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晶
摘 要: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基礎性教學科目,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多種手段改善語文課堂的教學氛圍,構建神采飛揚的語文教學課堂。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興趣;個性化閱讀
新課改的實施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許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教師需要調動一切可行的因素,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改善沉悶的語文教學氛圍,使語文課堂變得神采飛揚。
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黃山奇松》的學習為例,文章中詳細介紹了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的具體形態,上課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閱讀文章,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親手畫一畫文章中提到的三大名松是什么樣子的。學生可以參考文章中的插圖也可以全憑自己的想象。在學生畫畫的過程中,教師巡視學生的畫作。學生畫好后,教師問學生:“同學們,你們認為你們畫得像不像?想要認識一下真正的黃山奇松嗎?”教師向學生展示課前搜集到的與黃山奇松相關的圖片和視頻,利用圖片和視頻直觀地向學生展示黃山奇松的形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除了利用多媒體外,教師可以改變語文課堂的講授方式。以《莫高窟》的學習為例,教師可以把自己當作莫高窟當地旅游管理局的一名工作人員,而學生則變成了前來應聘的導游,在學生熟讀文章、理解文章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將課文內容改編成導游詞,教室則成為面試的場所。為了確保自己能夠準確地描繪莫高窟彩塑的精美,學生在課下的時候會認真搜集資料,并參考真正的莫高窟的導游詞對文章的內容進行重新安排,有的學生還準備了介紹景物時的背景音樂,將語文課堂的教學形式進行適當的變化,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創編能力。
二、注重對教學內容的延伸
語文中的許多內容與其他的學科是有一定的聯系的,如,歷史、品德、科學等,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教學內容進行延伸,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以《鄭和遠航》的學習為例,文章主要介紹的是鄭和下西洋的歷史事件。學習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結合相關的歷史和地理知識,將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背景及鄭和下西洋時的行船路線與文章的主要內容揉合成一體,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通過豐富必要的內容,讓學生清晰地了解鄭和下西洋的來龍去脈,體會鄭和在遠航時的艱辛。又如,學習《長征》這首詩時,詩中形象地介紹了紅軍長征時遇到的各種艱難困苦,小學階段并沒有開設歷史課,只是在課堂中向學生介紹紅軍長征的艱難,學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搜集與紅軍長征相關的視頻,在播放視頻的同時向學生介紹我國當時的戰爭境況: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開始了二萬五千余里的長征,利用視頻豐富課堂內容的同時激發了學生濃濃的愛國之情。之后,教師將教學內容延伸到時事熱點上,讓學生思考應當如何做才能保證我國的領土不受侵害,激勵學生認真學習,努力向上。教師有意識地延伸語文課堂的教學內容,在豐富學生知識的同時,又對學生進行了德育方面的教育,促使學生得到傳統文化精神的洗滌。
三、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個性化閱讀的能力。首先,教師要尊重學生讀的意愿,讓學生自主選擇所讀的文章和讀的方式。以《愛如茉莉》的學習為例,教師在上課時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閱讀文章,有的學生會大聲地朗讀,有的學生會小聲地進行朗讀,甚至有些學生選擇默讀。在課堂上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閱讀,讓學生自己選擇閱讀文章的方式,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基于自身的對文章內容的初步認識。學生閱讀完文章后,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同學們,通過閱讀文章,你們有什么收獲,又有哪些疑問呢?”向學生提出問題,聽一聽學生的看法。有的學生會說:“文章中茉莉花只出現了幾次,母親為什么要說愛像茉莉呢?”教師在這時可以不對學生的問題進行解答,而是詢問其他同學,有沒有人幫助這位同學解答一下疑問。有的學生會說:“因為茉莉花的花香比較清淡,父母之間的愛應該也是如此吧。”有的學生會說:“這是因為茉莉花在很多國家被稱之為愛情之花,它表示愛情忠貞。”教師了解學生閱讀中的問題,并聽一聽學生的回答,尊重學生的個性思考。此外,大量的閱讀是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的基礎,為了實現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教師要精心營造課堂閱讀的氛圍。教師可以在班級中設置班級圖書角,把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放到圖書角中,教師還要充分利用教室的墻壁資源,在墻壁上張貼與讀書相關的名言警句。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延伸,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構建一個神采飛揚的語文教學課堂。
參考文獻:
[1]張勇.讓孩子們在語文課堂上神采飛揚[J].考試周刊,2013.
[2]左端銀.個性化閱讀讓語文課堂神采飛揚[J].教育教學論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