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桂燕
中職生行為失范案例分析及其行為失范原因探究
石桂燕
近些年來,中職學校學生的生源數量和生源質量都受到了高中擴招的影響,中職學生行為失范事件時有發生,逃學厭學、不守紀律的情況在中職學校較為普遍。這些現象給中職教育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如何立足于中職學生的身心實際,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糾正學生的失范行為,成為當前中職教育的當務之急。
中職教育 行為失范 現狀 措施
中職學生自律意識不強,我行我素,不以行為準則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言語、行動與學生的形象和身份不符,這些都屬于行為失范的范疇。對中職學生而言,行為失范主要表現在課堂上不守紀律,目無師長;課堂下打架斗毆,小偷小摸,抽煙賭博等,所有行為中,最為常見的是逃學厭學。
本文以中職學生逃學厭學現象為素材,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提出相關對策。某中職院校機電專業學生張某,男,16歲,經常逃學,無故曠課,學校多次處分仍不知悔改,后經班主任的耐心說教和其他學生的幫助,最終改掉了逃學厭學的壞毛病,成功取得了技術資格認證,現在成為了一名合格的技術工人。
分析張某逃學厭學的原因,不外乎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個方面。一方面,在前一個學習階段,張某本身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進入中職院校之后沒能跟上教師的教學步伐,加上基礎差,學習內容難度提升,導致其成績一直不理想,主觀上有自卑的心理,認為自己技不如人,也不能引起老師的注意,于是采用搗亂的辦法引起大家的注意,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加之張某正處在青春期,逆反心理強,內心深處希望擺脫束縛得到“自由”,是非對錯辨別能力不足,容易受到外來不良因素的“感染”,網絡媒體在關于“讀書無用論”、“校園暴力”等方面帶有主觀色彩的報道,很容易引起學生的模仿。還有其他一些學生的失范行為很容易就影響了類似于張某這些自律意識不強的人。
另一方面,家庭、學校和社會沒有盡到各自的職責,家長在教育方面沒有及時幫助張某克服性格弱點,過于遷就溺愛孩子,糾正失范行為;教師教育方法落后,責任意識不強,對于張某的失范行為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方式,任由其發展;社會上沒有為張某的成長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些都是造成張某行為失范的原因。
在中職學校,逃學厭學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張某這種逃學厭學的行為算是學生行為失范中較為輕微的一種,也屬于“問題學生”的范圍。對于張某采取的教育方式應當要及時發現,及時教育,及時提供幫助,避免其陷入更大的泥潭。比如,針對張某厭學的心理,幫助其找到學習的樂趣,樹立學習的信心,在教學上要從最基礎的開始,從習慣養成開始。機電專業的動手實踐能力要求高,可以針對張某好動的特點,讓他負責實踐操作課程的設備管理,讓他認識到這門技術的神奇之處,從而提高張某學習的積極性。針對張某喜歡逃學的毛病,要加強教學管理,樹立學生的規矩意識。建議班規班約在不違反中職學校教學規則的大前提下,讓學生自己提出自己制定,提高教學民主性,自己制定自己執行,也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執行力。對于認真聽課,遵規守矩的學生予以表揚,對于不守規則的學生給予懲罰。同時教師也要努力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課堂的吸引力,把學生牢牢吸引在教學周圍。
通過一系列措施,張某逃學厭學的現象有所改觀,此時要進一步加大對張某類型學生的教育力度,表揚他做得好的方面,讓他感覺到自己備受關注,自己的努力得到大家的肯定,更加激發了張某朝著積極健康方面發展的勁頭。如果逃學厭學現象仍然沒有得到糾正,反而變本加厲,此時就需要對張某進行心理輔導,這是教育中的關鍵一步。用情感來贏得問題學生的支持,與學生交朋友,走進他們的心里,也可以通過張某的朋友,側面了解他們問題和癥結所在,再來對癥下藥,自然就事半功倍。
對中職學生的失范行為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一般都能取得一些成效。對于張某而言,他改掉了逃學厭學的毛病,學習積極主動,對自己錯誤的行為有了深刻的反思,樂于榮譽班級大集體,在老師學生的幫助下認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目前,他已經通過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從業資格證,當上了一名合格的技術工人。盡管個案無法代表普遍,但在某種程度上還是能說明一些問題,說明只要用心努力,這些行為失范的“問題學生”還是可以挽救和感化的。
中職教育是學生一生的一個關鍵時期,不僅是學生學好一門技術立足于社會的時期,還是學生積極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養成時期。對于中職教師來講,不要輕易否定一名學生,放棄所謂的“問題學生”,從外部環境著手,從贏得學生情感角度出發,以鼓勵表揚為主,真誠溝通,帶著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及時發現學生的行為亮點,幫助學生樹立信心,認識錯誤并不斷改正錯誤,不斷提升自我,讓中職教育回歸其初衷,真正達到讓學生學會如何做人,如何生存的目的。
[1]彭為.預防與矯正中職學生問題行為的對策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
[2]陳虹波.中職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表現及矯正策略[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作者單位:江蘇省金壇中等專業學校)
本文系江蘇開放大學江蘇城市職業學院“十二五”規劃課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