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玫
摘要:學校在推動課堂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旨在以導學案設計為抓手,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穩步提升教師教學水平,激發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的學習狀態,從而整體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導學案;設計方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037-01
導學案可謂是學校教育教學困境突圍的助推器。學校選擇以導學案設計為抓手來推動課堂教學改革,主要基于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學校生源特點,學生基礎較弱,需要一種更適合校情的系統方法,實現"以學定教"、"同步教異步學"的目的;二是部分教師"一言堂"、"滿堂灌"等問題較為突出,需要有一個抓手來逐步改變教師的行為和思維方式;三是多數學生的學習缺乏主動性,自主學習的意識與能力弱,需要一個載體逐步地予以轉變和培養,四是新課改以后,學校還沒有形成與課改理念完全匹配的教學模式,還沒把校本研修引導到對學科教學做更深度的思考和研究的軌道上來,不能很好地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和發展等等。
經過師生們的共同努力,幾年后,我們看到了一些可喜的變化。
1.引入導學案概念,轉變了教師教育教學觀念
剛開始進行課改培訓時,教師對導學案非常陌生。因為教案是傳統課堂中的唯一載體,使用教案是教師傳統的職業習慣,所以,當導學案這個概念剛出現時,首先面對的問題是教案向學案的轉變,"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觀念向"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觀念的轉變。
導學案的最大功能和作用不僅是學生學習的指南,還是教師進行課堂管理的指南;不僅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的工具,還是教師培養學生習慣的工具;更是轉變教師教學觀念、提升教師專業能力的工具。
經過培訓,教師們在設計一份導學案的時候,帶動了自身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首先,教師從傳統的"我要教什么"轉變到先要認識"學生有什么"。教師要先全面了解學生,對"學情"做到心中有底。充分了解學生在知識積累,認知心理,學習態度,可接受程度,環境影響等方面的情況。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把握好學生"有什么""缺什么",才可有可能充分估計到學生與教材之間可能出現的矛盾;只有充分了解學生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識基礎,才能充分考慮導學案怎樣引導學生學,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其次,教師從傳統的"我要教什么"轉變到"學生要我教什么"。教師在設計導學案時,要吃透教材內容,把握住重點、難點、訓練點,對"教情"做到心中有底。哪些知識點和問題可以讓學生通過課內或課外自主學習加以解決,教師就放手讓學生嘗試著解決一些知識點和問題,這樣課堂上就有充足的時間針對教學重點、難點展開活動,從而真正提高教學效果。
第三,教師從傳統的"我要怎樣教"轉變到"幫助學生怎樣學"。對學習過程中的問題,特別是對解決應用問題的思路、技巧、方法和策略以及生成性問題給予必要的幫助和輔助,使之完成學習任務,對導學起著輔助作用。
2.提供導學案設計模版,優化了教師課堂教學的流程
在進行課改培訓時,有老師質疑所謂的模式,認為教無定法。對此,學校分批送教師們到杜郎口中學等課改較成功的學校參觀、學習。教師們發現,這些學校在課改初期都有符合校情的課堂的教學模式。因為每個學校的教師的水平參差不齊,能力有差距,要有模式才能整體提高,當教師達到一定的水平后才能上升到"教無定法"的境界。
為此,學校組建了以五個中層管理者和十幾位優秀的中、高級教師為核心的"課改核心小組",任務之一就是專門探討研究本校的導學案、高效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和本學科的導學案、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
如學校提供導學案設計模板(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歸納小結——當堂檢測——學后反思),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課堂展示點評——歸納小結——當堂檢測);而語文學科,在學校模板的基礎上,分類細化,形成本學科的導學案、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高三形成了一輪復習的"自學前置——導學反饋——學生自查——互學補救或矯正——導學點評與總結"模式,二輪、三輪復習的"三練模式"——即限時訓練、反思訓練、矯正訓練(三輪為變式訓練)。
課堂教學的流程的優化,促使教師將課堂的主陣地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從而體現"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當然,我們還將進一步完善不同類型課的教學模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學能力的提高。
3.指導設計導學案,提升了教師整合教材的能力
最初設計的導學案,主要是教師教學問題的照搬,教師把在傳統課堂中的提問問題,設計在導學案中,試題化和標準化現象嚴重,造成課堂中的教與學處于游離狀態。
分析起來,主要原因是:一是從"以教為中心"到"以學為中心"的轉移需要有一個適應階段;二是學習流程及小組合作沒有協調統一;三是整合教材的能力相對較弱。主要表現在教師給學生的指令信息太多,內容臃腫、繁雜,學習目標模糊不清,學習流程及評價不成系統,致使學習效果很不理想。由于教師缺乏對學生思維的培養,對導學案的使用,還局限在課本講解上,這時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學不透、學不精,課堂學習效果沒有得到充分挖掘。
如何給導學案"瘦身",成為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頭戲。學校加大對導學案設計的指導培訓,強調"一課一得"。要求根據具體的學生理解接受能力及預習效果,對教材進行大膽的取舍,設計合理的題型,精選練習題,控制練習量,加強限時訓練;上課少講的同時,學生的自學、小組互動時間也要控制時間。導學案的"瘦身",提升了教師整合教材的能力,促進了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主動性,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都有了較大改善。
4.使用導學案,強化了教師的團隊合作意識
在如何設計與使用導學案的探索中,學校強調善用集體的智慧,教師之間要學會交流、合作。由于編寫"導學案"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學校就在寒假開始之前分配編寫任務,教師們則利用假期集中編寫供下學期使用的"導學案"。學校要求年級共用導學案,備課規定完成"三步驟",強化了教師團隊合作意識,使學科年級集體備課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落實。集體備課三步驟具體表現為,
第一步:提前一周,確定主備人,對下一周的導學案進行集中備課,特別是結合課標、教材和學生實際加強對導學案具體使用的研究。其他教師也要對下一周的導學案進行分析和研究,人人做好發言準備。
第二步:在規定的集體備課時間內,首先由中心發言人主講導學案。主要圍繞以下四點進行:導學案的設計意圖;導學案的使用方法;操作過程中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如何根據本校或本班實際,對導學案進行增刪。
第三步:通過第二階段的討論活動,老師們再結合本班的特點和情況,發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對導學案進行修改、補充、完善,形成適合本班的具有自己特色的較為成熟的規范的導學案。
5.導學案、教案合二為一,提高了教師備課的效率
導學案設計是一個數量巨大的艱苦的勞動,學校要求教師適時上傳導學案的電子文本,主要目的,就是導學案的循環利用,即下一屆可以把上一屆的導學案做一定的改進和調整后加以利用。這樣,一方面減少教師不必要的重復勞動,減輕壓力;另一方面不斷改進求得完善、提高。各學科的集體備課目標就是建設從高一到高三的導學案體系,教師們可以相互借鑒和分享成果。
編寫"導學案",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有較深入的鉆研,實際上也是一種先期備課。有了"導學案",是否還要再編寫教案呢?雖然"學案"的使用者是學生,教案的使用者是教師,但如果再要求教師編寫詳細教案似乎也沒有必要。經過分析討論,設計出導學案、教案合二為一的備課模版,即對應導學案的五個環節,只要求教師按次序在【教師批注】處羅列一下教學環節及處理教材的方法即可。如果對"導學案"上的教學內容有修改,可直接在上面圈畫。這種活頁式的導學案、教案合二為一的備課紙訂在一起作為教師的教案,極大地減輕了教師備課負擔,提高了教師備課的效率,得到教師們的積極響應與支持。
以導學案設計為抓手,推動課堂教學的改革,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只是我們在課改路上邁出的一小步,課改仍任重道遠。但我們相信,只要我們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就定能迎來課改的春天,走過耕耘的夏季,步入收獲的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