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
【摘 要】本文對電影《萬物生長》的外部傳播模式和內部的影片創作進行分析,旨在討論該片在商業屬性和文藝屬性之間的搖擺,探討其傳播的成功和創作的得失。
【關鍵詞】萬物生長;傳播;商業化;藝術性;導演意圖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143-01
一、影片外部:全媒體傳播的商業之路
全媒體概念現已廣泛使用。《萬物生長》的傳播正是借助了全媒體,通過網絡、電視等媒介,同時不放過傳統宣傳樣態,全面覆蓋大眾傳媒的視野,令其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明星微博造勢先聲奪人。從2014年秋,影片在微博上的宣傳便開始了,到了2015年春,微博上明星轉發如火如荼,影片上映一周反響熱烈,各種影評人、公眾號、媒體人都在發表關于《萬物生長》的微博。除此之外,地毯式宣傳也在進行。全國巡回發布會加高校點映,幾乎包含了全國大部分地區。
二、影片內部:商業與文藝的雙人舞
李玉正在拋棄《觀音山》那樣的現實主義、紀實風格、社會反思、自我意識的迷茫與尋找,徹底開始商業電影的造夢之路。
(一)豪華班底打造另類青春夢
影片《萬物生長》的作曲小林武史進入中國電影是在《后會無期》中擔綱音樂制作。更重要的是,影片改編自馮唐同名小說。改編暢銷書作家的作品,本身就意味著向大眾和商業靠攏。再看該片的制片人方勵、路金波,兩人曾聯手推出了韓寒的《后會無期》,成功打造出6.29億的票房。《萬物生長》作為李玉制作成本最大的一部電影,在商業上必然野心勃勃。
(二)“一反常態”的視覺呈現
1.升格鏡頭的慢放演繹。影片一開場,升格鏡頭表現下的福爾馬林、白色頭蓋骨、玻璃碎片等完全顛覆了紀錄片導演出身的李玉風格,奇觀化的視覺傳達早已將內容先導的紀錄片思維變為形象先導的吸引力思維。
2.對比色彩的大膽渲染。在影片中,黃色和紅色也時常作為空間色彩來渲染畫面表達情緒。秋水、厚樸、黃芪等人在地下室喝酒時是黃色的;在柳青與秋水幾次對手戲中,紅與黃碰撞的色彩表達了愛戀糾葛,紅與黃間隔的色彩表達了不認可,而紅與黃融合的色彩表達了兩人身體的結合。
3.布光造型的人物輝光。在對待女性角色的用光上,李玉別具一格。她把女性美麗的身體幻化成光,照耀進人心。相較之下,男性的出場方式簡單粗暴,甚至無趣。男人從來不是李玉鏡頭下表現的主體,而以一個男性作為敘事的主體,講述男孩到男人的成長,可以說是李玉創作的一次重大改變。
(三)小說改編的成敗之間
1.人物塑造與低級笑點。盡管韓庚很努力地打破自己的偶像形象,仍沒有將秋水的性格塑造出來,反而架空了人物。小說中的秋水是個滿腦子污言穢語又滿腹文學天才的騷情大學生,李玉選用韓庚看重的是他白面書生的形象,可是骨子里的騷氣卻被韓庚淡化了,敗筆在于竭力討好觀眾而制造的段子式的低級笑點。
2.文學與影像的沖突。小說的改編,成就了電影的大眾化,也導致了它與商業的背道而馳。幾段摘自小說中的文字詩意、跳躍、情緒激蕩,放置于電影中卻生硬、奇怪、不知所云。原文寫:“我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氣,在狂喜中一動不動,我想,如果這時候,我伸出食指去接觸她的指尖,就會看見閃電;吐一口唾沫,地上就會長出七色花;如果橫刀立馬,就地野合,她會懷上孔子。”電影將這段文字以秋水的旁白配以動畫出現,與前后的情節關系不大,令人過目即忘。除了感覺到文字跳戲,就是動畫蒼白。可見純文字的確不適宜商業電影的表達。
3.重塑敘事的生硬裁剪,導演意識的離間。小說中秋水的初戀小滿、現任白露占有很大的筆墨,但李玉將之淡化,刪繁就簡。《萬物生長》將女性人物的情感精華全部加之于柳青這個人物身上。就小說改編到電影而言,電影故事將小說中的小部分情節抽離出來,運用電影敘事方式重組時間線,將小說分散的矛盾集中起來,并且置換了故事的重心,編織了柳青與秋水的情愛故事,改編的力度很大,沖突雖有但敘事不夠流暢。
柳青和秋水的幾次爭吵都引起了觀眾的期待,但情緒并未大肆渲染便被生硬的打斷,這絕非商業電影的慣常手段。它全盤推翻這場戲之前的情感儲備,置觀眾的滿懷期待于不顧,并使用電影配樂的戛然而止來配合觀眾情感的無處釋放,由此看到導演意識在本片中的痕跡:導演試圖造夢,卻又不斷地將夢毀滅,令觀眾始終無法進入電影的敘事。《萬物生長》始終與觀眾保持距離,它時而很近、時而較遠,仿佛就在我們身旁卻又觸摸不到。
李玉依舊想使用文藝的內核表達商業化電影,但藝術層次拔不高,那一點點的“有笑有淚”既不有趣,也不動人。然而李玉是成功的,她和范冰冰攜手創造出文藝電影成功的商業之路,使《萬物生長》成為一個獨具中國電影特色、集商業與文藝于一體,既不夠商業,也不夠文藝的畸形兒,卻讓我們看到文藝電影在商業市場上仍大有可為。
作者簡介:
周 天(1991-),女,漢族,河北保定人,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戲劇與影視學專業碩士,研究方向:文藝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