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鳳
摘 要: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承中華文化文明的基礎。通過閱讀教學,小學生可以發展智力、鍛煉思維能力,同時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對文學的審美能力。在新課改不斷深入的大背景下,提高閱讀教學效率,打造高效的閱讀教學課堂,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首要目標。本文針對小學閱讀教學的特點,提出一些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多元化的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教學多元化
一、引言
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能夠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1],拓展知識,提升文學審美素養。在新課程教學改革的前提下,教師應積極開發新的教學模式,改變傳統的應試教育理念,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尋求科學合理且適合小學生發展的閱讀教學方法。
二、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提倡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計劃創設符合教材主題的情境,讓學生在教師設計的情境中學習,尤其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情境教學法得到了十分廣泛的應用。在閱讀教學的課堂上,教師基于課文的特點,合理地運用實物模型、多媒體課件等手段來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創造出生動、直觀的閱讀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對課文進行探索,積極地進行語言實踐,這樣不但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能夠引起學生在感情上的共鳴,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創設情境時,通常有音樂渲染、表演體會、圖畫再現等手段,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個性化發展的平臺,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例如,在《花鐘》這篇課文的講解過程中,由于小學生的生活經驗較少,對各種花類的了解很少,很難理解課文內容。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通過多媒體軟件播放一些花的圖片并配上這些花的生活習性和特點,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課外知識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并且在新奇、有趣的情境中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探索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文內容。這不但可以提高課堂效率,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有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先學后教法
先教后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較為廣泛,這是因為小學生的生活閱歷較淺,知識結構沒有完全構建,教師如果在課堂一開始就傳授新的知識,學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會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先學后教法,在課堂教學開始前,學生按照教師的提示自行閱讀教材內容,并對一些不能理解的地方提出自己的問題。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來組織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組成討論小組互相討論,做到教學相長。這種教學模式不但貫徹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而且真正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2],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暢所欲言的平臺,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了個性化的發展。
例如,在《海底世界》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按照指示自行對教材內容進行閱讀,閱讀完畢后,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讓他們在小組內討論自己腦海中的海底世界,學生得到了一個平等、民主的表達自己看法的空間,不但活躍了課堂氛圍,激發了閱讀興趣,還引導他們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理解課文中所要表達的感情,引起感情上的共鳴,使其文學情感得到了熏陶。
四、提問教學法
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提問教學法能夠使師生之間擁有一個平等交流的平臺,增進師生之間的溝通,有利于加深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了解。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針對所要講授的教學內容提出一些探究性的、啟發性的問題[3],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課文內容,鼓勵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和分析,幫助學生培養閱讀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兩小兒辯日》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巧妙地設計問題:“若你們是孔子,你們會如何來教導這兩個孩子呢?”引發學生思考的同時,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不但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讓他們帶著問題和目的去閱讀課文,有效培養了他們的閱讀能力。同時,這種教學方法還能夠顯著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利于培養創新能力,促進他們的個性化發展。
五、結論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來逐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助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時刻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啟發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以教材內容為主要教學資源的基礎上,利用豐富多彩的課外教學資源來豐富自己的教學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邱春梅.個性化閱讀教學如何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課堂[J].求知導刊,2015,(5):133.
[2]石媛媛,李笑笑.探究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現狀與對策[J].赤子(上中旬),2015,(15):320.
[3]韓曉燕.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技巧淺析[J]. 北方文學(下半月),2012,(4):176.
(作者單位:福建省邵武市熙春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