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摘要】本文講述了“五學策略”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案、展、評、疑、練”是載體,“導、助、促、誘、督”是方法,“五學策略”的課堂教學,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自主學習,發揮想象,促進創造思維的發展。
【關鍵詞】以案導學 以展助學 以評促學 以疑誘學 激發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145-02
隨著國家提倡大力發展農村教育,縮小城市與農村的教育水平的步伐,農村教育改革開展得如火如荼,我們根據實際,制定了以“學案導學”為主的“五學策略自主教學模式”,“五學策略”即以案導學、以展助學、以評促學、以疑誘學、以練督學。現我將平時在物理教學中的幾點體會,與大家共同交流。
一、“以案導學”
以案導學環節中,學案的編寫是基礎。我在教學中編寫物理學案的方針是:確保雙基、適當提高、注重實驗、創造思維、培養技能。在保證學生掌握物理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基礎上,使學案進一步促進學生知識和智力的同步發展,使學案更具有啟迪性。學案編寫的具體做法如下:
1.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編排學案,標明課題,指出教和學的基本要求、目的、方式和方法。這樣學生在使用學案時能做到有章可循,有的放矢的去進行預習和學習。
2.設置準備知識,同時為新課提供合理性的鋪墊。編寫教案時充分利用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現象,借助學生親身體驗創設問題情景,并從中讓學生發現問題。例如,在壓強教學中,可讓學生用拇指和食指壓住鉛筆的兩端,體驗“壓筆尖處的手指比壓筆尾處的手指疼”,緊接著提問:“壓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關?”從而引發學生猜想出“可能與受力面積有關”。讓學生在發現、探索知識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并提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編排的內容知識結構跨度要適當,從易到難,從知識到能力的過渡。使用時先讓學生進行閱讀全文,完成學案中教師編寫的基礎知識,這一部分內容難度要適當,目的就是強化學生課前的預習。
4.學案內容順序要根據學生的思維習慣,即從定式思維到創新思維轉化的習慣。如在講到用電壓表測電壓時,開始同學們僅僅觀察電壓表測量的是并聯在電壓表附近的電阻的電壓,適當如下改變一下時,有的同學認為,圖1測量的電壓為R1的電壓,圖2測量的是R2的電壓。教師在啟發點撥時首先強調電壓表測量的是那個用電器的電壓,(用電器不包括電源,而圖2中電壓表兩個端點之間不僅有 R2同時還有電源。所以不應該是測量R2的電壓而應該是測量R1的電壓。)這樣通過比較分析,增強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達到了知識向能力轉變的目的。
5.在實驗教學中,應盡量放手讓學生大膽設計,不要在學案中把實驗過程設計的天衣無縫,這樣會限制學生的創造思維。實驗教學中的學案,盡量在展評過程中,通過學生自主設計,在展評中填充,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出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6.在學案的一側給學生設計邊注、旁注的空間,引導學生學會總結。如我在每個重點的一側,都給學生留了一定的空間,讓學生進行總結,把剛剛學過的新知識,內化成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在每節課的最后都讓學生進行小結,不僅總結這節課學到了什么,同時引導學生注意總結每節課自己在本課學習中的優點和缺點,這樣平時在教學中,使學生養成多思考、多總結的好習慣,有助于學生在學習中更系統、更牢固的掌握知識。
7.設計當堂檢測。檢測內容以本堂重點為主,題目可以為不同基礎的學生設計選做題,基礎好的要適當提高難度,鼓勵學生冒尖。題目形式可以靈活多樣。當堂檢測要像考試那樣在課內獨立完成、按時完成,這樣做有助于讓學生養成在課堂快速、高效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和能力,有助于準確反饋學生學習情況。用檢測來以測促學,發揮課堂檢測的更大功用。
二、“以展助學”
每個人都有表現欲,中學生的表現欲更為強烈,他們渴望在同學面前,在老師面前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現出來并得到肯定。學生在預習自學、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充分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同時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感悟。課堂上,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有了學習的自主性,才能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思維的活躍性。當然教師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給學生以建議,讓學生創造與眾不同的展示方式,在展示方式的設計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成果展示與交流要求學生在他人面前進行演示或生動的表演,這樣能充分地展示自己的獨特性和表達能力。在《浮力》一節的教學展示中,我讓同學們自己制造潛水艇,在展示與交流中,學生個個躍躍欲試,同時,他們在課下制作時克服了很多困難,如如何解決漏水,有的利用透明膠,還有的利用哥倆好等,在解決如何達到平衡問題中,他們有的親自計算,還有的進行實際實驗操作,總之都能圓滿完成任務。
三、“以評促學”
課堂上以鼓勵賞識為之的即時評價,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在成果展示過程中,學生的任何積極的行為都應給預及時、恰當的評價,即使有的同學出現了錯誤,也應該就其閃光點進行充滿真誠的鼓勵。例如在《電流的串并聯》一節中,有的同學出現了很多的錯誤猜想,我沒有立即否定,而是表揚同學們有著非常豐富的想象力,并引導他們通過實驗去自己驗證自己的猜想。通過驗證,讓他們不斷獲得成功的快樂,激發他們奮發向上的信心和勇氣。通過這樣的多元評價,學生的自信心得到了保護,同時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重要的是通過自我評價能夠促進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我成長的能力。
四、“以疑誘學”
學習的過程是對未知的探索過程,對學生來說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要使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得以持續,關鍵是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在教學過程中,小組間相互提問生成的疑難,學生充分展示暴露出的問題,教師適時拋出懸念誘導學生深入探究,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適時的拋出巧妙的設疑,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就調動起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求知欲,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教學效率。在《測量小燈泡電阻》的教學中,不少同學通過測量數據,計算出小燈泡的電阻后,同一個小燈泡的阻值相差比較大,有的同學提出問題,我們應該隨便選擇一個阻值?還是應該求它的平均值?于是我適時拋出一個問題,電阻除了與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有關外還與哪些因素有關呢?同學們馬上意識到還與溫度有關,于是有的同學接著說出小燈泡亮的時候溫度高一些,不亮的時候溫度低一些。因為電阻本來就不相等,所以不能用求平均值的方法來求小燈泡的電阻。學生發現問題,老師的適當引導,難點迎刃而解。
五、“以練督學”
當堂訓練主要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習慣。當堂訓練的主要特點是學生獨立活動,獨立完成。我們在每節課的最后都設計一定的練習,要求學生限時完成學案中的當堂訓練,及時地反饋矯正,提高學習效率。有了最后的任務驅動,更能有效的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改變,使要我學,改為我要學,提高了學生的基本素質,培養了學生的良好習慣。最終的目標是使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自學,最終成為能立足社會獨立工作的人。
“案、展、評、疑、練”是載體,“導、助、促、誘、督”是方法,教師的教是主導,學生的“學”才是根本。“五學策略”的課堂教學,充分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原則,教師從各方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感到他們是課堂的主人。“五學策略”的課堂教學,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促進創造思維的發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