文化生活的載體,訴說著人們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文化建設歷程與審美改變,從建筑材料的變化,建筑風格的變化與結構布局以及裝飾的變化都不難看出。老房子是建還是拆,對于一個屹立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建筑來說,它經歷了多少時代的變遷,它的存在就是在向人們訴說著當地的發展歷史。對于他們,我們只能是尊重他們的存在,懷著保護他們的初心。
想要真正了解鄉村文化,就要把自己想象成當地的居民,在這里生活了幾十年,看著這里逐年的發展。哪里是最希望變得,哪里又是最想要保留下來的,是讓自己引以為豪的地方。最好是真正的生活在這里幾個月,融入當地生活中去,這樣可以更好地理解當地居民的生活訴求。
參考文獻:
[1]張春然,新農村建設中的古村落保護問題研究[D].河北農業大學.2009.
[2]王建國,新型城鎮化背景下中國建筑設計創作發展路徑芻議,東南大學建筑學院[J].《建筑學報》2015/02/no.557.
[3]周曉紅、曹斌、詹誼,農村村民自建房形式研究,[J].《建筑學報》2010.8.
[4]維特魯威,建筑十書[D].知識產權出版社,高履泰譯.2001.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6-01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