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東蘭
【關鍵詞】問題引導 思維 小學數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0A-0016-01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思維是智力的核心,只有讓學生養成肯動腦、會思考的良好習慣,才能不斷體驗到獲得成功的喜悅。因此,教師要不斷優化課堂教學方法,加強對學生的有效引導,有意識地從學生思維的角度創新教學手段,以更好地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層發展。
一、創設問題情境進行引導,激活學生的思維
數學問題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教師在設計教學問題時,應注重所提問題要有一定的啟發性,啟發學生自主思考,步步深入,進一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情來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激活學生的思維,促使他們主動思考。
在教學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有關三角形面積的內容時,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促進學生有效思考:有一個長方形,請你按照自己的想法將其平均分成兩份。學生立即展開思考,其中,有學生沿著長方形的一條對角線,將其分成了兩個三角形。此時,教師繼續提問:你們將一個長方形平均分成了兩個三角形,也就是說這兩個三角形的面積是相等的。那么,你們能求出其中一個三角形的面積嗎?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聯想到這個三角形是長方形的一半,所以其面積也應該是整個長方形面積的一半,也就是S=長×寬÷2。之后,教師繼續提問:這個三角形是一個特殊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它的面積可以用這種方法求,但如果是一個普通三角形,它的面積該怎樣求呢?這個問題徹底激活了學生的探索欲望,他們都很主動地去探究其中的奧秘,積極地深入思考有關三角形的知識內容。
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對知識的探究欲望,讓學生更加愿意主動地去思考學習,促進了學生的有效發展。
二、利用錯誤資源進行引導,靈活學生的思維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會出錯。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因勢利導,給學生創造自主思考的機會,讓學生自己發現錯誤、分析錯誤,不斷靈活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習效率。
在教學《兩、三位數除以兩位數》時,教師設計了一道應用題:李叔叔原來用600元買了20件同種商品,如果這種商品正好半價處理,請問:李叔叔現在用600元,能夠買多少件這種商品呢?學生思考后,都陸續給出答案。有學生給出算式:600÷20=30(元),30÷2=15(元),600÷15=40(件);還有學生給出不一樣的答案:20÷2=10(件)。對于該生的錯誤結論教師沒有立即否定,而是給學生解釋的機會。生:我是這樣想的,開始600元能夠買到20件,那么半價后,也就只能買到一半的商品,所以我就列式20÷2=10。之后,教師根據學生思維的誤區,因勢利導,引導學生:一件商品越便宜,最后用同樣多的錢買到的就越少呀?在教師的引導下,該生恍然大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改正了自己的錯誤,應該為20×2=40(件)。之后,學生還很主動地自己改編題目,將題目要求改為價格變為原來的2倍,這樣就可以列算式為20÷2=10(件)。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因勢利導,引導學生正確分析問題,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三、設計開放練習進行引導,開拓學生的思維
在新課改的推動下,教師在設計練習時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不再像以往那樣,只單純地利用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新知,而是更加注重開拓學生的思維。而開放性練習能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思考機會,以充分活躍學生的思維,挖掘學生思維的潛能,促進學生的深入發展。
在教學《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對此部分知識內容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后,為學生設計了幾道開放性練習題:請在下列括號內填入任意數字,使等式成立。
999÷( )=( );36÷( )=( );( )÷( )=2;198÷( )=( )
學生發現這些題目非常新穎,并且沒有固定的答案,也就沒有固定學生的思維。于是,學生立即開動大腦,在括號中填入數字,并計算其結果。學生就這樣在不斷地探究中開拓思維,大膽思考,對于每一道練習題都能夠寫出多個答案。
通過設置開放性的練習,成功地解放了學生的思維,張揚了學生的個性,給學生提供了更大、更自由的思考空間,有效地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總之,教師要不斷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多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恰當地引導學生有效思考,有效地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