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祎 張鯤(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065)
?
從山西靈石王家大院看鄉土古建筑群保護意義及策略
簡祎 張鯤
(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065)
摘要:本文以山西王家大院為出發點,通過闡述王家大院作為鄉土古建筑群,在文化、歷史及建筑方面的非凡意義,指出鄉土古建筑群保護的重要性,并提出鄉土建筑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建議。
關鍵詞:王家大院;傳統民居;鄉土古建筑群;保護
中國傳統民居類型多樣,形態各異且特色鮮明,是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山西現存明清時期的民居聚落較為豐富,作為其精華的分布在晉中一代的晉商大院,其獨具特色的營造手法與裝飾風格都具有豐富的研究價值。
從廣義上來說,凡帶有地域本土特征的建筑皆為鄉土建筑。鄉土建筑多采用當地材料,由當地工匠,采取當地傳統技藝制造出適應當地實際需求的各類房屋。因各地情況多有差異而具有多樣性。鄉土建筑歷經戰火、動蕩和社會變遷,現存的多建于清朝末年和民國年間。
(一)王家大院。
1.王家大院概況。王家大院地處山西省晉中市靈石縣靜升鎮,由歷史上靈石縣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靜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所建,包括五巷六堡一條街,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現已被辟為“中國民居藝術館”、“王氏博物館”的高家崖、紅門堡和王氏宗祠三組建筑群,面積45000平方米,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間。
王家大院建筑群的總體布局隱一個“王”字在內,又附會著龍的造型。除前堂后寢的院落外,一部分布局為順應地形改為前園后院。各院落有的富麗堂皇,有的曲幽小巧。燈籠高掛,磚雕、木雕、石雕處處可見。依照“尊卑分等,上下有序,長幼有倫,內外有別”的封建禮制格局,王氏家族歷代流傳下來的大量家飾物品已分門別類地陳列于此,基本上恢復了王家當年的歷史風貌。1938年王家大院曾作為勝芳抗日治安團團部,1958年此院作為賓館曾先后接待過陳毅、葉劍英、彭德懷、鄧小平、郭沬若等老一輩革命領導人,體現了許多人文氣息。
王家大院作為明清北方漢民居建筑的典范,布局與結構蘊含著十足的理性與法度,不僅反映了“儒、官、商”三位一體的晉商文化,更是儒家倫理制度與“天人合一”思想及傳統風水理論在民居建筑中完美結合的具體體現。
2.王家大院保護現狀。
(1)政府保護。據悉,在1984年,靈石縣成立了“文物保護管理所”。1996年1月12日,王家大院被列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月20日,修復工程正式啟動。依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全面修復了占地19572平方米的高家崖建筑群,并于1997年8月18日,以“中國民居藝術館”的名義正式對外開放。1998年8月18日,占地25000平方米的紅門堡建筑群也全面修復告竣,并以“中華王氏博物館”的名義對外開放, 1999年9月27日修復開放了王氏宗祠。
(2)修舊如舊。“修舊如舊”一詞在我國首現于1955年,是著名建筑師梁思成先生在檢查評價河北省趙州橋修繕成果時提出。它的根本目的是傳承和發揚歷史延續下來的地域文脈。作為動詞的“修”意為保護與更新;第一個“舊”是指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的建筑、環境及其場所意義。它具有時間性,指的是以特定時期的面貌來進行修復,包括建筑功能與外觀、結構體系與材料、室內裝飾和陳設等情況及其場所意義;“如舊”是保護與更新的目的與措施,有兩層含義。一是歷史建筑在保護更新后,人們能通過視覺感知達到的對歷史建筑外觀的認知,是具象的、物質的;二是對歷史建筑及其環境的場所意義的認識,是隱性、抽象的情感的主動交流。
在王家大院的修繕過程中,秉承了建筑整體形態的延續,較好的反映出古宅特有的建筑文化特征,達到與傳統“神似”的效果。將傳統建筑符號以抽象、具象或象征的手法加以運用,從而使新修筑部分與傳統建筑有著某種聯系,從而反映出古宅特有的風貌以及美學觀念、社會特征、地域特征、民族個性等。同時在比例與色彩上均采用與原建筑相同或相似的手法,就地取材,力圖保持王家大院的原貌。
(3)局部改造。局部改造包括有組織的與居民自發兩種形式,內容包括建筑單體內部改造和建筑外環境改造。中國傳統舊居的演變大都以局部改造的方式進行,由于受長期傳統營建手段及家族制度或者是相應規范的制約,其更新結果整體協調統一。當今居民自發改造現象已十分普遍,王家大院及其周圍也有正在修葺的舊居。由于現今家族體制弱化以及行政組織薄弱,同時旅游業的過度開發對城市文化信息產生影響,居民自發改造呈現不同程度的混亂局面。由專業人員所進行的鄉土建筑的改造設計往往會給居民以一定的導向作用,其設計水準的高低,將會影響到建筑群落的整體品質。
(一)保護為先,合理利用。我國《文物保護法》中明確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目前對鄉土建筑的利用主要是研究和旅游兩方面。鄉土村落在發展旅游中體現價值獲取收益,促進鄉土建筑保護。同時鄉土建筑十分脆弱,旅游承載力有限,旅游質量還與鄉村幽靜的氛圍息息相關,應避免過度開發,防止“建設性破壞”的發生,測算其旅游承載力并控制游人的進入量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二)政府主導,科學規劃。政府在鄉土建筑保護中的主導作用不可替代。只有政府牽頭才能組織跨學科、跨行業的人員對鄉土建筑價值進行評估,并對其保護開發進行科學規劃,組織實施和監督管理,實現跨地區的合作。另外,作為基層管理組織,村民委員會的認識水平和管理能力在鄉土建筑保護及促進合理利用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只有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才能使鄉土建筑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將鄉土建筑保護法制化、規范化。
鄉土建筑群是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經濟價值。優秀鄉土建筑群體現了鄉村、城市和社會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理想、制度、技術和價值觀。讓這些鄉土建筑群真正為當代社會生活和文化需求服務,使歷史建筑以新的文化形式回歸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使設計師應該具有的社會責任和精神使命。
參考文獻:
[1]程軼婷、唐孝祥. 淺析山西傳統民居的審美文化特征——以王家大院為例[J]. 小城鎮建設, 2007, 4(4): 67-70
[2]楊棟. 近十年來梁思成古建保護及建筑思想研究綜述[J]. 建筑設計研究, 2013, (8): 47-48
[3]王婷. 試論鄉土建筑的保護——以山西靈石王家大院為例[J]. 華中建筑, 2006, 24(11): 146-148
中圖分類號:R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019-01
作者簡介:簡祎(1991—),女,漢族,四川德陽人,研究生在讀,四川大學,城市設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