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提出將雨課堂運用到思想政治理論必修課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一節,詳細介紹雨課堂信息化教學過程。
【關鍵詞】生態文明 教學設計 雨課堂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0C-0129-03
2016年6月23日,教育部正式頒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指出要深化應用、融合創新,以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提出到2020年我國要基本建成與國家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體系,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將成為評判一個學校辦學水平的指標之一。
2016年2月,清華大學聯合研制出雨課堂信息化教學技術,是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于2016年4月免費公開使用。2016年6月16日學堂在線在清華科技園召開發布會,宣布推出智慧教學工具——雨課堂。雨課堂由學堂在線與清華大學在線教育辦公室共同研發,旨在連接師生的智能終端,將課前、課上、課后的每一個環節都賦予全新的體驗,最大限度地釋放教與學的能量,推動教學改革。
一、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修訂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第八章第五節“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該教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工程重點教材,權威性強。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認知、情感、技能等目標清晰,通俗易懂,緊密聯系我國國情,統籌兼顧,為學生們對生態文明的認知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為我校14級教育技術專業大二年級學生,學生思維活躍,個性鮮明,關注生態文明,注重環境保護,多次參加環保實踐活動,信息技術是學生們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但他們對于具體的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還欠缺一定的了解。
三、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結合教材和學情分析以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特點,確定了本課的情感、能力、知識三維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良好的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深刻領會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二)能力目標。一是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樹立生態文明新理念,了解生態文明建設相關基本知識,并學會制定環保計劃并應用到實踐中;二是培養小組合作能力、協調能力、團隊凝聚力、語言表達能力和信息技術運用能力;三是生態文明建設從自己做起。
(三)知識目標。一是理解與掌握生態文明建設的涵義;二是認可并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理念;三是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的重點關鍵在于:第一,要把握我國生態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第二,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建美麗家園的基本對策。其中,第二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建美麗家園的基本對策”也是本課的難點。
五、教學設計方案
結合高職大學生的學習特點和習慣,本教學設計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方法的“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六步法,教學體系完整,便于學生自主學習探索、合作交流,體現出學生“做中學,學中做”的職業理念以及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的實現。
本課的信息化設計為一課時,本教學過程以導入擬定保護生態環境的四個防治污染的計劃為主線,從課前延伸到課中并拓展到課后提升。
課前,小組合作完成教師布置的兩個作業。第一,通過雨課堂預習,了解當前生態環境面臨的主要問題,加強對生態文明的認知。同時,完成四個任務。小組分別制作水污染、空氣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的防治計劃。第二,可以通過校園易班網發布調查問卷,為制定防治污染計劃提供基礎數據。各小組制定好計劃并將其發送到教師的QQ郵箱。教師將各小組的防治污染計劃及時推送到雨課堂。每個同學都可以在雨課堂看到教師推送的所有學習內容。課中,小組匯報,教師點評,通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講話視頻進行理論提升。課后,進行拓展學習。學生通過官方微博、微信朋友圈、QQ空間等自媒體宣傳環保的防污染計劃,教師將四個小組制定的計劃通過郵箱發送到環境保護相關部門,聽取專業人士的建議。最后,各小組制定防治污染的環保公益廣告,上傳到學校微信公眾平臺進行微信投票,通過系列綜合評價和信息化手段,突破教學重難點,完成教學目標。
在技術設計方面運用最前沿的信息技術—— 雨課堂微信教學平臺,課前遠程指導學生預習情況,課中隨時與學生溝通,實時了解學生對課堂的掌握情況,可以記錄學生課前課中課后的所有數據,教師可以通過各類詳情頁查看詳情,還可將數據發送至郵箱保存,以便對授課內容進行調整。通過微時代多媒體的運用,以及課后社會實踐活動的系列開展,使本課的情感目標得以落實,學生思想得到升華和提高。此技術僅需要教師會使用微信和PowerPoint就可以完成教學。
本課的信息化應用手段主要有:雨課堂課程網站、微信、多媒體課件、Flash動畫等;使用的多媒體平臺主要有雨課堂、易班、微信、微博、QQ及郵箱等。
六、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講話中談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首先,教師在手機微信中開啟雨課堂,學生打開手機微信,通過掃一掃二維碼進入雨課堂,并回復課堂暗號進行課堂簽到。
(二)教學組織過程與信息化技術分析。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搜集的資料貫穿課堂,課堂上的學習設置有四個環節: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匯報總結。
1.資訊、計劃。課程導入(2分鐘):放生態文明危機的視頻;提問:這些問題說明了什么情況?
【學生活動】觀看視頻,思考問題(3分鐘)。學生們結合課前預習了解的資料進行頭腦風暴式的討論,并可通過雨課堂中的彈幕與老師進行交流。教學進入下一個環節。
【信息化技術應用分析】通過觀看生態文明危機的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決策、實施、檢查。準備(2分鐘);學生課堂展示任務成果(20分鐘);檢查基本知識的掌握(3分鐘)。
【學生活動】學生討論并回答問題。學生在講臺展示收集的資料并匯報。其他學生也可在雨課堂平臺查看其他組的污染防治計劃。
【教師活動】教師引導、觀看展示成果并指點存在的問題。
【信息化技術應用分析】手機在課堂的充分利用,迎合了學生的學習習慣,擺脫了傳統教學模式,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
3.評估。綜合評價(10分鐘)(具體可見表1)。
【學生活動】自我評價,包括團隊協作能力等。大家根據雨課堂推送的評分標準,在雨課堂中進行投票互評。互評的結果在后臺會自動生成。
【教師活動】對學生完成本次任務進行綜合評價。在這個過程中,能力目標順利完成,教學難點步步化解。學生們結合自己討論得出的結論和老師的點評進行對比與完善。針對問題產生的原因逐一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至此,知識目標基本達成,教學重點得以解決。
為了檢驗學生對生態文明知識的掌握程度,進入雨課堂電子試題庫進行自我檢測。教師請同學們在雨課堂中做單選題、多選題簡單測試。雨課堂系統自動顯示學生答題的具體情況,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測試情況,對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完善。
【信息化技術應用分析】雨課堂習題庫的使用幫助學生鞏固知識,也幫助教師進行過程性考核評價。
(三)內容提升。為了進一步提升同學們的思想高度,課堂最后,在雨課堂中播放習近平總書記有關生態文明的講話視頻,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政治覺悟、愛國情懷和環保意識。
(四)拓展學習。課后,學生們可以將計劃通過微信朋友圈、微博等進行宣傳,發表心得。從學生們在微信、微博發表的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出本信息化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同時,各小組制作防治環境污染為主題的“生態小達人”公益廣告傳至學校微信公眾平臺,評選出我們的“環保小達人”計劃組。
本課圍繞擬定保護生態環境的計劃為依托,從公眾關注的環保熱點問題為入口,借助信息化手段,完成了教學任務。課前學生通過雨課堂進行自主學習,合理分配時間;課中運用雨課堂進行學習、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實現翻轉課堂的教學形式;課后,通過污染防治環保公益廣告在學校微信平臺中進行投票,采用多種考核方式實現考核多樣化。通過系列考核,教學目標得到體現。本課的學習方式主要有三個:第一,課前學生自主學習;第二,課中學生互助學習;第三,課后師生互動學習。學習手段大致有:學生通過雨課堂課程網站、國家環境保護網站等進行自主學習;通過雨課堂網絡平臺進行彈幕交流互動,分享成果;課后師生通過微信、QQ群、雨課堂等進行交流互動。
以引導學生注重學習過程的自我體驗和自主探索為主,建立平等、民主、教學相長的新型師生關系,實行多樣化的教學,保持教學系統的最大活力。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注入了活力與生機。學生們僅僅通過手機微信就可獲得極為豐富的學習資源,雨課堂是集圖、文、音、像于一體的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尤其適合高職大學生進行“自主發現,自主探索”式的學習,為學生發展創造性的思維以及創新能力提供了基礎。
微時代多媒體的運用,有助于學生們進一步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活動。而課后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也使本課的情感目標得以實現。本課將最前沿的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理論學科教學融合在一起,雨課堂信息化教學設計進一步促進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同時,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參與實施課程改革提供一個比較好的切入點,也使之逐漸成為教師參與課程改革的一條重要途徑。
【基金項目】2016年度廣西教育系統維護學校安全穩定立項研究課題(高校組)重點資助項目A類“新媒體背景下高職高專院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研究與實踐——以廣西為例”(20161A026);2015年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黨建工作研究課題立項項目一般A類“高職高專構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路徑研究——以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為例”(DJ15YBA003);2015年廣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立項研究課題“微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
【作者簡介】崔現花(1979— ),女,河南安陽人,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