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明
【關鍵詞】初中物理 力學知識 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0A-0106-01
力學知識在初中物理課程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也是構成物理學科基礎的重要內容。力學知識掌握得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物理學習成效,因此,教師應高度重視力學知識的教學,不斷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聯系現實生活實例,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進一步提高學生力學知識的學習效果。
一、靈活引入教學內容,激發探究興趣
初中物理涉及的一些力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具有很強的關聯性。教師在教學力學知識時,為了增強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習的熱情,充分活躍學生的大腦,引發學生積極參與力學知識的學習,就需要密切聯系實際,靈活地引入學習內容,利用學生們熟悉的生活場景、直觀的信息展示,引發學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鳴,促使學生調整好心理狀態,為學習力學知識做好充分的準備。
例如,在學習《摩擦力》相關知識時,由于學生對生活中摩擦力的例子比較熟悉,于是,教師在教學開始前就進行了一個假設:“同學們,通過前面科學課的學習,我們對摩擦力已經有一定了解,假想一下沒有了摩擦力好不好呢?大家討論并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眴栴}一出,學生馬上回憶自己的生活經歷,有的認為沒有摩擦力不好,因為沒有了摩擦力,車子就不能向前行駛了,人走路都會摔倒,人也不能端起水杯喝水;有的認為沒有摩擦力好,比如自行車軸與軸承之間沒有摩擦力就可以不停地轉動,人在拉動重物時就可以更省力……在充分調動學生的熱情之后,教師適當地點評:“摩擦力有利有弊。為了更好的趨利避害,我們就要充分認識并了解摩擦力,下面我們一起來探究摩擦力的知識?!蓖ㄟ^這樣引入,學生們對學習摩擦力的知識充滿了興趣,為以后的學習探究做了充分的鋪墊。
二、認真指導學習過程,訓練學習方法
為了構建一個高效的物理課堂,促使學生牢固快速地掌握物理力學方面的知識,教師應加強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注重訓練學生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為學生創造學習應用物理知識的機會,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
例如,在學習《浮力》的知識時,教師讓學生通過分組實驗來探究認識浮力,掌握浮力大小的計算方法和影響因素。在實驗過程中,教師首先讓學生在課前進行了準備,初步撰寫了實驗方案,明確實驗的目的、需要的儀器物品,清晰地了解實驗的步驟和注意事項,提出假設。在學生進行實驗的過程中,教師提示學生要把“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和“物體浸在水中排開水的重力”兩組分開測量記錄。學生們通過親自動手,利用彈簧測力計,根據浮力=重力-拉力,測量不同物體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在接下來探索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關系時,學生們發現就不需要進行重復測量了。通過教師對學生實驗探究過程的指導,學生既掌握了實驗的技能,主動探索了浮力的知識,而且也學習了一些物理實驗的設計技巧,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學習方法。
三、綜合評價學習效果,引導反思提升
運用科學有效的手段,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一環,既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物理知識掌握情況,也能夠鞏固課堂學習的效果。在組織學生學習力學知識時,教師應創新應用不同的教學評價手段,發現力學知識學習中的不足之處,進行有針對性的彌補,促使學生有效地完善物理力學知識體系,實現知識、能力和情感、觀念方面的全面提高。
例如,在學習了浮力的知識后,為了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采取實驗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考評。“同學們,我們學習了密度的知識,知道通過天平和量筒可以測量物質的密度,現在沒有天平,只有彈簧秤和量筒,怎么測量物質的密度呢?請聯系我們剛學習過的浮力知識進行思考。”在教師的提示下,學生積極地思考,大部分學生想到了彈簧秤可以測量物體重力,然后求出物體的質量,再用量筒測量物體的體積,就可以用質量除以體積計算出物質的密度。有的學生還提出了不同的假設,分別設計了物質密度大于水、小于水的不同情況下,利用浮力來測量物質密度的方法。通過這些實驗方案,教師既了解了學生對浮力、密度知識的掌握情況,也訓練了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創新思維,實現了知識與能力的提升。
總之,教師要以新課程改革的先進理念為依據,加強力學知識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注重學生自主探究過程的指導,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幫助學生高效地學習力學知識,優化初中物理學習效果,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