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積一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6)09-000-01
摘 要 績效管理是企業衡量員工工作效能和提升工作效能的重要工具。為加強基層團組織工作的跟蹤和評判,本文謹就企業團組織精簡績效管理體系做初步探討。
關鍵詞 團青組織 績效管理 設計
績效管理是企業衡量員工工作效能和提升工作效能的重要工具,而其最關鍵步驟在于實施過程。為加強對基層團組織工作的跟蹤和評判,需要引入數字團建管理系統等管理工具和相關的績效管理措施。考慮到共青團組織特征,在青年員工績效管理制定方案的過程中,應當以簡單易行為主。
一、團組織精簡績效管理體系設計背景及思路
基層團干、團員是企業的堅實后備力量。在建立績效管理體系之初,需要對其績效模式進行設計。對基層團員、團干來說,其工作重心是業務學習和崗位鍛煉,因此對其的績效考評及掛鉤薪酬宜應側重于行為;而對各級團組織負責人員,由于其要對團組織的工作業績負責,因此對其績效考核與激勵的基礎應側重于結果。
基于既能評價團組織各級成員過往績效又能指導未來行為的出發點,企業團組織精簡績效設計可由三個部分組成,具體為:①側重于行為標準的評分表。評分表通過各級團組織下達的工作要求,并逐級接收基層團干、青年團員的工作反饋,對團干、團員的工作情況、優缺點、個人素質提升途徑提出討論意見。②側重于績效目標的評分表。將團青業務工作目標轉化為績效評分依據,上級團組織負責人通過控制和校正各級團組織的績效目標,確保各級團組織負責人工作成果與上級團組織的希望目標一致。③各級團組織負責人對下屬團干、團員的績效獎勵和推薦晉升后備團干的推薦表。推薦表作為團干、團員獲得個人素質提升和管理經驗提高的評價依據,由各級團組織負責人基于團干、團員的優缺點和工作業績,對其提出績效獎勵和后備團干推薦意見。
二、基層團組織負責人績效管理設計
在當前的工作實踐中,各級團組織負責人是團組織的核心。企業團組織績效做規劃設計時,往往是各級團組織負責人與各級團干一起分析達到目標的潛在障礙,并設計戰略來克服這些障礙。通過階段性(一般為一年)討論各級團干、團員的工作情況,記錄和確認由于組織環境所迫而造成的目標方面的改動,依據標準來評價目標完成情況。作為對各級團組織績效有效性的測量和評價手段。因此,對于團組織的考核也應更多的側重于團組織負責人基于結果的推薦使用目標管理(MBO)和考核。
目標管理是通過指導和監控結果(目標)而提高團組織工作績效,使各級團組織明確他們要干什么,從而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能最大程度實現重要的組織目標的行為中去。當目標具體而具有挑戰性時,各級團組織又能得到目標完成情況的反饋以及當各級團組織因完成目標而得到獎勵時,他們會表現得更好。
各級團組織負責人目標管理過程包括目標設定、規劃和評價。設定目標開始于各級團組織負責人,他們提出組織年度工作安排和戰略目標,然后通過組織層次住下傳遞至基層廣大青年團員。各級團組織負責人目標的完成應最有助于團青工作戰略目標的實現。一般而言,目標是由各級團干和各級團組織負責人相互討論、共同制定的;在同時,他們也設置了績效標準并決定如何測量目標的完成。目標管理相當實用且成本不高。同時還能使團組織在完成目標中有更多的切身利益,對工作環境認同感加強,也更愿意接受組織的控制,目標管理也使各級團組織及上級之間的溝通變得更好。
三、團組織精簡績效管理設計難點
如果企業團青工作績效管理設計能夠按照上述步驟實施,無疑可以使團青工作、團干部及團員三者之間產生良好的化學反應。但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受各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和約束,團組織績效管理工作開展可能存在難點:一是行為量表的開發不恰當。目前采用的圖解式評定量表是一個較好但不是最好的路徑選擇,無法完全符合業務和人員的實際狀況;二是各級團組織負責人評分不客觀。團青工作的績效評價也往往會依賴與人為評價,特別是上級團組織的考評,可能會出現心理性錯誤而導致主觀評分不準。三是各上級團組織要求所屬團干、團員對結果負責,卻又沒給與充分授權。目標管理要求只考核目標,而上級團組織又不能等到出現結果時再干涉,控制與授權之間的界限較難把握,需要跨越授權不充分帶來的障礙。四是各級團組織管理人員缺乏必要的溝通技能。在各級團組織負責人與其上級一同設定工作目標時,可能會出現溝通障礙和“走過場”現象。
四、績效管理體系下的獎懲機制
在做好企業的團青績效獎勵體系建設同時,還需要和激勵體系相掛鉤并聯動運行。一是在操作上體現為把績效考核系統中獲取的結果導入績效獎勵,通過引入客觀誠信的評價依據要和公平準確的績效評估,最終確定各級團組織績效激勵方案。通過績效評價與激勵,讓團員青年感覺自身的付出和報酬是“公平的”。二是考慮實施不完全的寬帶激勵,即團員獲得的總績效獎勵,可以超過團干的績效獎勵,真正實現在職位之外,肯定每一個團員成員的貢獻值。三是考慮設計非物質、貨幣化的精神激勵方案,通過證書、儀式等方式,在替代物質、貨幣化的激勵的同時;促進企業團組織文化的形成。
參考文獻:
[1] 朱文暉.企業全員績效管理初探[J].發展,2014(1).
[2] 戴霏.淺談基層電網企業全員績效管理[J].江西電力,2012,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