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紅 陳卓
【摘要】當前,我國新課程改革倡導中小學生的評價不能只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還要重視學生多方面潛能和素質的發展。起源于美國的表現性評價有助于我們在新課程改革下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但目前國內對表現性評價的認知與應用還處在發展和探索階段,本文對表現性評價的歷史發展和內涵進行了探究、對目前中小學開展表現新評價的現狀進行了總結,對現狀背后的原因進行了探析,并就其未來的應用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表現性評價 內涵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165-02
1.表現性評價的概念
1.1表現性評價的歷史發展
“表現性評價”一詞最早并不是運用在教育領域的,而是應用在心理學領域和企業管理領域。在工廠里,表現性評價是指對工人工作表現的抽樣檢查,也就是主管人員觀察并評價受雇者在完成一項特殊工作任務時的表現。[1]直到 20世紀90年代初學術界對表現性評價才做出了科學的界定。它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當時傳統的標準化評價和紙筆測驗致使學生養成了死記硬背,不愛思考的習慣,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使學生能順應時代的發展,具有解決問題和實際操作能力,美國教育界構建了一種新的學生評價方法—表現性評價。
1.2表現性評價的內涵
目前,在世界范圍內表現性評價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比較被認可的是美國教育測量專家斯蒂更斯(Stiggins)給表現性評價下的定義:“表現性評價為測量學習者運用先前所獲得的知識解決新異問題或完成特定任務能力的一系列嘗試。具體來說就是運用真實的生活或模擬的評價練習來引發最初的反應,由高水平評價者按照一定標準進行直接的觀察、評判。其形式主要包括建構式反應題、書面報告、作文、演說、操作、實驗、資料收集、作品展示。”[2]所以,筆者認為表現性評價即是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通過設置問題情景和收集相關資料,來觀察、分析、評價學生解決問題時表現的一種評價方式。評價的結果取決于教育教學工作者預先設定的評價標準與學生的表現,靈活性較強。評價的目的不是給學生劃分等級,而是通過觀察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的具體表現、知識掌握情況等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了解,以便因材施教,這一評價方式更體現了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做中學”的理念。
2.中小學表現性評價實施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2.1中小學表現性評價的現狀
雖然我們的新課程改革針對傳統課程評價中過分關注知識獲取、忽視學生能力培養等的局限和不足提出了“建立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體系”的要求。但是,源于漢,起始于隋朝,完備于宋朝,興盛于明清的科舉制度的人才選拔的方式和思想對今天的選拔人才制度仍然有著很大的影響。當前國內的教育制度還是以應試制度為主,一考定終身的局面還未得到真正的改變。中小學主要以輸送的優秀人才的多少來積累社會聲譽,學生主要以成績的好壞來評獎評優,而成績更是眾多家長評判孩子的主要指標,在這種大潮流下紙筆的評價顯然更受教育教學工作者的青睞,表現性評價作為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方法在教育教學工作活動中運用得較少。即使有的教育教學工作者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運用了,也很難取得期望的效果。
此外,當前階段的表現性評價缺少足夠的教育政策支持系統,調研發現相關部門出臺相關政策協調配合課程改革所提要的要求即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使用表現性評價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情形較少。另外,教育經費政策對改革的制約作用非常明顯,正如美國學者格拉頓所指“對于最終達成一個公共政策目標的成果,資金是少數極為重要的條件之一。有足夠的經濟來源才能做長遠的計劃、人員配備等使政策運轉以及完成政策目標。”[3]因此,由于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或資金沒有落實到位,導致學校沒有足夠教育財力支持教育教學工作者運用表現性評價的改革與嘗試,所以就目前來看,教育教學工作中還難以全面實施表現性評價。
不僅如此,一些家長對于表現性評價并不是很認同,他們認為成績優秀是孩子成功路上的第一要義,只有成績好了才能有成才的機會,否則一切免談。家長的想法也阻礙了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運用表現性評價方法,無法獲得家長的支持,教師在評價改革中就的動力必然受損。而且,當今的學校一方面要求學校的聲譽教師的業績,一方面又讓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實施表現性評價,這種急功近利又互相矛盾的做法,從而導致表現性評價無法發揮其真正的價值。
2.2表現性評價實施現狀的原因分析
2.2.1學生方面的原因
盡管表現性評價強調的是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對學生認知結構與認知活動的一種干預,但并不代表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否定。相反,它是對學生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的一種體現和尊重。其本質要求是學生應具有較強的主體意識,在評價過程中自覺、自信、自立,最終實現個體的價值,發揮自身的主體性,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并且表現性評價是學生在評價中的一種不斷自我發展、積極參與、深刻反思的過程,要求學生要有絕對的積極性去充分參與。但是,我國傳統的應試教育的做法導致學生對評價的理解存在誤區,認為評價就是考試、分數與排名,由于存在這種消極的評價心態,導致學生的評價積極性不高,而且目前學生自我的評價能力也有待提高以滿足未來表現性評價的需要。
2.2.2教育工作者的原因
(1)教育教學工作者無法立刻轉換角色
現在我們學校中的教師大多都是有長久教書育人的經驗,大多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育教學模式,讓這些一線工作者改變自己的教學模式需要一個過程。所以在一些表現性評價的活動中,教育教學工作者還是處在“管理”及主導地位,為了使課堂有效率,教學任務設計往往與教學情境無關,教師所使用表現性任務大多是“拿來”為己所用,容易造成學生的抵抗和恐懼心理,難以全面發揮表現性評價的作用。
(2)教育教學工作者缺乏應有的專業評價素養
近幾年,針對形成性評價教育相關部門也進行了不少人才培訓,但大多培訓的都是學校的高管,即使他們充分理解其內涵,但因為不是基層的教育教學工作者的關系,最后也無法全部落實到教育教學活動中。而且表現性評價評價的是一個學生漫長的學習過程,需要記錄學生的每一次表現,最后加以總結,然而每天大量的課業以及一些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已經讓教師忙的不可開交,所以教育教學工作者無法做到在平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全部運用表現性評價。
2.2.3學校的原因
學校不僅是學與教的場所也是教師進行評價的場所,所以學校領導要加強對表現性評價的理解、認同。學校是否支持評價活動直接影響著教師評價活動的真實有效性。此外,雖然我國已對中小學生實行“減負”政策,但是我國中小學教師的工作量以及工作負擔還是比較重,上班工作時間很緊張,并且由于考試壓力,學生成為學習的“機器”,一味地只知道學習。所以學校領導者要盡力給教師和學生創造更多自由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們愉快地學習與工作,從而減輕師的工作負擔和學生的學習負擔。另外,學校領導者還要努力為師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評價氛圍并及時有效地落實相關政策,大力支持表現性評價的普及。
3.改進表現性評價現狀的建議
3.1教育教學工作者要積極學習表現性評價的各種知識,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做好表現性評價離不開教育教學工作者的知識儲備,如何制定評價的標準以及實施更體現了他們的專業素養,而且這些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發展。如果教師缺乏相應的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勢必會直接影響表現性評價的信度與效度,所以教育教學工作者要積極學習相關知識,努力做到科學地實施表現性評價。
3.2學生要轉變自己的角色,提高自身評價的水平。自我評價與互相評價是表現性評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就要求學生自身具備較高的自我評價能力。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還是無法及時地適應“課堂主人”的身份,所以學生應該積極配合教師的日常教學活動,努力參與其中,盡快進行角色的轉換,并且努力學習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評價能力。
3.3學校應開展交流活動,為教師提供更好的平臺進行表現性評價。學校要積極開展與其他學校及高等師范類院校的活動,為一線教師工作者提供更多的進修培訓的機會,使他們更好更快地掌握評價的知識及要領,更早地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良好的使用表現性評價,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要積極落實一切人力物力財力,為師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教育與受教育的場所。此外,一些高等院校應該開展有關教育評價以及表現性評價等的課程,為中小學輸送更多的新型化人才,促進教育改革的發展和教育質量的提高。
4.結語
表現性評價是當前課程改革過程中一種比較理想的評價方式,但我們應該了解當前表現性評價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及改進措施與建議,因此在應用中我們應盡可能地提高相關人員的素養和能力,提供更好的評價氛圍,改進評價過程中出現問題,使評價真正發揮效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素質提升。
參考文獻:
[1]趙德成.表現性測驗及其在中小學課堂評價中的應用[J].語文建設,2002(11).8-11
[2]Stiggins Richard J.Designed and Development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 [J].Issues and Practice, 1987,6(6):199-201
[3]拉雷·N·格拉頓.公共政策的制訂—程序和原理 [M].朱子文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