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成+王星儒
摘 要:在全民體育號召下,體育在大學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但是傳統體育教學理念、模式等已經無法適應現代人才培養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大學體育課程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將對現階段大學體育課程改革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推進改革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大學;體育課程;改革
一、大學體育課程改革現存的主要問題
1.教學目標不明確,難以提供改革方向
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課程目標的樹立要立足于實際情況基礎之上,結合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不能夠脫離實際。而當前我國教學大綱雖然提出了運動參與、技能等目標,但是在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仍存在較為明顯的模糊性,無法為實踐提供支持。可見,體育課程改革缺乏有效的理論指導。
2.課程模式設置不合理,教學活動較為混亂
目前,我國高校體育課程具有多樣化的特點,各類模式都具有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原因,而無論何種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身心發展的需求,極大挫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及積極性,體育課程實施效果大打折扣。具體來說,一些模式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卻忽視了學生學習主體地位;而一些模式開展基礎與選修教學,卻未將二者結合,使得教育教學過程存在較大盲目性,長此以往,將導致我國大學體育教學活動較為混亂,與體育課程設置初衷相悖。
3.考核評價體系過于單一,難以培養學生體育素養
在大學中,體育作為一門基礎性課程和必修課程,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成績,這足夠引起廣大師生的高度關注。而受到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理念的影響,教師將具體項目的成績指標作為衡量學生體育學習情況的唯一標準的現象普遍存在。這種考核標準缺乏全面性、系統性,不僅無法真正地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且削弱了考核的激勵作用,將體育課程硬生生發展成為一門灌輸運動教學[1]。可見,大學體育課程改革困難重重,但是面對當前形勢,只有積極面對課程改革,才能夠為教學順利開展指明方向,促進大學生的健康發展。
二、推進我國大學體育課程改革的有效措施
1.明確教學目標,關注學生發展需求
大學體育課程目標的設置應加大對個體的關注力度,將學生生活需求、科學教育與體育課程有機整合,協調三者之間的關系。體育課程實施的根本不僅僅在于鍛煉學生的體魄與意志力,更多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因此在課程目標確定時,應強調育人目標,強調學生心理素養的培養,以增強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2]。在現代教育理念作用下,體育課程要從簡單的健身與單純的技術傳授解脫出來,彰顯人文與社會特征。
2.豐富課程設置,增強體育課程娛樂性
大學體育課程改革具有特殊性,在實踐中,要切實與地域特點、師資等因素有機整合,豐富課程設置,與此同時,還應納入學生的興趣、愛好,激發學生體育運動興趣,促使其能夠在體育課程學習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給予學生更多自由選擇的空間與機會,為提高學生體育素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3.滲透民族元素,加強體育課程管理
眾所周知,我國是多民族國家,而大學生來自全國各地,民族元素在體育課程改革中的滲透顯得尤為必要。現代體育課程改革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納入其中,能夠借助高素質人才,更好地傳承和創新傳統體育文化,如武術、舞獅、大秧歌等,不僅能夠豐富體育項目,還能夠讓學生們感受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實現民族文化大融合,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助力。
體育課程建設與發展是當前大學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作為一項系統性工作,體育課程改革應從多個角度入手,才能夠真正實現課程建設目標。因此在改革過程中,學校領導要發揮自身宏觀調控作用,加強對體育課程的管理,采取科學管理方法,推進體育課程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
4.完善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給予學生正面激勵
考核評價體系作為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完善的考核機制能產生正面的激勵效應。在課程改革過程中,應從學生身心特點出發,采取定性與定量結合的方式,從情感、意志等角度綜合評價學生在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的表現,不僅僅將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衡量標準,促使每位學生都能夠在自身擅長的領域發展,給予學生最大的正面激勵,從而推進大學體育課程改革進一步發展。
總之,大學體育課程改革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涉及多個方面內容。因此在具體實踐過程中,要立足于當前大學體育課程實際狀況,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化差別,采取多樣化教學方式和方法,為學生創建良好的體育知識和技能學習環境,不斷提高教學有效性,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個人素質、形成健康的身心。
參考文獻:
[1]蘇 雯.我國大學體育課程改革的實踐及未來發展趨勢[J].科技資訊,2013,(5):197.
[2]閆彥平.我國大學體育課程改革的進步趨勢[J].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13,(1):62—63,110.
(作者單位:甘肅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