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文濤 董楊柳(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
夏商周考古研究現狀
賈文濤 董楊柳
(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摘要:本文通過梳理夏商周考古學的學術史,從中總結出中國考古學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并總結出中國考古學的發展特點,并就今后的考古工作作了一些展望。
關鍵詞:夏商周考古;研究現狀;展望
夏商周考古的研究最開始是以商代考古的研究為起點的。1928 年10月——1937年6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在安陽殷墟連續進行了15次發掘,取得了很大的收貨。不僅對商代歷史,而且對中國考古學史、對中華文明的起源研究都有重大意義。同年,馬衡先生對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進行了調查,并作了小規模的發掘。1932年4月到1933年12月,中央研究院和河南古跡研究會對浚縣辛村衛國墓地進行發掘。1933——1935年,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考古組由徐旭生在陜西渭河流域進行調查和發掘,最后由蘇秉琦主持整理編寫《斗雞臺溝東區墓葬》,首次運用類型學的方法做研究。1935年8——9月,由中研院會同河南的考古機構以郭寶鈞為首的考古發掘團,進行了發掘。12月,在輝縣琉璃閣發掘。
以上主要為解放前中國人自己所做的考古工作。國外的學者也做有零星的工作,如日本學者調查發掘了河北邯鄲趙王城和山東曲阜魯國故城等。這一系列的考古工作,為研究夏商周考古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也獲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更為重要的是培養了中國第一代的考古學人才,這個時代的許多名字代表了中國“考古界的第一代精英。[1]”限于資料的缺乏,夏代考古沒有啟動。
建國以后,為配合國家大規模的基本建設,夏商周考古學迎來了它的春天。重大的研究課題有“商文化的淵源和夏文化的探索、殷墟的布局和文化分期、商周都城的形制和發展、商周的經濟生活和少數民族的文化遺存等一系列重要的課題。[2]”建國后一直到今天,夏商考古的主要發現有二里頭遺址,發現了宮殿區的道路系統,發掘了夯土建筑基址。在偃師商城的大城內發現小城,搞清楚了大城與小城的關系;在鄭州發現的小雙橋遺址,這是商代早期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遺址;在安陽殷墟,發現了甲骨卜辭;1999年,在殷墟以北發現洹北商城,是殷墟考古的又一重大突破。這是比較重要的考古發現。在這些重要資料的支撐下,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研究成果,中原地區的夏商周考古學文化編年體系已經建立。兩周考古的年代標尺也已建立。隨著各省市考古發掘與研究的深入,列國文化研究也熱起來,周邊地區的考古學年代譜系基本建立。青銅時代最重要的成就體現在青銅器上,眾多青銅器的發現,加上科技手段的介入,對于了解當時青銅原料的開采,青銅冶煉,青銅鑄造,青銅分配,青銅禮制以及文字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
目前學術界對于夏商文化的研究上,仍主要集中在二里頭文化是夏文化還是半夏半商亦或是完全的商文化。許宏認為“二里頭遺址為商王朝都城”。“相當一部分學者認為二里頭遺址的二里頭文化一期并非最早的夏文化,豫西地區早于二里頭文化一期、晚于河南龍山文化的“新砦期”遺存是夏代早期夏人的文化遺存的見解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的重視和支持。[3]”
夏商文化的分界問題,主要分為三派,鄭亳說以及新、舊西亳說,鄭亳說與新西亳說在觀點上已經十分接近,但關鍵點在于兩派對于偃師商城是否為亳都的看法仍然不能達成共識,兩派出于各自的考量,將最早的商文化確定在二里頭四期后半段,而將以往的二里頭文化二、三期,三四期分界說擱置。由于現有材料不能說服三方,所以寄希望于新材料的發現。對于先商文化的探索,目前學者們在漳河型文化、南關外期遺存以及岳石文化等考古學文化族屬上存在分歧,亟需新材料的發現。目前學術界關于商文化的來源,更多的傾向于商人源自東方。對于先商文化與商文化的分界問題,更多人贊同“以為代表的二里崗下層早段遺存是商王朝建立后的商文化早期遺存。近兩年鄭州商城發掘的新資料,也證明了這一觀點的正確性。[3]”
對于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同屬于商都的觀點已經成為共識,但對于兩者間的年代早晚,以及其性質,尚不明確。
“年代后半期,越來越多的學者隨著商文化分期研究的深入和鄭州小雙橋、邢臺東先賢、安陽洹北花園莊等遺址的發掘認識到:在二里崗期商文化和以安陽大司空一期為代表的殷墟一期文化遺存之閭,存在著一個過渡階段。最近,有的學者提出,應將其單獨劃分出來,作為商文化中期。此時期約相當于文獻記載的商代歷史上的“河檀甲居相”、“祖乙居邢”“南庚遷奄”,也包括商王武丁之前的三位商王——盤庚、小辛、小乙時期的遺存。這一觀點正在受到學術界的重視。[3]”
對先周文化與西周文化的分界研究取得突破。“年,為配合夏商周斷代工程而在西周都城灃鎬遺址的灃西毛紡廠一帶進行的考古發掘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收獲——發現了考古學者們多年來孜孜以求、以18號灰坑及其出土遺物為代表的豐富的先周文化晚期(即文王遷豐之后至武王伐紂之前)的遺存。從先周文化晚期至西周晚期的系列地層及其遺存的發現,為研究先周文化的面貌及其同西周文化的分界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標尺。[3]”但當前先周文化研究處于“戰國時代”,雷興山說:“在當前先周文化研究領域,如果有一種意見得到兩個人認可的話,那就是多數派。[4]”對于西周考古的發現,最為重要的莫過于周原遺址,出土甲骨以及西周城、鑄銅作坊、周公廟墓地等重要資料。
當前的研究形勢是考古學正處于最好的時期。研究越來越深入,方向越來越多樣,研究方法在更新,研究理念在創新。同時也存在觀點對峙,誰也無法說服誰的尷尬境地,亟需新的材料介入以答疑解惑。個人認為,考古發掘已經從平原轉向山區,“好吃肉已經被吃的差不多了,現在到了啃硬骨頭的時候”,目前的研究困境可能與之前學界的關注點集中于那些自然條件好,現代交通便利的地方,再加上國家的重大基礎設施的建設主要集中于這些地區。但現在,這一局面已經不能繼續下去了,國家大力扶貧,山區地區的考古工作必然增多,考古工地的分布也更多的在山區,在山上,我們需要進山,上山,迎接山區考古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 井中偉等編《夏商周考古》科學出版社 2013年5月
[2]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二十年》《考古》1997年第8期
[3]王巍 近年來夏商周考古學研究的主要進展 《三代考古》2004年
[4]孫慶偉《追跡三代》 上海古跡出版社 2015年6月
中圖分類號:K87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037-01
作者簡介:賈文濤,男,漢族,山西臨汾人,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商周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