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鵬
摘 要:易經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哲學的源流著作,也是中國傳統(tǒng)管理哲學發(fā)展的源泉。從易經總結而出的“陰陽觀”強調一種再分的、平衡的和權變的認識思想。這是一種觀察世界,尤其是觀察社會的角度。本文對“陰陽觀”加以簡單論述的同時,更加注重該思想的現(xiàn)實應用指導意義。實現(xiàn) 21世紀“中國夢”的關鍵在于提高國家人力資源素質,人力資源素質本身可以再分為軟技能與硬技能,而軟技能則是核心。“陰陽觀”的思想可以幫助換一個角度認識人力資源管理中的“軟技能”,有助于提高認識水平的同時,對于提高個人素質與自覺性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
關鍵詞:陰陽觀;人力資源管理;軟技能
中國傳統(tǒng)管理哲學是從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分離出來的,而其發(fā)展又是與傳統(tǒng)哲學密切不分。易經乃中國百經之首,作為中國傳統(tǒng)哲學基礎的同時,也是中國傳統(tǒng)管理哲學發(fā)展的根源。現(xiàn)代人力資源個體的素質劃分是應社會發(fā)展的專業(yè)性要求而產生,人力資源個體的素質劃分后的再細分是從微觀層面研究人力資源個體素質,這與我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一陰一陽謂之道”的思想觀點卻有著辯證的聯(lián)系,二者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相互演變,互為促進。
一、傳統(tǒng)管理哲學中的“陰陽觀”
易經作為中國傳統(tǒng)哲學基礎,被稱為“百經之首”、“百經之源”,易經思想又以“太極”為基礎,所謂“易有太極 , 是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 , 四象生八卦”。《易經》首先肯定萬物的起源、發(fā)展、變化、結束,都是陰與陽這二元因素或力量所造成的。陰爻與陽爻這簡單的兩畫,合作組成八個單卦,然后八個單卦再兩兩相疊,形成六十四卦,代表六十四種自然現(xiàn)象以及對應的六十四種人間處境。由于每一卦都有六爻,所以人間處境變成了三百八十四種。按照中國傳統(tǒng)哲學觀點,易經的六十四卦形成一套完整的人生密碼。易經的密碼看似紛繁復雜,而卻時時刻刻透露著與陰陽密切聯(lián)系的關系。由易經密碼加以推導,易經告訴世人的諸多思想,也許需要一種“陰陽觀”加以看待。本文所指的陰陽的世界觀,所謂“一陰一陽謂之道”,一切有生命或運動的體系都是由相反相成的兩個因素決定的,陰陽的關系中凸顯出和諧統(tǒng)一。《易.說卦》所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本文所指的“陰陽”觀可以由三個方面加以認識:
1.“陰陽觀”是一種“再分”的思想。
“再分”即“一分為二看陰陽”,傳遞的是一種理性的認識,《道德經》有云“大象無形、大音希聲、道隱無名”。其中暗含的信息也即,所謂真正的東西是很難用肉眼得以觀察的。認識論中“本質”與“現(xiàn)象”的劃分,也指出了“本質”是隱藏在“現(xiàn)象”之中,需要“透”過現(xiàn)象而看到本質。《易經》上承認萬物的演變是由陰與陽二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所謂“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觀”告訴世人,用“陰陽”的思想來看待事物,須知世間萬物都由陰陽組成,若要全面認清其中的“道”,就需要具有一種區(qū)分陰陽的思想。易經中的六十四卦形成了密碼卦象,其中首尾相應,福禍相倚,甚至吉中有兇,兇中帶吉,也傳遞了一種再分的觀念。
2.“陰陽觀”是一種平衡的思想。
平衡是一種認識上的平衡,一種既要看到“此”,又要看到“彼”的兼顧的把握。“陰陽觀”即是一種“平衡論”,既要在認識上要看到“陰”與“陽”的存在,也要注重“度”的把握。《周易.謙》曰“天道盈虧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道德經》曰“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陰陽觀”是一種平衡的思想,就是要認識到雙方存在的同時,也要領悟要減損多的,增益少的,注重平衡而生和諧。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起源相伴共生的中醫(yī)文化,其運行機理也蘊含了相關思想。按照中醫(yī)的思想,注重整體和諧的生活狀態(tài)而不局限于局部的病變,旨在強調“通過源起運行過程中前后的關聯(lián)去分析和解決問題而不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昀終強調的是由醫(yī)入道,生活方式要合于道,自然就能夠防患于未然,治未病而不治已病”。
3.“陰陽觀”是一種權變的思想。
所謂權變,就是權益通達、應付變化。《易經》中的八卦兩兩相疊,形成六十四卦,每一卦有六爻,所以人間處境變成了三百八十四種。這足以使人暗花繚亂,但真實的人間處境卻遠非如此簡單就能掌握。《易經》卦象萬千,再加上人性中的“趨利避害”的本能,或是推動了中國興盛千年的“占卜之風”。與此相聯(lián)系,“算命悖論”在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同時,也提醒人“世事無絕對”。應該認識到,“陰陽觀”既強調了人的理性抉擇的能力,又指出對這種能力的使用也是一種具有“應然性質”的“責任”。《系辭下》曰“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易經.豫》曰“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陰陽觀”作為一種權變的思想,鼓勵隨機應變,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二、能本人力資源體系下的素質再細分
1.提升人力資源素質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關鍵
隨著知識經濟的時代的到來,人的因素已經成為當今時代越來越重要的因素。知識經濟時代有其自身的特點,按照北京大學蕭鳴政教授的觀點,與現(xiàn)當代社會不同,農業(yè)經濟時代以土地資源為主導,個人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長期受到壓抑;而工業(yè)經濟時代則以金融資源作為主導,資本作為工業(yè)社會發(fā)展的昀核心要素;而知識經濟時代是以人力資源為核心生產要素的時代。“中國夢”作為中國順應世界與時代發(fā)展主流而順勢提出的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其實現(xiàn)的關鍵必然是提高中國的人才質量,大力提高人力資源素質。
2.能本人力資源開發(fā)是提升人力資源素質的關鍵
人力資源管理是與財務財管、信息管理等并列的管理概念。但人力資源卻對其他資源具有統(tǒng)帥的作用,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fā)可以激活其他資源,從而引起一種“總動員”的狀態(tài),提升組織的競爭力。能本人力資源強調以“能力本位”作為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fā)的核心理念,“確立“能力本位”理念,就要反對“權力本位”、“關系本位”和“金錢本位”,以彰顯獲取權力的合法性根據(jù)。 ”能本人力資源強調以能力為核心,提高人力資源相關素質。按照“陰陽觀”的認識,能力本身可以細分為“軟能力”與“(硬)能力”。其中,軟能力又稱為軟技能,或非技術技能,軟技能是和工作相關的技能,是相對于專業(yè)操作技能而言的非技術技能。二者相對而言,硬技能的形成與發(fā)展依賴于軟技能。按照麥克利蘭教授在 1972年發(fā)表的有關“冰山模型”的研究,將人員個體素質劃分為“冰山以上的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的部分”。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冰山以下部分包括價值觀、個人特質、自我定位和動機,是人內在的,不受外界影響而改變的,對人員的行為表現(xiàn)具有關鍵作用。
3.基于“陰陽觀”而對“軟技能”素質的反思
借鑒北京大學已故學者張國慶教授的觀點,權力行使的基礎可分為結構性權力、制度性權力、報酬性權力、強制性權力、象征性權力、知識性權力、關系性權力和人格性權力共九種權力基礎。其中,知識性權力、關系性權力和人格性權力與“軟技能”昀密切相關。知識性權力來源于專業(yè)、技術和信息等知識性資源,集中體現(xiàn)為專家所擁有的知識技能和信息處理能力……能夠帶來權力的知識不僅包括有關工作程序本身的技術知識,而且也包括對組織社會系統(tǒng)理解的知識;思想家培根也曾指出“知識就是力量”的觀點;按照“陰陽觀”的認識,知識本身一種資源,通過對資源的貫穿掌握利用而形成的“智慧”才是力量,真正的“知識”是一種與“感性認識”相對應的“理性認識”,理性認識必須在與實踐的結合與靈活運用中才有可能接近隱藏于事物內在的“道”。
現(xiàn)代思想家福柯把權力視作復雜的、不斷變化的關系域,而每一個人都是其中的元素。在這里,“人際關系處理技巧和行政客體的情感支持是關系性權力的基礎”,按照“陰陽觀”的認識,關系性權力本身看似是一種非正式的約束,但是“非正式”的存在本身是與“正式”密切相關的,“正式”與“非正式”本身必然存在一種平衡,即使在一種不對稱的領導關系中,主客體之間也是一種“裒多益寡”“各取所需”的本質互動。
人格性權力集中體現(xiàn)為個人魅力,但又不局限于個人魅力,按照麥克利蘭的“冰山模型”,“冰山以下的部分”幾乎都是人格性權力構成的必要條件,但是“人們對于人格性權力的服從卻來自于特定情勢下對作為行政主體的人的尊敬與愛戴”。基于“陰陽觀”的認識,個人魅力包括先天誕生的個人特質,即一種先天存在的客觀條件,因而本身具有個別性與特殊性等不可改變的特點,但同時也必須認識到人格性權力存在基礎也是可再分的,不僅僅只包括因人而異的個人特質這一種基礎,因而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而達到一種程度較高的人格魅力是有著實現(xiàn)的可能的。
參考文獻:
[1]傅佩榮 .傅佩榮解讀易經(第一版)[M].線裝書局,2006
[2]曾仕強.易經的奧秘[M].北京中文在線數(shù)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08
[3]蕭鳴政.人力資源開發(fā)與管理——在公共組織中的應用》(第二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同滿宏.能本人力資源開發(fā)論綱[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2
[5]張國慶.公共行政學》(第三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