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芳
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合作學習的問題及對策
劉文芳
當今社會快速發展對高校培養的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合作能力是大學生步入社會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少數民族大學生是我國高校大學生的特殊群體。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呼喚其合作精神,培養其合作能力,既能夠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又有利于促進高校民族團結。本文結合自身教學實際分析了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培養少數民族大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因素,以期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更加有效地培養少數民族大學生合作學習能力做出參考。
思想政治理論課 少數民族大學生 合作學習能力
隨著高等教育轉型的提出,對高校培養的人才質量有了新的要求,創新型和應用型人才成為整個社會所期待的人才類型。但是,如果傳統的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記、考的教學方式仍然占據我國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方式的主流,大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習興趣和熱情都將淪為空談。合作學習(cooperativelearning)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采用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通過喚起學習者“積極互賴”與“個人責任”兩個關鍵因素促進學生的學習,將學生被動參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變為主動積極創造性地參與教學活動,把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從而提高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少數民族大學生是我國高校大學生的特殊群體,因為語言、地域、心理等因素的影響,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實施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存在著特殊的障礙。
(一)學習基礎薄弱,語言能力參差不齊
這是少數民族大學生普遍存在的特點。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低,教育水平相對落后,地區經濟發展和教育水平不均衡,偏遠地區受教育條件的限制,師資力量匱乏,教學水平不高,導致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基礎文化知識學習不夠扎實,知識面不寬。
另外,由于漢語基礎薄弱,理解能力比較差,再加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講課時一般要用到專業術語,課程聽得不是很懂。筆者在給一個大三年級少數民族班上課的過程中講到“因材施教”這個問題時,有個學生告訴我,他之前一直以為該詞的意思是“照著教材來進行教學”,將“因材施教”中的“材”等同于“教材”,直到老師講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后才改變了想法。從這一點看出,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漢語學習的過程中由于基礎薄弱,缺乏一定的文化背景,在對知識的理解和接受方面存在望文生義、斷章取義等現象,學習程度上與漢族學生仍有一定差距。
同時,民考民的少數民族學生比起民考漢的少數民族學生學習起來更加困難。一個班級中,漢語程度參差不齊,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上課的時候不可能為了照顧一部分同學而面面俱到,這樣下來,漢語水平好的同學接受快,學得多,成績好,漢語水平低的學生則接受慢,學不動,進而產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甚至出現厭學情緒等。在同一個班級中,眼看其他同學不斷進步,對自己感到悲觀失望,甚至干脆放棄學習,導致兩極差距愈來愈大,可能會產生一些新的問題。
(二)缺少合作訓練,合作能力有待提高
少數民族大學生生源基礎薄弱,在進入高等院校之前很少接受過合作學習的有關訓練,筆者曾對連續五屆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過訪談,學生均表示在中小學階段極少在課堂上進行過合作學習,所以不知道怎么合作,在合作中自己應該做什么缺乏主動的思考。到了高校課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傾向于知識體系的講解,留給學生合作的機會不多。個別老師也會布置一些要求合作的課堂討論或課外作業,但往往由一些成績好的同學代替合作小組完成“合作”,其他人則無所事事。合作學習有名無實。
(三)忽視合作自律,合作過程需要控制
合作學習一方面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目的有機整合各種教學資源,對教學過程的各個部分做出整體計劃,并對預期結果做出評價。另一方面要求合作者理解合作目的,明確合作分工,并完成合作要求。而在現實中卻存在這樣的問題: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角度來看,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進行合作學習前沒有詳細的設計和方案,缺乏管理和監督,小組成員之間真正互動的很少,小組成員不愿意參與到合作中來,合作學習淪為形式,無法完成課程教學目標,導致合作學習失敗。從學生的角度看,學生因為不了解具體的合作方案,不知道自己承擔的合作任務和其他合作這之間的關系,合作者相互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抑或相互攀扯,誰也不愿意多擔責任,合作關系松散,導致合作學習進度慢,成效低。尤其是課堂上過于強調組合意向化,使大學生做不到真正意義上的互助合作,學優生或許“單打獨斗”就解決了問題,而學困生則在“裝模作樣”地應付,明確得當的責任分工和多人互動的合作探究形同虛設,學生整體提升的目標很難實現。
(四)合作評價倉促,合作結果缺乏反饋
合作學習結束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課堂上往往會挑選某一組或某幾組學生向全班及聽課者展示其合作學習的成果,以證明課堂教學的良好效果。至于這些合作學習成果又怎樣通過課后跟進而繼續完善則被忽視。也有一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采用課外合作的方式組織教學,但卻缺乏對合作過程的監督和指導,學生呈現的學習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還是某個人的努力就不得而知了,至于合作者在合作過程中體現了什么樣的品質,有什么特點,應當向什么方向努力則無法探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自然也就無法在結果反饋中予以評價和指導。并且由于合作結果缺乏有效的跟蹤和反饋,大學生們的合作積極性將很難維持,久而久之,合作學習必然成為低效學習。
有學者把合作學習定義為“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精心設計和策劃下,組織和實施一套科學的教學策略與方法體系,營造一種能夠促使學生協作努力的教學心理環境以實現共同的更大價值目標的教學活動過程?!保?]這樣看來,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實施合作學習需要注意一下問題:
(1)結合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習基礎合理劃分合作小組。從合作學習功能來看,比較理想的劃分小組的方式是“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劃分方式,即小組與小組之間的成員特質構成相差不多,但小組內部卻各不相同,具有互補性。[2]按照這樣的要求,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分組的時候就要考慮到每個組員的漢語水平,表達能力、民族成分和組織能力等因素,少數民族大學生中有雙語水平較高,理解力比較好的同學可以為其他同學答疑解惑,組織能力強的同學可以幫助大家安排分工,喜歡表達的同學可以對合作成果進行講解。通過考慮不同組員的學習基礎,將小組內的互補性做到最好。
(2)明確合作主題,規范合作程序。小組合作的內容圍繞一定的主題展開,思想政治理論課有很多可待挖掘的主題,比如講愛國主義的時候,可以將理性愛國作為一個探討主題,讓少數民族大學生結合自身實際談談如何理性愛國,并進行展示。在合作過程中教師應當進行適時指導,一方面避免學生討論跑題,另一方面對合作過程進行監督,避免“能者過勞”,讓所有合作者都有事可做,本著公平公正的態度,避免部分學生因干的過多或過少而喪失了合作的積極性。
(3)對合作過程和成果及時反饋,做出評價。當大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通過演講、投影、張貼作品等形式來展示小組合作成果,教師應當參與到對成果的診斷和反饋當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通過對過程和結果的點評,讓學生明白合作當中有哪些是需要改進的,自己哪些地方做的得當,后期合作怎樣進行的更為有效。教師的及時反饋會讓學生們感覺到教師對自己的尊重和肯定,學生也會用更加積極的態度參與到小組合作中去。
總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課堂上通過積極地鼓勵和指導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不僅會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還會讓少數民族大學生們相互團結,取長補短,獲得共同的進步,應當引起廣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關注。
[1]胡朝兵,張大均.師范大學生合作學習學科教學模式的構建[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32(2):14~19.
[2]趙麗麗.合作學習在少數民族大學生英語寫作中的應用研究——以藏族學生為例[J].社科縱橫,2011,26(4):177~178.
(作者單位:新疆昌吉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劉文芳(1982-),女,新疆沙灣人,碩士,新疆昌吉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