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偲
高職藝術類公共英語課程標準改革探析
陳 偲
高職藝術類學生個性活潑、情感豐富,文化課入學門檻低,基礎知識薄弱,英語水平較差更是突出,但是英語對于他們可持續性發展又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常規的教學方法無法學生吸引學生注意力,喚起學習的激情;一般的英語課程標準不能切合藝術學生的實際。文章通過研究藝術學生學習特點,綜述國內外各類教學模式,探索并整合適合藝術類學生的課程標準。
高職藝術類學生 英語 可持續性 課程標準
90年代以來高職高專教育有了極大的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各類專門人才,在促進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中起了重要作用。職業院校培養的學生應在具有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門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1]。現如今,職業教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在機遇與挑戰面前,高職高專教學建設與改革之際,公共英語課程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與其他專業相比藝術生重專業輕文化,且英語基礎知識薄弱,藝術類高職英語一直處于英語教學的邊緣和弱勢,但是英語作為國際通用性語言,對于高職畢業生就業和今后可持續性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缺乏對藝術類學生認知、情感、學習策略、英語教材、教學方法等方面的系統性研究[2],因此如何進行藝術類高職英語課程標準改革深受廣大高職教育研究工作者的關注。
為了改變以往高職英語教學重語言輕實際技能的狀況,有學者以建構主義為主要依據、側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創建了項目主題式教學模式;為真正實現因材施教,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提出根據學生能力進行分層次教學;以及根據高職學生實際情況,構建以“需求為導向”、“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模式。
關于公共英語課程標準的改革,主要從課程目標、內容體系、實施建議、考核評價幾個部分進行論述,提出圍繞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方式。
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改革以教學模式為主,倡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但是對于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標準的制定上顯示出有所不足,理論不能有效地運用于實際教學。
就業市場對熟練掌握專門技能又精通英語的實用性人才的需求持續升溫,比如文博專業,學生就業多面向博物館或私人拍賣企業,如果學生能夠進行基本的日常會話,掌握一定專業術語,就會如虎添翼,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在傳統教學模式不能適應藝術類學生特有的個性特征和思維習慣情況下,為解決以上問題,興起了基于建構主義公共英語教學模式[3]。此外高職學生的教學是以掌握技能以就業為導向,于是國外應用語言學者提出了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即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理論。
(一)建構主義理論應用于公共英語課程教學改革
建構主義是一門扎根于哲學、心理學和控制論的理論。其思想源于認識加工學說,以及維果斯基、皮亞杰和布魯納等人的思想。建構主義學者指出知識的獲得不是被動接收而是通過認知主體積極建構的過程。建構主義是關于知識和學習的理論,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知識和學習是互動合作的。建構主義是認知心理學派的分支,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發現兒童發展他們的認識結構是通過與周圍環境互動,建立他們對外部世界的知識系統。在建構主義中,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教學不再采取一味滿堂灌的形式,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中心,教學過程的主體,藝術生英語基礎薄弱、學習被動,因此將建構主義理論應用于公共英語教學中除了教授學生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團隊協作的能力。
(二)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理論
除了建構主義理論,專門用途英語早在二十世紀60年代就嶄露頭角。Hutchinson(霍欽森)和Waters(沃特斯)將ESP定義為:ESP是一種教學方法,其教學內容和方法是以學習者的學習目標為出發點。ESP是以需求為基礎,課程為靈魂,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社會需求為向導,將英語知識同特定專業結合起來,相互促進,共謀發展。1964年韓禮德《科學與語言教學》一書中強調從學習者的需求出發,選擇適合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將英語語言學習、行業知識、職業崗位活動與工作技能有機融合,以適應個性化學習的實際需要。ESP是EGP的延伸,是為滿足學生專業需求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培養技術性專門人才的高職教育的目標。EGP是通用英語教學為指導思想,單純的僅采用EGP一種教學模式,在當今社會已經無法滿足于高職教育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要求。
(一)課程概述
高職公共英語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使用英語進行涉外交流活動,教授英語語言知識需兼顧到職業性特點。陸松巖和楊遠認為,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需要把學習轉化為時間,強化訓練環節,將重心從語言知識傳授轉移到實際情境下的語言運用上來,將實踐知識和技能融合到教學的全過程。高職公共英語一般分3-4個學期完成課程教學任務,而藝術類高職院校有些只有2個學期。
(二)課程目標
國內學者引進ESP理論,提出以企業求、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目標。根據各專業培養目標的不同,突出服務于專業、職業需求的特點。馮新平指出,在課內外教學活動中特別注重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培養,探索適合高職學生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評估方式。
(三)內容體系
高職學生英語教學主要從聽說讀寫譯五個方面著手,高職教學改革將從以往重詞匯、閱讀、寫作轉向聽力、口語。針對高職藝術類學生英語薄弱,思維活躍的特點適當增設具有行業特點的英語學習模塊。1-2學期根據EGP理論進行公共英語教學,第3學期開始進行ESP專業英語教學。朱丹丹和馬勁松在2014年指出,公共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方法上比專業教師更占優勢,而專業教師則在專業理論與實踐、術語等方面具有優勢,由他們雙方共同承擔專業英語教學可取長補短,有利于全面培養學生的職業英語能力。考慮到中西方文化差異,文化意識形態對于語言使用有著潛移默化深遠的影響,適當增加一些涉外禮儀、跨文化差異、英美文化概況等選修課。
(四)實施建議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習是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框架的過程,國內學者提出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改變傳統教師授課滿堂灌,授課模式單一的局面。莫川川認為,采用協作學習模式,學習資料的收集與分析討論,假設的提出與辯證,學習成果的評價與互評,都通過學生間的團隊協作來進行。根據因材施教原則,對不同英語學習基礎、學習能力的學生進行摸底分層次教學,課堂教學中任務都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分配,采用不同方式鼓勵引導各層次學生,樹立英語學習的自信心,喚起英語學習的興趣。根據ESP理論,充分利用藝術類學生的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活動,有語境的融入一定的專業詞匯并進行實際操練。采用任務式、互動式等教學形式,結合ESP和EGP兩種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興趣和語言綜合運用水平。
高職英語教學改革中,英語教師應當積極參加培訓、研討、教學交流等研修學習活動,主動了解專業背景知識,自覺補充行業實踐經驗,彌補自身對專業領域的不足。藝術類高職公共英語教師應在日常學習、工作教學過程中不斷積累藝術詞匯,了解學生,貼近專業。
(五)考核評價
以往的公共英語考核,大多由一張試卷定成績,有的院校對學生的考核是期末占70%,平時表現占30%,藝術類院校是60%和40%,但是整體還是更側重終結性評價,而新的教學模式驅動下對于學生成績的考核必然有所不同,取消單一死板的評價標準,采用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的公共英語考核評價模式。新型教學模式下的高職藝術學生的考核可轉變為形成性評價占60%,終結性評價占40%,該評價方式能夠極大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培養團隊合作與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英語教學成效質的飛躍。
采用ESP教學模式可以架起橋梁,跨越高職公共英語課程與企業之間的鴻溝,但是考慮到高職藝術生英語基礎薄弱而專業英語詞匯、內容又相對較難,因此高職公共英語各教學團隊要盡可能的為公共英語課程體系在平衡滿足學生職場發展需求與學生理解、接受程度上集思廣益,從而推動課程標準改革研究有機發展。
[1]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的通知.教育部政報,2000(5):208~220.
[2]文平.高職院校藝術專業學生英語教學的現狀分析與對策[J].才智,2010(27):238.
[3]ShenYun.OnContructivism-BasedEnglishTeachin gModelforArtMajorsofHigherVocationalColleges[D]. AnhuiUniversity,2014:1-60.
(作者單位:福建藝術職業學院公共教學部)
陳偲(1989-),女,福建福州人,福建藝術職業學院公共教學部英語教師,助教,碩士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