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宏翠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啟發式教學思想在中學教學實踐中貫徹和運用是十分必要的。啟發式是現代中學思想政治教學的基本方法,在教學中運用啟發式,就要求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和思考來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認識水平。
【關鍵詞】啟發式;政治課;運用
啟發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遵循教學規律,從學生實際出發,采用各種靈活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使他們主動獲取知識、發展能力,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質的教學指導、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或方式的總稱。從教學方法來說,啟發式教學是一種總的教學方法,它對各種具體教學方法起指導作用;同時,啟發式教學又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方式,在政治課教學中融入啟發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氣氛為之一新,告別“悶課”,營造“活課”。以下是本人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就啟發式教學在政治課中運用的一些認識和體會。
啟發式教學對提高政治課堂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般地說,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三個方面:教材的質量及其深淺難易程度;學生的學習精神和智力發展程度;教師駕馭教材的能力和教學方法是否得當。只有啟發式教學才能協調好上述三方面關系,因而它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就具有直接的意義。
首先,啟發式教學能加強學生求異思維的獨特性的訓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由于傳統的注入式教學影響,學生習慣于單一的順向思維。這種僵化呆板的思維模式,封閉思路、壓抑智力,對培養創造型人才不利。啟發式教學則能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在教師啟發引導下能學會用新角度、新觀點來剖析教材,認識事物,從而開拓學生的思路,把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激發出來。
其次,啟發式教學能消除學生的心理疲勞,振奮學生學習精神。倘或教學內容質量不高,或難易、深淺、多少、快慢調節不妥,或教學方法不當,諸如教學中的一味程序化、簡單化等等激發不起學生學習興趣,教學效果當然不佳。而啟發式教學要求教師特別注意學生心理活動狀態,要善于觀察教法的運用、環節的安排、情景的設計等在學生心理上的反應,隨時注意信息的反饋并以此作為改進依據盡可能地符合學生心理活動規律,不斷調節和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興趣,緩解學生壓抑感,從而使學生減少心理疲勞,振奮學習精神,自然提高教學質量。
當然,教師在運用啟發式教學時要注意選用的材料、事例、比喻等必須與教材緊密結合,注意啟發式的新穎性與靈活性,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同時還要做到語言精煉、有的放矢,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最好的效果。政治課教學采用啟發式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在全面推進新課改的今天,要發揮思想政治課的特有功能,就必須堅持啟發式教學,以喚醒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主動、全面、生動活潑地發展。
一、導語啟發
導語是一堂課的開場白,是將學生由非學習狀態轉入本堂課學習的準備階段,是為了引導、啟發、激勵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所運用的語言。導語是教師教學能力和教育機智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體現。成功的導語像磁石,能把學生分散的思維一下子聚攏起來;成功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提高整個智力活動的積極性,為授課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成功的導語,如同深深拉開的大幕,讓學生一眼就能看到精美的置景;猶如樂章的序曲,使學生一開始便受到強烈的感染;又像是打開了殿堂的大門,引導學生競相登堂入室。用詼諧幽默、機巧睿智的個性化語言作導語,不但能引人發笑,活躍氣氛,而且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形成進攻型學習狀態。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導語是多種多樣的,比如故事、歌曲、溫故、事例等等。例如:在講授“一切從實際出發”時,可以采用故事導入式。今天,我們先講一個寓言故事《拔苗助長》。由此引入新課,一個簡短的故事就能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的教學內容上來。
二、直觀啟發
由于社會意識、經驗的不足,教材中部分內容對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此時,可以恰當地給學生一些直觀材料,例如事例、文字材料、圖片、教學錄像等,讓學生從這些感性材料中得出結論。如在講授“辦事情要善于抓住重點”時,我向學生展示“遼沈戰役戰局圖”,讓學生在圖中找出錦州、長春、沈陽等幾個地點,引導學生分析錦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分析我軍將錦州作為首功地點的原因,讓學生自己得出在遼沈戰役中,存在著我軍與錦州之敵、我軍與長春之敵、我軍與沈陽之敵等多個矛盾,而其中我軍與錦州之敵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又如講授“我國的對外開放格局”時,我利用自制的地圖,地圖上簡要標明我國的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發區、沿邊和內陸開放城市。這一教具具體形象,有助于學生更清晰地了解我國對外開放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南到北,從東到西,從沿海到內地逐步推廣,最終形成東部、中部、西部三大經濟地帶同時面向世界,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開放的新格局。
三、設疑啟發
有效的設疑能創設問題情景,打開學生心靈之扉,促使他們開動腦筋,獨立思考,求得問題的解決。當然,教師在設疑時,要注意問題的新穎和難度,要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講授“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為限度”時,我創設如下情景:我們本地經濟不景氣,主要原因是缺錢或沒有錢。如果讓我當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我就下令多印鈔票,讓人民有更多的錢。同學們想想,這樣做行嗎?這一疑問能將抽象的原因具體化。又如在講授“挫折孕育著成功”時,我先設置問題“挫折本身是一件好事還是一件壞事?為什么?”,“經受挫折的人是否一定能走向成功?”讓學生展開討論,最后集中學生的觀點和意見,得出挫折具有兩重性,既有積極作用,又有消極作用。
四、比較啟發
首先要教給學生尋找問題的方法,如在知識的“生長點”上找問題,也就是要從舊知識到新知識的遷移中發現和提出問題,在知識的“結合點”找問題,也就是要在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上發現和提出問題,從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認識不清楚的地方找問題。比較分優劣,比較見異同。將兩種事物進行比較,可以開闊學生的思路,使之更深刻、更準確地認識事物的本質。例如高二教材中的“規律”與“規則”概念僅一字之差,引導學生對此進行比較,更容易把握其含義。
五、討論啟發
采用啟發討論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和培養。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沒有現成的東西要背誦,他們必須一刻不停地考慮“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辦?”通過這樣的思考過程,學生不僅得到了知識,也提高了獲取這種知識的能力。
討論啟發的基本做法是:環繞教材的中心要求,設計一系列互相聯系而又不斷深化的問題,引起學生的興趣,組織學生進行分析和討論,引導他們得出正確的結論,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組織學生繼續探討,不斷鞏固和擴大學生的認識,把整個教學過程變成培養他們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能力的過程。對同一事物,由于人們的世界觀不同、立場不同、角度不同,對其認識也是不同的。政治教材中有個別問題,人們對其特有的看法也是不同的,此時可以通過讓學生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
六、比喻啟發
即用學生熟悉的事物做比喻,啟發學生聯想和思維的一種啟發方式。如在講授“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時,可形象比喻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好比八寶粥,糯米是主要成分,此外,還有紅棗、蓮子、花生、豆等其他成分。這里的糯米就是公有制經濟,紅棗、蓮子、花生、豆等就是非公有制經濟。然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加深理解和記憶,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