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正芳
【摘 要】一個成功的英語教師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英語的持久興趣,激勵學生不斷處于較佳的學習狀態之中,使他們對英語樂學、善學、會學,學而忘我,樂此不疲。因此,課堂教學手段必須不斷更新,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廣泛的語言實踐活動,通過多種手段激發學生實踐的熱情,加強對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的培養,讓學生變興趣為參與實踐的動力,并在漫長的教學過程中始終保持這種興趣,為語言實踐活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關鍵詞】小學英語;興趣;培養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創造一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做中學,學中用,從而激發興趣,學得 主動,提高效率。英語學習,興趣為先。學生語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英語學習興趣的程度。很難想象失去了興趣還能怎樣培養交際能力。所以,作為英語教師,一方面要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并使他們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視培養和保持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才能真正把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落到實處。
一、把握良機,渲染英語課堂氣氛,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
小學生有著愛說愛鬧的孩子氣,他們無所顧忌、敢想敢說、好動,求新求異的愿望強烈。因此,我們必須因勢利導,不要為了盲目追求課堂紀律打擊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課時,教師盡可能多地用抑揚頓挫、語調豐富、風趣幽默、充滿誘因或懸念的語言,并配以豐富的表情和手勢來組織課堂教學,能給學生創造一個開放寬松的教學環境。在和諧寬松的課堂把學生單純地視為教育對象,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的頭腦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識的容器,忽視教學特點,無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應把小學生看作是具有成長潛能的生命體,其內部蘊藏著主體發展的機制,認識到教學的目的在于開發學生的潛力,驅動其主體的發展機制,使之成長、成熟。“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來越深入人心。在教育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已成為廣大教師所熱衷的教學方法。母語習得研究及外語學習研究均證實:外語教學中的重點不再應該是“我們該教些什么”,而應是“我們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創造這些條件”。新課程標準強調的是學生“能干什么”,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學生使用英語的能力。例如,在教授“Ask theway”一內容時,筆者避開了傳統的使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的講解式,而采用多媒體呈現迷路、問路的幾個現場情景,然后提出問題:假設是你,將如何進行問路、指路?學生分小組討論,接著每組向全班匯報,匯集各組方式后,再與教材中學生們的方法作比較。在學會技能之后,還讓學生聯系本校、本地區的具體地理情況,自編自演問路的情景。在教學中,學生非常積極。這樣一來,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幫助他們跳出了被動灌輸的困境,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建立新型師生關系,重視師生情感交流,培養興趣
師生關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觀為前提的。如果教育者認為,人的天性是懶惰的,不思進取的,需要嚴格教誨才能啟迪良知,那么權威型的師生關系應該是最為有效的。傳統的師道尊嚴,便是權威型的師生關系的體現。現代教育觀則認為人的本性是積極的、向上的,具有生長與進取的潛力,教育的目的是開發人的潛能、促進人的健全發展,而權威型的師生關系無疑會扼殺兒童的創造力與稟賦。因此,我們必須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1.合作的師生關系
合作要求教師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以強制的手段——訓斥、羞辱、向家長告狀等來強迫學生服從教師的意志。強制性的教育,很容易傷害兒童的自信心、自尊心,引起兒童對教師的反感甚至恐懼,也容易扼殺兒童學習的興趣。合作就意味著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過去的觀念是:“你不會學習,我來教你學習;你不愿意學習,我來強制你學習。”現在的觀念是:“你不會學習,我來教你學習;你不愿意學習,我來吸引你學習。”“吸引”,就是“使兒童樂于學習,使他們樂意參加到教師和兒童共同進行的教學活動中來”。
2.和諧的師生關系
和諧是指師生之間的情感聯系,愛是其中的核心要素。愛需要教師對學生傾注相當的熱情,對其各方面給予關注,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尤為如此。愛是將教學中存在的師生的“我”與“你”的關系,變成了“我們”的關系。
3.互動的師生關系
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教學過程是一種師生交互作用的歷程,師生互動的性質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學活動的效果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因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總是由一定的觀念(諸如教育觀、學生觀、質量觀等)支配其教學行為,對學生施加影響。而學生也會根據自己的價值取向和需要,理解、接受教師的影響,并在行動上做出反應。學生的反應又進一步強化或者修正教師原有的教育觀念與行為。所以,師生互動構成了教學活動中的正反饋機制。
4.融洽的師生關系
朱小蔓曾說:“離開感情層面,不能鑄造人的精神世界。”教育是充滿情感和愛的事業,教師應多與學生進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甚至與學生建立起母女般、父子般或姐妹兄弟般的融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覺得老師是最值得信任的人,跟老師無話不說、無事不談,達到師生關系的最佳狀態
三、提倡合作學習、制訂激勵辦法
目前的學習提倡導合作,而在我們的生活中更是離不開合作。教師可以在學生中建立一種英語學習獎勵制度,創設像“英語結對子”互助小組,鼓勵學生之間一起學,一起進步,一起成長。對于合作良好的小組教師要進行表揚。還可以舉辦一些英語能力比賽,學生們可以自己設計題型,挑選主持人。這樣刺激了學生的創作能力和成就感,從而更有動力地完成英語學習任務,更好地將英語運用于生活。再比如在家庭里,學生做 English Teacher,全家一起學英語。如果讓孩子在家中充當英語老師的角色,教家長學習英語,既能鼓勵孩子提高英語學習水平,也能對孩子的英語能力進行贊賞。所以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每日一句”的教學任務,每天回家教父母一句日常用語。
學生在教父母學英語的過程,也能體會到成功。將學習成果用于生活的過程,這正是我們學英語的真正目的。英語已經融入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我們要引導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英語,在生活中運用英語,讓學生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他們自己的語言,變成活生生的交際語言,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四、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
為了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給學生更多的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機會,教師可以設計和組織多種難易適度的課外活動。通過活動可以讓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使學生認識自我,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強其自信心,增添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樂趣,進而長久保持其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開設英語角。可以首先指定話題,也可以自由搭檔交談。教師要鼓勵學生向英語挑戰,充分利用學到的語言交談,重要的是要有勇氣說。也可以根據小學生好勝心強、表現欲強的特點,適當在課外開展一些競賽,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廣泛興趣,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競賽的形式有很多:如書寫比賽、朗誦比賽、歌詠比賽、英語智力比賽、猜迷比賽、單詞聽寫競賽、單詞接龍比賽、等形式,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評委小組,優勝者予以獎勵。實踐證明,英語學習,興趣為先,學生英語運用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制取決于其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作為英語教師,一方面要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并使他們掌握技能;另一方面要重視培養和保持學生對這門學科持久的興趣。讓我們攜手播種興趣,收獲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