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鵬飛
摘要:課堂教學是否有效是教學質量高低的保證。建設有效課堂其實質就是減少直到消除無效的教學時間,最大程度發揮課堂教學功能與作用,減輕學生學習的程度,提高課堂教學單位時間內的效率,達成育人目的。因此,為了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素質,深化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必由之路,也是廣大教師們的共識。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296-02
在新課程下,教師的"教"顯得尤為重要,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以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為前提的。如何立足于課堂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學方式的轉變,如何發揮地理課堂的素質教育功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1.問題的提出
地理課堂教學是實施高中新課程的主渠道,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能否落實新課程理念,達到預期的目標和結果,決不是某種教學方法或教學技術的辭舊迎新,它需要在"教學理念"或"教學信念"的支持下展開教學設計,取決于教師如何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及其教學實施。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設計越來越受到教育家及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受系統科學、傳播學、學習論、教學論等理論的啟發,不斷探索現代教學設計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模式,現代教學設計的研究成為地理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焦點。
摒棄無效教學,改善低效教學,進行有效教學,保證新課程目標的實現,是教育實踐問題的挑戰,也是國際教育比較的啟示,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教育發展的必然取向,有效性教學理念已深入人心,有效性教學成為當前地理課程改革的熱點。
2.實現高中地理課堂的高效性策略
2.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文科學生來說,地理學科偏理科;對于理科學生來說,地理學科又偏文科。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因材施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將課堂上所要講授的知識點與生活緊密結合,正所謂生活中時時有地理,處處有地理,擷取生活中的典型現象引進課堂,以這樣一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授《自然災害》這一節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舉幾個親身經歷或者發生在身邊的例子,通過學生的真情實感來加深印象,從而教會學生相關知識。在此過程中,教師更應該注意的是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改變一成不變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向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方向轉變,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只有讓學生對這一學科產生興趣,教師的教學活動才能得以順利地開展。
2.2充分利用現代技術,調動多種感官。和其他學科不同,在地理學科中,很多知識的掌握并不是通過單純的講解就可以實現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多媒體技術也逐漸走入了我國的課堂并在逐漸完善和發展。和傳統課堂上教師的"滿堂灌"一言堂"相比,相信對于高中的孩子來說更容易接受一節充滿現代化氣息和吸引力的課堂。所以,教師應掌握扎實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例如,在講授《天體》的相關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做一個天體運動的3D動畫,讓學生在感到新奇的同時加深印象,這樣一種記憶方式比起死記硬背要有效得多。當然,想要實施這個措施,不僅僅需要學校政策的支持,還需要教師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學生的配合。
2.3把生活經驗應用到地理教學中,讓地理知識形象化。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說過:"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育。"因此,學習有用的地理知識,必須充分重視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例如在講"地球和地圖"時,利用學生切西瓜的經驗,在學生中展開一次"經緯線和經緯度"討論,經過討論,學生切西瓜的方式大致歸納為兩種切法:一種是先把瓜從中間切為兩半;另一種是先用刀把瓜從瓜頭向瓜尾切成兩半。教師分析第一種切法:平行中間切面,再切無數刀,可以切出無數個圓,每個圓代表地球上一條緯線圈,中間切面代表赤道,地球表面就有無數條緯線。給每個緯線圈上標上度數,就可以用不同的緯度表示不同的緯線。緯度實質是線面關系,即從每條緯線圈上任一點向中間切面(赤道面)圓心連線,所連線與中間切面(赤道面)的夾角就是該緯線圈的緯度,緯度最大是90度。按第二種切法,并且每刀都切到瓜頭和瓜尾也可以切出無數刀,每刀切出的曲線就代表一條經線,給經線標上度數就是經度。經度實質是面面關系,即兩個切面的夾角,最大只能是180度。這樣利用學生生活實際為課堂注入了新鮮的生活內容,把地理知識移植到生活中去,使學生在娛樂中學到了有用的地理,自然地開啟了學生形象思維的大門,并使學生學習興趣得到培養。
2.4把游戲活動應用到地理教學中,使抽象規律具體化。地理學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是學生學習和掌握的重要內容。在地理教學中就要通過各種手段使抽象內容具體化,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地理學科的基礎知識。比如在講"地球公轉過程中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這一規律時,讓學生分組進行游戲活動,每組選出兩位學生,一位代表地球,一位代表太陽,在代表地球的同學腰間系一條有顏色細帶子表示赤道,在代表太陽的同學相同高度的腰間綁一只發光的小手電簡,表示太陽光。讓代表地球的同學側著身體(模仿地球在宇宙空間的傾斜姿態),在事先畫好的橢圓軌道上慢慢移動,讓代表太陽的同學站在橢圓的一個焦點上,緩慢轉動身體使手電光始終照到代表地球同學身上。這樣其他同學就非常清楚的看到,代表地球的同學在橢圓軌道上移動一周回到原來的位置,手電光在表示赤道的細帶兩側也移動了一個來回又回到了原來的位置。另外,讓代表地球的同學不要傾斜身體在同樣的橢圓上再移動一周,這樣同學們就會發現手電光始終照在代表赤道的細帶上。這樣通過游戲模擬活動,使學生清楚的認識到地球上太陽直射點移動的原因及規律,進一步認識到黃赤交角的重要性。
2.5把小實驗引入課堂教學中,增強學生探究興趣。新課程三維目標中"知識與技能"是很重要的一個目標,也是每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中如果設計合理,也是最能引起學生探究興趣的內容。
再比如講熱力環流這一規律時,我在課堂上做了這樣一個小實驗,講到這部分內容正好是秋末,上課時把門開了一條小縫,讓學生把備好的火機打著,分別放到門的上沿和下沿觀察火苗的方向,大家清楚的看到把打著的火機放到門的上沿時火苗向外,當放到門的下沿時火苗向內,接著讓學生探討原因并繪出簡圖,這一節的難點也就很容易的突破了。總之,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或親自觀察實驗現象所得到的認識具體、深刻,設計一定的實驗情景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