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寶玲+戎陽
摘 要:隨著旅游業對GDP的貢獻的增長,旅游業已陳偉推動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同時,隨著黨中央提出精準扶貧的戰略實施,發展鄉村旅游逐漸成為實施精準扶貧的新動力和新機遇,鄉村旅游的發展,不僅有利于帶動綠色經濟的健康發展,還有利于保護地方自然生態、民族文化。是實施精準扶貧,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實現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新路子、新舉措。文章通過對鄉村旅游發展趨勢、前景及存在問題和矛盾分析,提出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實現精準扶貧的建議和措施。
關鍵詞:鄉村旅游;精準扶貧;勞動力轉移
中圖分類號:C91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6)30-0115-03
1 概 述
現今,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旅游已成為民眾衡量幸福指數的一項重要標準,旅游業業已成為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產業。旅游業作為與第一、二產業快速融合的現代服務業,對經濟的貢獻率達10%左右,成為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產業。貴州也將旅游業定位為服務第一、二產業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自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將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提升到國家戰略實施層面,在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貴州省,扶貧攻堅的“當頭炮”已經打響。而今,旅游業特別是鄉村旅游的方興未艾,旅游業逐漸成為實施精準扶貧的新動力和新機遇,發展鄉村旅游不僅有助于增強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還有助于提升貧困群眾的文明素質,有助于保護當地的自然生態和民族文化、有助于實現農村社會的全面小康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成為建設美麗鄉村主要原動力。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助力精準扶貧成為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的新路子、新舉措。
2 旅游產業的戰略定位為發展鄉村旅游提供政策 保障
2.1 國家層面對旅游產業的戰略定位
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指出“將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目標。《中國旅游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也提出:到“十二五”末期,把我國的旅游業初步建設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力爭到2020年,使我國的旅游產業規模、質量、效益基本達到世界旅游強國水平。
2.2 貴州省對旅游產業的戰略定位
2012年1月,《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將貴州建設成“文化旅游發展創新區”的戰略定位,首次從國家層面明確了貴州旅游業的戰略方向,并把“大力發展文化和旅游產業”作為壯大特色優勢產業的一項重要任務、支柱產業來培育。貴州省委省政府已經確定:把旅游業培育成為推動貴州經濟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以及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服務業,使貴州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強省轉變。同時還確立了“十二·五”時期將貴州省建成旅游大省,到2020年建成旅游強省的“兩大戰略目標”。“十三五”開局之年,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建設山地旅游大省、打造國際山地旅游目的地的新部署,把旅游業列為全省“三大長板”之一。
旅游產業戰略地位的提升,不僅得益于旅游業對GDP的貢獻,更得益于旅游產業鏈的擴展壯大,對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就業率的提升和發展綠色經濟的貢獻。
3 旅游產業對GDP的貢獻為實施精準扶貧提供堅實 的依據
3.1 近三年旅游業對全國GDP的貢獻
2000年以來,我國旅游業快速發展,實現了從旅游資源大國向世界旅游大國的歷史性跨越。旅游產業規模、接待能力和發展實力不斷提升。
2014年,國內外旅游37.28億人次,全年旅游總收入約3.25萬億元人民幣。
2015年,國內外旅游人數達40億人次,全年旅游總收入超過4萬億元人民幣。
2016年上半年,國內外旅游人數達22.36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0.47%,旅游總收入2.25億,增長12.4%。旅游業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
3.2 近三年旅游業發展對貴州經濟發展的貢獻
近年來,貴州省旅游經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2014年貴州接待游客3.21億人次;旅游接待總收入2 895.98億元,旅游業增長在全國名列前位。2015年貴州省接待游客3.76億人次,同比增長21.30%,旅游總收入3 512.82億元,同比增長17.12%。2016年上半年,貴州省接待游客2.57億人次,旅游總收入實現
2 241.35億元,同比增長41.10%。其中僅2015年一年,貴州鄉村旅游接待人數達1.593億人次,占全省旅游接待人數的42%,旅游收入705.9億元,年均增長31.7%。
“十二五”期間,貴州省旅游總收入已位列全國15位,接待總人次位列全國17位。旅游戰略支柱產業地位明顯提升,基本實現建成旅游大省的階段性發展目標。
而今,國家從戰略層面為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務實有效地提出實施精準扶貧的政策措施,為旅游業的發展特別是鄉村旅游的發展帶來一縷春風。發展鄉村旅游作為旅游產業大發展的一股生力軍,不僅有利于帶動GDP的增長,還有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農民收入水平提高、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美麗鄉村建設。
據《全國鄉村旅游扶貧觀測報告》顯示,鄉村旅游正成為促進農民就業的主渠道,吸納農村貧困人口就業的主要途徑,推動貧困人口脫貧的重要力量和實現農村增收的重要增長點。
4 現階段發展鄉村旅游已有的措施及成效
今年,國家旅游局會同發改委、國土資源部、水利部、農業部等十二部門正在制定《鄉村旅游扶貧工程行動方案》,該方案提出力爭在“十三五”期間,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帶動全國25個省2.26萬個貧困村,230萬貧困戶747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致富。全國各省紛紛針對旅游扶貧特別是鄉村旅游扶貧頻頻出招。
通過鄉村環境綜合整治、旅游規劃扶貧公益、旅游電商推進、萬企萬村結對幫扶、鄉村旅游創客、旅游扶貧人才素質提升等專項行動,大力推進推廣鄉村旅游扶貧模式,為旅游扶貧在全國的推廣積累了經驗、樹立了典型。
目前,貴州省深化旅游產業供給側改革各項工作逐步完善。100個景區建設將陸續竣工;全省旅游資源進一步整合;旅游資源開發,景區景點打造進一步深掘;旅游接待設施進一步完善;省際、省內高速公路、高鐵的迅速拓展,為發展鄉村旅游,吸引省內外游客提供了根本保障。
伴隨著旅游供給側改革成效的初顯,貴州發展鄉村旅游的自然村寨已突破3000個。近5年來,鄉村旅游的發展帶動貴州近64.7萬人脫貧。發展鄉村旅游已成為打贏扶貧攻堅,助力剩余勞動力轉移,關系民生的關鍵,也為生態保護、脫貧攻堅插上了旅游的翅膀。
同時貴州通過構建以產業為基礎、園區為平臺、企業為龍頭、農民為主體的總體思路,構建的“園區+”的發展模式在全省范圍內得到試點推廣。
目前,全省農業龍頭企業2 686個,農民合作社31 434個。省級工業示范園區385個,從業農民484萬人。省級以上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110家。為貴州進一步完善鄉村旅游發展、推動精準扶貧提供了良好示范。
5 鄉村旅游扶貧仍存在的問題和遇到的瓶頸
5.1 游客的井噴與鄉村旅游基礎設施不完善的矛盾
2015年貴州鄉村旅游共接待1.593億人次,鄉村旅游呈現井噴式增長。然而,游客的激增使旅游地的承載能力受到嚴重考驗。為應對猛增的游客數量,大量對游客預期數量估計不足的經營戶不顧長遠利益,以提供價高質低的產品和服務應對撲面而來的游客。
同時,對游客預期的估計不足,導致鄉村旅館嚴重超載、餐飲質量大打折扣;隨著私家車出游的人數增多,鄉村旅游地停車位的容載量也經受嚴峻考驗。旅游基礎設施的不完善引致游客的不滿,對鄉村旅游地品牌形象的塑造、增加游客二次旅游的興趣等方面都帶來不利因素。
5.2 游客需求的多元化與旅游服務質量亟待提升的矛盾
鄉村旅游形式的主要以農家樂、農產品采摘、棋牌、垂釣等方式經營。單一化的旅游產品使得鄉村旅游雖在一定程度上占據地理位置等優勢,但伴隨著游客需求的多元化,復雜化,單一的旅游形式已不足以吸引游客。
同時,鄉村旅游從業人員服務意識的欠缺,導致服務質量不能達到游客的預期,粗放式的經營方式及單一化的旅游產品成為制約鄉村旅游長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5.3 鄉村旅游產品同質化與旅游扶貧思想認識不到位的 矛盾
由于部分地區特別是貴州部分地處偏遠的山區,經濟發展滯后,同時,由于地方政府對發展鄉村旅游及旅游扶貧戰略及措施的認識不到位,致使部分地區缺乏發展鄉村旅游及開展旅游扶貧的政策支持、自然條件和發展動力。少數發展鄉村旅游的農戶和商戶也由于缺乏大的范圍和政策環境、處在自主化經營、簡約式經營的境地。由于缺乏有力的政策引導、農民從事鄉村旅游的積極性也不高,經營的產品難免同質化、單一化。加之對外的宣傳不利及經營手段的單一,導致部分地區特別是貧困偏遠地區發展鄉村旅游并以此實現旅游扶貧顯得困難重重。
5.4 對全域旅游發展模式的不了解及鄉村旅游宣傳不到 位的矛盾
發展鄉村旅游、將旅游與扶貧有效結合、單靠農戶、企業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迫切需要政府的引領和政策支持,現如今,貴州許多地方政府已將當地的旅游業定位為戰略性支柱產業或支柱產業。實施供給側改革,助力旅游扶貧,政府應充當“抬頭兵”應“打頭陣”,然而,部分地區處在產業轉型的過渡期,淘汰落后產能、發展旅游經濟的責任意識還不到位,政府疏于對發展鄉村旅游、實施旅游扶貧措施的重視。
此外,部分地區旅游主管部門、旅游從業人員對旅游產業的發展還停留在過去對景區景點的開發和扶持上,而今,旅游產業發展已邁入新時期,因此轉變旅游發展思路、變革旅游發展模式,推動景區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成為實現旅游扶貧的新理念、新方式。
此外,部分地區雖坐擁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然而由于缺乏對鄉村旅游資源的挖掘整理和打造,致使旅游資源未能轉化為經濟效益;此外,由于缺乏對鄉村旅游宣傳平臺和措施的打造,也成為制約鄉村旅游發展的關鍵環節。在知識經濟及信息爆炸的當下,“藏在深閨人未識”及“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營銷宣傳模式已不適用當下發展的需要,如何探索出一條既解決宣傳成本又起到宣傳效應的發展模式,成為需要深思的問題。
5.5 旅游電子商務人才的匱乏和剩余勞動力素質亟待提 升的矛盾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旅游業的發展也步入大數據時代和“互聯網+”時代,旅游業相關產品借力電子商務進行營銷和推廣已成為宣傳推廣和營銷的主流,線上線下的一體化同步經營也成為旅游營銷的發展趨勢。
然而,鄉村旅游的營銷和推廣由于從業者文化水平較為低下,對旅游電子商務營銷模式尚處于不了解狀態,傳統營銷模式下的鄉村旅游已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如何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旅游電子商務人才,提升農村剩余勞動力素質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實現百姓富、生態美,讓外出務工的農民能尋回鄉愁、推動農民返鄉致富、走一條既符合生態發展、又增加農村收入,推動貴州地方經濟的發展的綠色經濟發展之路。
實現旅游扶貧必然要依托鄉村旅游的發展,面對現階段鄉村旅游發展遇到的困難和瓶頸,筆者認為需從以下方面進行探索和思考。
6 發展鄉村旅游、實現旅游扶貧,助力農村剩余勞動 力轉移的建議及對策
6.1 政府主導、加強頂層設計、整合實力、深掘及打造好 貴州旅游產業整體品質
隨著貴陽到廣州、長沙、上海、北京等地高鐵的相繼開通,貴陽已進入“高鐵時代”,結合“縣縣通高速”的契機,政府可依托高鐵、高速公路的建設和建成,加強對外宣傳及景點打造。以政府牽頭、村民參與、企業加入等形式打造高速公路沿線景點,為推動鄉村旅游開發和旅游扶貧做好基礎設置建設。
同時,政府和企業利用大數據為基礎對鄉村旅游地游客量進行有效的預測和監控,通過開展區域間的合作、互惠等方式,避免出現游客在知名旅游地區扎推的情況,提前做出有效預測、為游客的分流做好預案。
6.2 打造運用好新時期網絡平臺建設,助力鄉村旅游的 宣傳和營銷
以“大數據”為基礎,加強對農村地區旅游從業者的網絡營銷技能培訓,利用大數據將貴州旅游商品、農產品、特色民主文化推向世界。同時,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新契機、加強對旅游網站、旅游APP、旅游公眾號等的維護和開發,聯合農村淘寶、去哪兒、攜程、地方電子網絡營銷平臺等新的營銷平臺,為地方鄉村旅游的營銷和推廣找準運營商,解決“走出去”的問題。
6.3 樹立“旅游+”的創新發展模式和理念,破解鄉村旅游 自主經營、獨立營銷的困境
貴州在近年的鄉村旅游的發展過程中,逐步探索,形成了“旅游協會+農戶”、“政府+公司+農戶”、“政府+公司+旅行社+農民旅游協會”、“農村合作社+村民”等多種富有個性的,社區參與、民主管理的貴州鄉村旅游模式,使鄉村旅游成為貴州精準扶貧的有效途徑之一。政府牽頭,應將上述模式發展的經驗和成果匯集成案例庫和培育成示范點,在全省各鄉村旅游地區進行廣泛的宣傳和培訓。
同時,可探索結對幫扶及合作交流等形式,開展區域之間發展鄉村旅游的交流和合作、形成結對幫扶、合作共贏的良好態勢。
6.4 樹立全域旅游的發展理念,推動旅游產業供給側改 革和轉型升級
結合貴州“縣縣通高速”的契機,將原來分散各地的景區、景點集中連成一片,打破地域之間的地理限制,為發展全域旅游提供堅實保障。
此外,旅游產業及企業的轉型升級對發展鄉村旅游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強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加強對鄉村旅游地民族文化的保護和推廣、通過尋找鄉愁、美麗鄉村、四在農家等建設,豐富旅游生態和人文內涵,助力鄉村旅游轉型升級。
6.5 以市場為導向,加大鄉村旅游地服務產品的研發,加 強對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提升鄉村旅游服務水 平和提升旅游地品味
通過免費向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發放《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知識讀本》,分級分類定期培訓鄉村旅游從業人員,幫助從業者樹立文明服務、主動服務理念,掌握接待禮儀禮節,更好地服務游客。夯實旅游從業人員的服務意識、服務水平和服務技能。
7 結 語
綜上所述,要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必須走推動鄉村旅游全域化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服務國家扶貧戰略,帶動農民通過從事旅游脫貧致富、順利完成剩余勞動力轉移。
發展鄉村旅游、實施旅游扶貧同時也是發展綠色經濟的客觀要求,是旅游業改善民生,提升幸福指數,服務廣大群眾的有效方式,代表著今后旅游業及社會發展的大方向。
通過探索“大數據+全域旅游+電子商務”的發展理念和方式,推動旅游產業供給側改革和轉型升級,通過旅游產業升級轉型促進農村生態環境建設、通過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提升旅游品質、通過提升旅游品質助力地方經濟發展,使農民的腰包真正鼓起來、農民的信心真正樹立起來、農民的生活真正富裕起來,真正打贏脫貧致富這場大戰。
參考文獻:
[1] 發展鄉村旅游 推進精準扶貧[EB/OL].湖南日報,2015-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