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仿(衡水市第五中學,河北 衡水 053000)
?
在反思中不斷提高自身初中英語教學能力
李俊仿
(衡水市第五中學,河北 衡水 053000)
摘要:“不學習語言規則、不掌握相當數量的詞匯,英語應用能力就是空中樓閣”。目前在中學的低年級的英語教學中,不要求學生掌握詞匯,而只要求學生能根據提示或圖片說出該單詞,其本質無非是要學生們死記硬背,鸚鵡學舌。由于學生們沒有相應的讀音規則訓練,不熟悉詞匯的拼寫規則,單詞的音、形、意三者不能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因而導致了單詞記憶的困難,并成了中學生學英語的瓶頸。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學;反思;理解;能力
在中學英語的教學中,因為課文的簡單易懂,所含的信息量少的緣故,很多中學英語教師忽視了文化對語言的影響,而導致了一些語言情景的不真實,和虛假的語言的產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是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詞匯是文化信息的主要濃縮。對英語詞匯的準確理解,和對語言環境的認識和創設和把握,需要對文化的比較深刻的理解。外族文化知識的獲得,主要是通過對該族文化歷史的研究和學習,通過對該族語言文學作品的研讀,通過對該族文化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的了解。而讀原版英語經典著作的學習,是達到這三條的捷徑。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習過程中影響學習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學習者的情感控制。近幾十年來,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情感因素,包括動機和態度等對英語學習的效果乃至成敗起到相當大的作用。如何將素質教育理論引入外語教學是當前外語教學戰線的一大課題。英語學習成功的因素中,除了智力因素外,更重要的是那些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英語學習的規律就是理解。理解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與關愛。教師對學生的尊重與關愛,可喚醒學生的成就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再只強調語言知識的正確性,而是更進一步注意到了不同文化環境中語言使用的“得體性”。在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注重將情感與人文信息貫穿于大量的含有文化因素的語言材料、圖像和音像資料中,使英語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理解理論主張,課堂教學從理解學生出發,把理解教育精神化為具體的教育行動。
全球已經或正在實現共享信息,如果仍然把老師和英語課本作為汲取知識的唯一源泉,則是一種教育誤導或教育理念的偏差。作為課堂知識的輔助和擴展,教師要利用Internet、音像資料、廣播、電影、電視、報紙、雜志及各種英語學習軟件,使學生進行自覺、主動的學習。學生也只有具備了這種學習的能力,才能更為開放、快速地發展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終身受益。
英語教師的教學重點是放在教學內容,教學大綱和考試形式上呢,還是將教學注重點轉移到學生的性格、興趣、情緒等方面的培養和控制?這是,現代教育思想轉變的重大原則問題。事實證明,認為自己“民主、開放、平靜、友好、體貼、樂于助人、聰明、富于邏輯性和快樂”的人,一般來說,其學習英語成功的可能性要大于與上述性格相反或相差極大的學習者。另外,在外語學習過程中,由于外界因素的影響,學習者會出現焦慮沮喪煩躁不安等情況,英語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應注意對外語學習者情感因素的培養和控制。尤其是在中學的低年級階段,英語教師要培養對學生的親近感。在課堂教學中英語教師要十分尊重學生,注意激勵學生,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在當前“減負”工作中,英語教師尤其要注意體察學生在課堂上的心理感受,親近學生,使學生喜愛英語教師和英語課,從而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效益。
教學中要為學習者尋找聯系。這些聯系表現為語義邏輯、語言形態、語音、語篇、語境、語法、語用、語言對比、情感體驗、應用情景、應用范例等。缺少聯系的教學是低效率的教學,會導致結構成分孤立存在。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在教學時數多、學習者時間充足、具有良好的毅力和強烈學習動機的情況下,可進行高難度和大跨度的教學。
對師生關系本質理解的核心內容是關于學生德行活動的理解。理解理論尊重“教學具有德育性”的傳統教育理念。在英語教學中,人們一直不關注這一理念,以為它與英語語言發展無關,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理解理論提醒人們要時刻尊重對方,增進理解,這是調節師生學習情趣、增強學習效率的基本教學原則。在英語語盲教學中,沒有情感的喚醒或激發,沒有人格的關懷與心靈的關照,孤立地學習和記憶英語語法規則,忽略感情基礎及在此基礎上的實際應用和操練,最終肯定會缺乏對語言的感知和理解,對新語言詞匯意義的把握缺乏激情與心理動力。
創造外語文化教室。在教室懸掛各種外國明信片、信封、卡通畫、地圖、外語報紙剪輯,也可以展示各種實物,如電影票及其節目、公共汽車和火車票、列車和飛機時刻表、酒店的菜譜等等,以此制造一種可見的和可感知的外語文化空間。
用“文化旁白”(cultureasides)或“文化包”(culturecapsules)等方式提供文化信息。比如,在課文涉及“圣誕節”時可以順便介紹和討論有關圣誕節的由來和慶祝內容(文化旁白);也可以將主題擴大,比較系統地介紹外語節日(文化叢)。
文化研究。讓學生以研究的方式批判性地思考和觀察外語國家的文化,通過閱讀和討論,比較系統地探究某個外語文化專題,
閱讀文學。閱讀文學原本是古典的語法翻譯法的基本內容,文化教學重新重視閱讀文學,實際上是恢復傳統教學中有價值的教學策略。由于文學是對生活的觀察和描寫,所以通過文學閱讀,可以為學生理解外語文化提供一條捷徑[6]。
英語學習策略的實質或精髓在于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力和想象力,建構文化情景,注意培養其成就感?,F行的英語教材涉及到英美文化的方方面面,但文化介紹的深度和廣度是有限的,而這種英美文化的深度和廣度,對學習者知識面的拓寬和文化習得又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對課本中或課本外出現的某些語言文化內容,教師應指導學生主動、積極地進行有關資料的搜集和整理。
參考文獻
[1]熊川武.理解教育是素質教育深化的結晶[J].中小學教學研究,
[2]唐松林.教師行為研究[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3]印世海.全息語言結構假設與全息英語教學法(J].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2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