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蓮
摘 要:目前盲生語文教學的一種傾向是教師講得多,學生讀得少,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盲生感悟能力的培養。從盲生的實際出發,以如何正確指導學生摸讀方法和朗讀為基礎,從情感教學入手,通過課堂教學實例,分析了如何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在朗讀課文中培養語感、感悟情感,提高盲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達到美化學生心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關鍵詞:盲生;朗讀;感悟;情感
課標指出:“要珍視盲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教師從情感教學入手,指導盲生掌握正確的朗讀方法,加強有感情地朗讀訓練,并在此基礎上從盲生的實際出發,教師適當而有效地指導可以催生感悟并推動感悟的深化。盲生在朗讀中,學生感悟與教師引導相結合,是培養學生感悟能力的最佳途徑。該文就盲文語文教學中如何正確朗讀,如何從情感教學入手,使學生深刻感悟文章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提高感悟能力談幾點體會。
一、正確的摸讀方法是提高朗讀能力的基礎
針對盲生朗讀時,由于分詞的客觀停頓,摸讀速度相對慢,或讀得流利而無感情,或聲音不洪亮等弱點,首先要做好這樣的準備:正確的摸讀姿勢和方法。
摸讀盲文的姿勢不正確不僅影響盲生身體健全發育,阻礙日后的摸讀速度,而且也很不美觀,因此必須重視姿勢的正確,嚴格要求隨時糾正。摸讀盲字的正確姿勢是:身體坐正,上身端正而自然,書本要放正、雙手食指靠攏成八字形斜放在字母上,當左右手同時摸到一行的中間位置時,左手就回去找到下一行位置的行頭,這時右手繼續向前摸讀,等一行摸完就能立即開始第二行的摸讀。摸讀時不要用力按也不要用指甲摳。在長時間的正確指導下學生能夠做到熟能生巧,這種正確的姿勢不僅大大提高了摸讀速度,而且為朗讀好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和保證。
二、重視朗讀指導,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
(一)在朗讀詞語中感悟
朗讀就是清晰響亮地把文章念出來,通過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聲音,生動地再現文章的思想內容。朗讀不僅能加深盲生對文章的理解,引起他們的共鳴,而且還能激起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是一種有聲語言的藝術。培養盲生朗讀能力是開拓激發盲生思維、發展盲生認知能力的良好途徑。因此,在朗讀中要特別注重詞語的朗讀,并在朗讀詞語中感悟。
(二)在朗讀句子中感悟
盲校的語文教師讀好句子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因為盲文無字形全靠對拼音的理解,而拼音中同音字特別多,注聲調的少,假如教師朗讀或讀得不正確,盲生就會產生誤解,影響對課文的理解;其次,朗讀的好壞能直接影響到學生有無興趣學好課文,若教師能準確、生動、有感情地朗讀,讀好每一個句子,就可以幫助盲生在頭腦中形成對事物的整體感知,克服片面性。教師很好地朗讀,會使盲生受到很大感染,調動起除視覺之外的所有感受,回憶起以往的感性經驗,進入文章意境,在朗讀句子中感悟。《再見了,親人》中有感情地朗讀一遍,把盲生帶入意境,通過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語調技巧,再現了當時朝鮮人民與志愿軍依依不舍的話別場面,使盲生沉浸在依依惜別的氛圍中,如臨其境,如歷其事。老師在讀前三段的最后一句時,語氣上挑,著意加強反問的作用,盡管大娘、小金花、大嫂在文中默默無語,但老師的朗讀卻使這三位人物活靈活現,躍然紙上。
三、注重情感教學,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一)感知教材所描繪的情景引發情感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先有情趣,后有情感,盲生尤為如此。由于看不到外界的事物,獲取信息主要靠聽力,由于聽力補償的作用,盲生的聽覺較常人更為靈敏。他們對于生動的語言、悅耳的音樂等這些特定的情境,具有一種天生好奇、喜愛的情趣,進而才會對事物產生出發自內心的美的情感。抓住這一特點,在教學中常注意通過創設一系列形象生動的情境,引領學生感知審美對象,產生一種對美的濃烈情趣。
(二)深入理解教材的內容培養情感
教育是情感的教育。在指導理解教材的內容培養情感中,要引導盲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故鄉》,教師要有意識地讓盲生明確小說的三個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環境,讓盲生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和社會環境,有助于對文章意思的理解,盲生對環境的了解越深,越容易理解文章的意思,領會小說的主旨,領會魯迅先生的寫作意圖,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理解當時社會封建思想侵蝕、等級觀念毒害,人與人慢慢變得冷漠、變得隔膜,揭示了這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制度是苦難之源的情感。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朗讀傳達出了感情,在朗讀訓練中培養了語感。提高盲生的感悟能力是一項復雜而細致的工作,要防止急躁情緒,只有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才能真正提高盲生的感悟水平。語文教學的過程也是學生情感體驗積極內化的過程,只要積極引導、堅持不懈,就能潛移默化地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提高感悟能力,達到美化學生心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佟海蘭.淺談教學中盲童想象力的培養[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2]曲英華.新課標與語文朗讀教學能力[J].承德民族師專學校,2006.
[3]王青山.試論語文學科教學審美化[J].教育與職業,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