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永剛 楊存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6)09-000-02
摘 要 社會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帶領著核電事業蓬勃發展,其安全問題成為廣泛關注的重點,核安全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也越發凸顯。核安全文化的建設關系到核電企業的發展,是核電企業良好發展的必要條件。本文通過對核安全文化的分析,提出幾點開展卓越核安全文化的建設策略。
關鍵詞 核安全文化 培養 卓越
我國的核電建設在日本福島核事故后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時期,核安全也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關注和重視。核安全文化的建立可以促進核電企業的發展,提高核安全的監管效率,促進核工業領域的穩定發展,因此,必須要高度重視核安全文化的建立。
一、核安全文化的概述
1991年,國際安全咨詢組出版了《安全文化》一書,對核安全文化作出了如下定義:核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單位和個人中的種種特性和態度的總和,它建立一種超出一切之上的觀念,即核電廠安全問題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證得到應有的重視。核安全文化對國際上一些重大核安全事故進行深刻反思,從而提出的一套系統化的管理理念,并得到不斷完善。
核安全文化可劃分為三個層次:決策層、管理層和個人的響應,見圖1。根據在安全上的不同責任和義務,可給出核安全文化的具體內容,即核安全文化建設取決于政策、管理以及每個人本身的承諾和能力。
二、核安全文化面臨的挑戰
(一)認知差距導致核安全文化日益沖突嚴峻
政府、核電行業和公眾三者對核安全的認識程度不同,導致在面對新一輪核電建設復蘇時,表現出較明顯的態度行為差異和文化沖突。部分民眾對政府和核電行業發布的數據和事實持觀望和懷疑態度,對新的核電項目實施,以及核安全文化的傳播形成一定阻礙。
(二)融媒時代凸顯傳媒的放大作用
公眾溝通和傳播現處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交融的時期。自媒體的交互式、碎片式和快捷式對信息傳遞的沖擊很大。沒有核專業知識的群眾都可以根據只言片語的理解,盲目發布自己的言論。假信息和錯誤信息通過自媒體發布迅速,并便捷地層層發酵,自媒體與官方媒體的數據差異也會影響到公眾的準確判斷,導致民眾產生排斥心理。
(三)我國核安全文化水平總體不平衡
目前,我國核安全文化水平良蕎不齊,核安全文化要力求對核電、核設備、核燃料循環和核技術利用領域的全體持證單位和全體骨干人員的全面覆蓋,對各級監管機構的監督人員全面覆蓋,力求杜絕“違規操作”和“弄虛作假”行為的發生。
(四)核安全文化的稀釋
大量外部勞務工人員參與到核電企業的建設中,因為不同崗位的要求不同,人員文化教育程度參差不齊,安全素質、安全意識不同,從而稀釋了電廠的核安全文化氛圍。
(五)核安全文化建設滯后于電廠發展
電廠管理層主要側重于生產目標和企業發展,雖然注重安全管理,但未采取有效的措施,沒有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增強員工的憂患意識、責任意識、敬畏意識等。電廠的快速發展卻沒有帶動核安全文化的建設。
(六)核安全文化建設表面化
核電企業雖制定了一些列的核安全文化推進計劃,并按計劃開展了各項工作,但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并沒有對員工行為以及認識落實到位,核安全文化意識既沒有加強員工的認識,也沒有改變員工的行為。
三、培育卓越核安全文化的措施
(一)加強公眾宣傳、信息公開,完善事故預警機制
核行業作為一個開放性的領域,任何一次核事故都將影響世界核工業的發展和人們對核事業的信心。開展核與輻射安全公共宣傳,提高公眾對核能利用的認識,引導公眾以一種理性、科學的目光看待核電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最終實現公眾對核電發展從了解到認知,再到信任、支持的觀念轉變。
日本福島核事故暴露了公眾對核輻射知識的極度缺乏和對核安全事故的極度敏感,因此,應對公眾普及核電科普知識,并及時公開與“核”有關的各類信息,以消除疑慮;涉核單位要完善事故預警機制,制定詳細全面的應急預案,以便于在發生突發事故時,能夠及時疏散群眾,從而將損害降至最低;加強演習活動,確保發生事故時,群眾能夠安全逃脫。
(二)完善核與輻射安全法律法規體系
目前,《核安全法》己被列入全國人大和國家安全立法規劃。核工業企業必須滿足相關安全規定,并且從業人員要取得操作許可證,并保障核工業生產的環境,做到凡事有法可依。
(三)加強人員培訓和隊伍建設,提升監管能力
進一步加強基層能力建設,增強輻射安全監管水平;各級環保部門輻射監管人員,要嚴格審批流程,熟練操作各類儀器,建立健全輻射監測質量保證體系。建議成立進行專項輻射風險評估的專家委員會,解決各類專業問題;從而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一支具有極高技術水平的放射源監管正規化、專業化隊伍。
(四)要建立大的核安全文化觀
從福島核事故后因信息通報受阻而造成的負面影響可以看出,需要在國家層面上建立一種大的核安全文化觀,核電運營企業、政府監管機構及核電協作單位都應同步開展核安全文化建設,整合法規制度、教育培訓、宣傳報道、應急管理與監管體制等手段和措施,讓核安全文化建設走出企業,走向民間。以核安全文化引領核能與核技術利用事業安全、健康、可持續發展。
(五)強化核安全監督,推廣全新的核安全管理方案
在我國核工業發展過程中應不斷完善核工業生產全過程的監督大綱。按照核工業發展標準,明確核輻射影響處理方案,實施對其全面監督,從而確保核工業企業的運行質量。針對核電廠產品的堆形、技術標準和產品特點,完善核安全監管方法。做到加大監管力度、降低風險、減少企業運行負擔。
日本福島核事故的發生引起了全世界對核安全的高度重視,每一次核事故的發生都是對核安全管理技術的考驗,每一次慘痛的教訓都能促進核安全的管理技術提高。核安全文化的建立可謂是極其重要的,卓越的核安全文化是要求人們思維和行為的文明程度遠遠高于基本法律法規要求和制度程序要求,這時,才真正完成從知道到做到的蛻變。
參考文獻:
[1] 王蕾.以核安全文化為引領,開創核安全監管新局面[J].中國輻射衛生,2016.01.
[2] 王愛平.全面推進核安全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企業與文化,2016.02.
[3] 袁鵬舉.淺談核安全文化與核安全監管[J].科技展望,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