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


【摘要】 目的:分析喜炎平聯合西米替丁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的效果。方法: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3年5月-2015年10月收治的小兒輪狀病毒腸炎患兒5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信封隨機分組的方法分為常規組與試驗組,每組25例。兩組均采用適量的西米替丁與常規治療方案治療,試驗組在此基礎上加用適量的喜炎平治療,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結果:試驗組總有效率為96.0%,優于常規組的76.0%,止瀉時間與退熱時間均明顯短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小兒輪狀病毒腸炎患兒采取喜炎平加西米替丁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治療方案安全有效,不良反應少,值得推薦采納。
【關鍵詞】 治療; 小兒輪狀病毒腸炎; 西米替丁; 喜炎平
中圖分類號 R725.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24-0132-03
doi:10.14033/j.cnki.cfmr.2016.24.076
輪狀病毒腸炎主要是由輪狀病毒引發的一類消化道傳染性疾病,其中病原體的傳播途徑為消化道,疾病具有潛伏期特征[1],時長為數小時~7 d不等[2]。該類疾病發病迅速,是引發腹瀉的一類重要因素,以發熱、腹瀉、嘔吐、排黃色水樣便等作為主要臨床表現[3],且排泄量達到5~10次/d之多[4]。對于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疾病來說,以嬰幼兒較為常見,若不及時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進行干預,將可能引發該類疾病的大流行,嚴重危害患兒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喜炎平聯合西米替丁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的臨床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3年5月-2015年10月收治的小兒輪狀病毒腸炎患兒50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均經臨床常規診斷后被確診,均自愿納入本次試驗研究。納入標準:進行大便培養后顯示結果為陽性,進行輪狀病毒-Ag檢查后顯示結果為陽性;大便性狀為蛋花湯樣或者稀水樣,無腥臭味、無膿血;無嚴重臟器受損病變。按信封隨機分組的方法分為常規組與試驗組,每組25例。常規組中男14例,女11例,年齡1.2~2.8歲,輕度脫水23例,中度脫水2例。試驗組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1.5~3.0歲,輕度脫水24例,中度脫水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給予基礎治療,包括及時糾正脫水,依據患兒具體脫水情況給予補液治療,指導患兒正確飲食,給予10~20 mg/(kg·d)的西米替丁(生產企業:丹東醫創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批號:H21020914)并兌入至50~100 ml的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濃度為5%。試驗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加用適量的喜炎平(生產企業:江西青峰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Z20026249)靜脈滴注,藥物劑量為5~8 mg/kg,1次/d。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的臨床治療效果、止瀉時間、退熱時間、不良反應情況。
1.4 療效判定標準
臨床治療效果分顯效、有效、無效三項,其中治療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觀察兩組患兒72 h的糞便情況,在此時間段糞便性狀與糞便次數恢復至正常狀態表示顯效,糞便性狀與糞便次數明顯好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表示有效,病情無改善表示無效[5]。
1.5 統計學處理
將本次研究涉及的相關數據均納入SPSS 21.0的統計學軟件中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組顯效18例,有效6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6.0%,常規組顯效10例,有效9例,治療總有效率為7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止瀉時間與退熱時間比較
試驗組止瀉時間與退熱時間均明顯短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2.3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試驗組出現1例煩鬧、面色潮紅、嗜睡等不良情況,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0%;常規組出現2例上述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小兒輪狀病毒腸炎(RVEC)屬于一類急性感染性疾病[6],秋冬季好發,主要發病對象為嬰幼兒,其中導致該類疾病的主要病原體為輪狀病毒,所占百分比達到40%,且占據嬰幼兒腸炎的60%左右。輪狀病毒感染以腹瀉、腹痛、發燒、嘔吐等為主要臨床癥狀,并可持續3~9 d[7],嚴重時可引發致命性胃腸炎,嚴重威脅了廣大患兒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當臨床上診斷出腸胃炎伴嚴重腹瀉時將導致疾病致死率急劇上升,腸黏膜細胞分泌出乳糖酶并進入至患兒的小腸內,導致乳糖酶缺乏并引發輪狀病毒感染[8]。另外,當其侵入患兒腸道后將使得患兒細胞出現空泡變性與細胞壞死現象,使得微絨毛逐漸腫脹,導致受累的腸黏膜上皮細胞逐漸脫落,減弱小腸黏膜對水電解質的吸收能力,腸腔內積聚大量的腸液后引發腹瀉癥狀。目前臨床上對輪狀病毒感染引發的腹瀉癥狀尚無特效治療方案,若不及時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進行干預可能使得患兒出現脫水現象。另外輪狀病毒侵犯絨毛上端時將使得某些不成熟的無刷狀緣立方細胞被由底部上升的細胞所替代[9],且考慮到該類細胞的雙糖酶含量較少,導致雙糖吸收較為匱乏,引發小兒小腸對葡萄糖與鈉的吸收能力降低,該類患兒大便內含有的氯化物與鈉的濃度較高,與正常水平相比前者為后者的2~4倍,由此可引發滲透性腹瀉情況。目前臨床上主要采取微生態制劑、補液等治療方案,從而減輕患兒臨床癥狀,縮短治療時間。
西米替丁屬于一類H2受體拮抗劑,當進入人體后會使得T淋巴細胞的轉化率明顯提高,導致免疫功能增強,炎癥反應減輕。另外該類藥物可使胃酸分泌量明顯減少,使某些炎性介質釋放被抑制,改善黏膜炎癥水腫狀態,促進絨毛的早日修復,吸收功能明顯增強。近幾年來隨著中醫藥物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許多醫務工作者對中醫藥物給予了廣泛的關注。其中喜炎平注射液是中醫師推薦采用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的有效藥物,其主要是在穿心蓮葉中提取的一項有效成分,具有解毒、抗炎、促進腎上腺皮質功能的應用效果。另外該類藥物對患兒腸道內的環境影響較小,患兒正常的腸道菌群不會被改變,對腸道的內環境不會造成明顯干擾,有效抑制發熱情況,提高毛細血管壁的通透性,使得腸道正常功能及時獲得恢復。另外有關學者研究顯示[10],對小兒輪狀病毒腸炎患兒給予喜炎平治療可起到良好的廣譜抗菌效果,使白細胞吞噬能力有效增強,白介素濃度增加,導致機體免疫能力有效提高,治療時間明顯縮短等,將喜炎平與西米替丁聯合用于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疾病的治療中的臨床效果十分顯著。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止瀉時間、退熱時間分別為96.0%、(2.1±0.5)d、(1.4±0.3)d,與采取基礎治療方案的常規組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說明對小兒輪狀病毒腸炎患兒給予喜炎平與西米替丁聯合治療的效果確切,不良反應情況少,治療方案簡單有效,是臨床上推薦采用的聯合用藥方案。
參考文獻
[1]張義.喜炎平聯合思密達及西米替丁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臨床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1):78.
[2]李靜.喜炎平聯合西米替丁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75例[J].中國藥業,2010,19(17):66-67.
[3]廖霄玲.喜炎平聯合西米替丁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J].華夏醫學,2015,28(1):55-58.
[4]莫敏聰.喜炎平聯合西米替丁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20例臨床分析[J].內科,2013,8(2):152-153.
[5]黃婷,周劍鋒.小兒輪狀病毒腸炎32例治療體會[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32(14):2279-2280.
[6]史良俊,王俐.西米替丁聯合喜炎平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的臨床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15):2962-2963.
[7]孫廣斌.喜炎平聯合醒脾養兒顆粒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3):46-47.
[8]梁弘.喜炎平聯合消旋卡多曲及蒙脫石散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的療效分析[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3,34(5):86-87.
[9]趙丹.喜炎平與甘草鋅聯合治療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30例[J].中國藥業,2012,21(6):76.
[10] Moura-Alvarez J,Chacon J V,Scanavini L S,et al.Enteric viruses in Brazilian turkey flocks:single and multiple virus infection frequency according to age and clinical signs of intestinal disease[J].Poultry Science,2013,92(4):945-955.
(收稿日期:2016-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