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海艷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心理特征,教師應該創設活潑有趣、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語言分析能力、增強學生合作能力的養成,使學生能把語言和它所表達的情境直接聯系起來,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同時有利于語言的記憶和鞏固,從而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情境創設 小學語文 學習興趣 創新思維 能力素養
“語文課是一種靈動的語言課堂,是豪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語言在情境中可以繪就一幅生命整體的圖景:生機勃發、詩意交融、生命流動。因此,語文課堂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語言分析能力、增強學生合作能力的養成,使學生能把語言和它所表達的情境直接聯系起來,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同時有利于語言的記憶和鞏固,從而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由此可見,情境創設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淺談一些情境創設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1]
一、情境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苯處熢谡n堂教學中創設身臨其境的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被深深地吸引,可以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認真專注、自始至終地投入學習活動中,并將會貫穿于整個語文課的學習過程之中,學生才會愛上語文課,愛上語文學習。筆者在執教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天火之謎》時,在導入部分,提前下載視頻,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夏季電閃雷鳴,把大樹劈成兩半的真實情境。學生們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身臨其境,才會明白由于古時候科學不發達,人們面對雷電造成的自然災害,非常恐懼,認為是“上帝的怒火”,把它當成天火,并且成了永久的謎。然后筆者再呈現科學知識中雷暴的資料,讓大家明白“天火”之謎。緊接著又提出問題:“大家知道是誰解開了天火之謎嗎?”讓學生通過資料了解偉大的科學家富蘭克林。在導入階段的視頻和圖片資料,以及師生談話情境創設中,學習急于想知道在打雷閃電這么危險的惡劣天氣情況下,富蘭克林是如何解開天火之謎的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2]
二、情境創設——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培養“創新”能力,關鍵是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茖W巨匠愛因斯但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教師制作教學課件時,可用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將文字,圖畫、聲音等融為一體,又將影視藝術中時空跳躍、時間倒置、蒙太奇等手法,當如此新奇的多媒體課件創設教學情境時,學生很容易引發學生創新的火花。筆者在執教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嫦娥奔月》第二課時,教師創設教學情境,用課件呈現《嫦娥奔月》視頻,讓小組合作,改編故事結尾。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發揮想象,有的小組讓嫦娥可以找玉皇大帝賜予仙丹,可以返回人間。有的小組讓后羿昆侖山上的西王母再賜一顆仙丹,讓后羿也可以升天去看嫦娥等等。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改編的故事結尾,把這個讓人感到分離的悲涼與痛苦的故事變得更美好。在此案例中,筆者創設視頻情境,引起大家的同情,學生們暢所欲言,讓思維在碰撞中閃耀火花,都體會到了嫦娥的善良,后羿和嫦娥離開后生活的艱辛以及相思之苦,發揮豐富的想象,為故事改編了N個美好的結局。[3]
三、情境創設——提高學生語言分析能力
小學高段的語文學習,會選用一些具有歷史性、具有教育意義的文章。教師在導入階段采用多媒體創設教學環境,讓學生通過觀看圖片和相關資料以及視頻,了解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語言分析能力。筆者在執教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半截蠟燭》第一課時的學習中,通過視頻播放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情境,同時講解1939年—1945年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進行的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造成破壞最大的全球性戰爭。先后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戰爭,軍民死亡5120余萬人。告訴學生們《半截蠟燭》就是發生在當時的一個真實故事。在第二課時的文本理解中,筆者采用了表演情景劇的方式創設教學情境,提前準備道具和課件背景。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教師分三場戲對學生進行編排指導,如:第二場戲中,指導學生默讀課文,進行思考:這一場戲的中心人物又是誰?該怎樣演好這一角色?找出表示中心人物動作、語言、神態的句子從中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通過學生讀課文和思考問題,提高了學生的語言分析能力,在小組進行表演時更能“入戲”,把每個角色的語言、心理、神態、動作都能表演地惟妙惟肖。由此可見,情境創設,可以讓學生走進文本,與文中人物的感情產生共鳴,思想產生共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分析能力。[4]
四、情境創設——增強學生合作能力的養成
合作交流可以使學生之間有效溝通,學會與人合作、與人交流。小學高段學生已經具備了一些實踐能力。在課內,教師可以創設表演活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小組合作,分角色表演一些課本劇。如,五年級上冊《黃鶴樓送別》一文中,學生小組合作扮演李白和孟浩然在黃鶴樓舉杯話別的場景,一位同學讀旁白,兩位同學扮演李白和孟浩然,讓學生們在合作表演中充分感受到朋友之間情深意長,依依不舍的情誼,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在課外,創設課外合作學習環境,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小調查。如,綠色環保,愛護公共設施等話題。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們經過集體策劃、集體行動、收集材料、整理歸納等等,學會了如何進行團隊合作,增強了學生的合作能力,為學生今后走向社會奠定了基礎。[5]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币虼耍處熜枰獎撛O教學情境,讓學生主動探索發展。同時,我們自己也在不斷發現、研究、探索,讓情境教學在我們的課堂教學種綻放異彩。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小學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
[2]楊瑩.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策略研究[N];學知報;2010年
[3]王淑霞.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之我見[J];學周刊;2011年15期
[4]張靜靜;小學高年段語文教師課堂提問的個案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5]李吉林. 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李吉林與青年教師的談話[D]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1
新教育時代·教師版2016年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