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進
泛娛樂化背景下高校影視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措施
鄧 進
影視傳播作為現代最有效的傳播媒介,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其經濟結構、文化價值觀念、面臨著現貨性的建構與解構的種種沖突與矛盾中,在泛娛樂化的大背景中,高校如何建立具有特色、健全的人才培養模式,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創新與改革高校影視藝術人才培養模式是當務之急。
泛娛樂化 影視藝術 人才培養
影視藝術作為近年快速崛起的學科,較之早期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地,進入21世紀以來,快速邁向全國各地,以電視編導、戲劇影視藝術、動畫等為代表的相關專業在綜合性的大學展開,成為炙熱的新興專業。但近年來,影視藝術類相關的專業就業率較低也成了一種普遍的現象,然而分析各高校影視藝術人才培養模式,不難發現,其課程體系、培養模式、師資力量、評估體系、考核方式降低了學生的質量與人才培養的力度。
大學作為教育、科研以及服務于社會之重要基地,對于經濟的發展與“轉型期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理應率先垂范,在當前泛娛樂化背景下,“娛樂至尚”的社會現象引發影像設計與制作團隊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而忽略了影像作品本身對人精神上的導向作用與民族認同感,而在流媒快速的傳播下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致使影像設計人員職業素養敗壞、人們的道德情操慢慢退化。高校作為教育的重要的基地,我們有理由對當前的影像設計教育的觀念提出質疑與更新。提出影視藝術職業道德教育觀念,加強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情操,改善當前泛娛樂化背景下盛行的低俗文化習陋,以泛娛樂化背景下影視藝術專業職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為研究目標,并在此基礎上探究全方位的專業課程教育體系與相對有效的課程評價體系,從人本主義的立場使其快速的跟上社會建設的需求。
第一,課程體系的類似性。經過調研發現,目前全國大多數的院系影視藝術類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主要以理論課程、影視制作前期、后期、創作類課程等。在每門課程中有明細的分工,理論課多少學時、實踐課多少學時。從表面上看,這個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看似沒有任何缺陷,其實漏洞百出。影視藝術從其專業的性質來看,他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不僅僅是技術,還涉及到藝術、文化、社會傳播等功能等,而我們絕大多數的學校只是一味的追求就業,以技術為突破點作為人才培養方案的亮點,而這個亮點恰恰吻合了當前的電影、電視市場。電影在進入市場之初,不斷的宣傳其具有如何的特點特色,不惜一切手段,拼命地炒作票房,結果換來大多的叫罵聲,這說明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中國的觀眾的欣賞能力與水平提高了,可是我們的創作與制作人員的水平還停留在過去。回過頭看看中國高校影視藝術的課程體系,這些相關的專業開設有民族文化、民間藝術、傳統禮儀、古典文學等之類的課程的院校是鳳毛麟角,這也就難怪我們的創作人員忽略了眾多的環節,一意孤行的創作相關的作品,不注重市場的實際的需求。影視藝術類的人才培養模式也跟著錯誤的市場導向培養人才,設置不完善的課程體系。
第二,經濟效益與師資力量不匹配。當前,國內絕大多數的高校將藝術類學生作為學校的經濟收益版圖,不乏有些高校將其他萎縮專業的指標轉向藝術類專業,目的就是擴大經濟收益,隨之問題出現了。大量的藝術類學生走進高校,藝術類的教師從何處來?這也直接導致,大多高校中其他專業的教師轉向藝術類教師,作為教書育才,教師不會出現本質上的問題,但從專業的角度出發,沒有接受過專業的培訓,去培育專業的學生,也就很難對相關的專業課程講解透徹,也是導致學生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第三、學校的評估的體制與考核體系也存在諸多的問題。目前,幾乎每個高校里的規章制度沒有任何明顯缺陷,但執行的力度是個障礙。如何對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有效的評估,對學生的成績有效的評判都是一個疑難。大多的高校執行了師生相互評價體系。近些年的網絡、媒體報道學生對嚴格的教師評價極低,導致認真負責的教師不愿意上課的負面新聞,在調研采訪中,多數教師認為藝術類的學生缺少主動學習的動機,大部分學生抱著及格就行的心態。然而,寬進寬出的人才培養模式也導致了人才的質量下降。影視藝術類專業屬于藝術門類,在高考的進程中較之其他專業文化課成績要求偏低,大多院校通過加試藝術課程考核,通過“文化分線+專業分線”的形式錄取,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動手實踐能力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大多的學生對理論課程的學習興趣不高,對實踐環節要求動手能力較強的課程又顯得信心不足而自暴自棄。隨著高校展開的教學評估,專業教師在畢業生就業率、優秀率、及格通過率等一堆數據面前,不得不委曲求全,退而求其次,因而高校里的評估體制與考核體系如何落到實處,也是當下急需解決的難題之一。
第一,集合學院有優勢資源,創建特色人才培養模式。每個學科的組織,都有其明確的目標與培養模式。目前國內開設影視藝術專業的大多是綜合型的大學,就影視藝術本身而言,它也具有多學科的特性,因此,在學科建設與發展的同時,應該加大力度集合學院的資源優勢,突出其特點的,有的學校在理論與影視前期創作具有明顯的優勢,而有的學校在后期制作的技術上占有優勢,也有的學校與企業合作,對影視的市場動態及需求了解更多,正因為如此,每個學校應該具有自己的特色,而不是求大同,全國高校中的影視藝術專業開設的課程幾乎一致,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同時也不類于市場的需求,容易出現類似人才過多的現象。同時,學校應該強調學生的創業課程建設,美國的大學十分重視創業課程的作用,據調查,37.6%的美國大學生在本科教育中開設創業課程,23.7%的大學在研究生教育中開設創業課程,38.7%的大學同時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開設創業課程[1]。加入創業課程的優勢,首先是推進學生自主了解市場,促進學生的學習動力;其次是加快理論聯系實踐的課程教學體系,再次,有利于創建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因為每個高校所有的地區不同,學生的創業實踐與市場機遇自然就有區別,在創業實踐的過程中,加快了學生認知市場與體驗市場的能力,市場的變化會進一步的促使學生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推進學生良好的學生習慣與自我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完善課程體系與教學工作,增強學生社會意識。首先,據學科發展趨勢,研究國內外影視藝術良好的教學實踐經驗,提出合并、重組、更新原體系中的影視藝術系列的課程理論與實踐創作課程,以市場的需求和生源的特點為出發點重組課程,及時對區域內外以及國內重點院校的課程設置進行調研分析,在課程的設置上既要保留學科共有特點,同時要與其他高校的課程體系區別開來,提高學生的市場競爭力。其次,在專業課程的教學體系建設中,推進人文情懷與民族文化的熏陶,客觀的評價國內外的影視作品,在常規的教學環境中,組織學生對課程的內容以及課程涉及到的市場現狀與發展態勢進行研究討論,拓展學生的視野,加強學生從專業的角度思考市場的動向與學習動機。再次,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在單元課程的教學與輔導中,教師應該教會學生辨別影視作品的好與壞,及傳播效果的社會責任感,強調影視作品作為一種傳播的媒介,具有不可替代的意識導向與文化潛移默化的功效。在社會轉型其中,尤其在泛娛樂化的當下,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民族意識,對影視創作的市場與現狀來說尤為重要。因此,在完善課程體系的同時,強化影視藝術人才培養的德育工作。教育的宗旨是為了更好的服務與人類與社會,因此,在泛娛樂化的當今,高校不僅要將影視藝術職業道德教育放在教學中,更要深入到學生生活的各個層面,在高校新生入學之初,選擇經驗豐富的專業教師對其進行專業梳理的同時進行相關的職業道德教育,加強引導,強化正確的價值觀,推進學生的課外活動與學習興趣,拓展學生自發性的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與禮儀,幫助學生在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涯的同時,嘗試做相應的職業規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不要以市場的票房收益作為影視作品的衡量準標,應該將影視作品的傳播效果與社會影響作為鞭策影視創作者的職業水準與社會責任。
第三,推進教學評估與課程考核制度,促進學生自我學習。當前國內高校影視藝術類專業對學生的考核制度大多以理論考試或者是課程作業的形式鑒定其最終的成績。其實在發達國家的教育他們各自采取了不同的形式,德國采用寬進嚴出,學生在課程考試的時間與形式上存在多樣式,學生可以自主掌握考試時間,甚至在學期末向任課教師申請何時考試,并且由一到二位專業教師組成考試組,教師提問,學生作答。美國則采用考試、指定作業,學期報告等形式完成,英國則采用小組作業,強調學生的制作過程[2]。其實,國內的影視藝術類的教育也可以進行筆試加市場調研或者是研究報告的形式,或者是結合市場某一企業的需求制作相關的作品,并撰寫書面的調研報告與設計思路,也可以采用個體或者團體答辯及呈現創作的作品來完成。這種好處是將學生的課程內容與市場并軌,并促使學生進行自我的反思與對市場的評判,推進學生對市場的閱讀與理解,強化了應用型人才教學的特點。
高校作為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在浮躁的當下影視圈中,如何避開泛娛樂化的現象,堅持培養專業特色人才,創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健全單元課程的考核制度,強化學生的職業道德與社會責任感,促進用生的自我學習與市場識知能力,是當下高校人才培養急需解決與處理的問題關鍵。
[1]李潔.淺析高校影視動漫藝術人才培養[J].大家,2010(4).
[2]鄧進.對我國高校動畫專業課程考核模式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理論版),2013(14).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設計學院)
本文系2013年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項目編號:2013JGB116)部分成果。
鄧進(1981-),男,湖北通山人,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傳播、影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