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陸云
摘要: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家制定了九年義務教育,體現了教育為本的理念。在中學學科中,歷史學科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有著培養學生素質文化的作用。但在中學教課中,歷史學科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導致許多中學生對歷史發展的混亂淆聽。所以,克服在學習中的挫折困難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挫折;積極
中圖分類號:G63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298-02
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抗挫折能力較差,往往會表現出消極的情緒。受挫后的不良情緒反應給學生本人,給家庭社會帶來嚴重后果。因此對當代中學生進行正確的挫折教育,為他們建立有效的防挫折機制,抗挫折壓力以實現發展和進步的意義。而中學歷史則可以給他們提供其他學科所不能給予的優勢,提高他們的綜合科學技術水平和素質教育水平,正確引導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歷史學科在探討社會,經濟,政治問題中更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幫助中學生實現他們正確人生選擇和導向作用。
1.中學歷史學科在教育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歷史學科所培養的是人綜合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步入中學課堂,學課開始加重,學習量開始增多,加之又處于青春的叛逆期開始抗壓受挫能力較弱。而歷史學科可以幫助他們正確引導人生觀以實現自強能力,歷史教育可以培養具有世界眼光開放型人才,可以涵養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等等。歷史教育在構建人的思想品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歷史課堂是實施科學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歷史學科具有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其國主義社會教育的功能。歷史學科具有培養創新人才的德育功能,具有培養起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智育功能。學習歷史課程,可以培育學生歷史智慧和人文修養,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世界觀及歷史思維能力和人生探討能力和改革創新的精神,讓學生們能夠更好地面對未來社會生活中遭遇的挑戰和挫折。讓學生在未來的選擇點更高眼光更長遠,不容易拘泥于小結養成良好性格。因此可以看出歷史學科在基礎教育學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容忽視的。
2.教師如何在課堂上正確引導教史問題
教師成為學生收獲知識的重要來源,應注重教學方法和思維水平,應注重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是幫助學生并激發能力的關鍵。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讓歷史學科更好的去貼近實際的生活,應用古今,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要在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前提下,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的思考,多親身實踐,多培育學生的自我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并且主動發揮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和課外的活動,學生只有在"自身"的體驗中學習歷史才能實現培養的過程從而達到提高人文素質學業水平的目的。教師要做到以教為目的,讓學生主動去學,并做好學生在學習道路上的導師不可抹滅學生自主能力和水平。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要多發現學生優點,引導他們進行正確歷史觀點做學生堅強的后盾和守護者。只有相互齊心協力,做到師生互助友好教學,才能提高歷史教學的質量水平和效率,在教學中積極探索更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教學模式。教師要改變以往的傳統教育模式,不能以考試為目的把學習僵化,積極開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課堂上,讓教師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指導者和組織者,明確學習目標,同時也注重學生學的過程,注重教學的成果。學生即是認知的主體,同時也是發展的主體。如何在教學中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與教師互動,如何自覺的與教師的歷史知識點發生共鳴,激發和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倡導學生勇于提出問題,并一同與教師在學習過程中努力的尋找解決的方法和討論相應的方案。把死記硬背的和被動式的學習方法,變為主動學習,探究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3.學生如何用正確心態對待學史問題
中學生處于青春叛逆開始,遭遇挫折便會產生消極心態,對學業提升和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都是極為不利的在學習過程中除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學生自身的心態也是很重要的。學生要明白學習歷史的重要性和優點,學習歷史可以獲得具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和導向的作用,去明確自己的人生理想等等,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古人的良好美德、高尚品格、和一些做人的道理這對于學生自身以后發展來看是不可估量的。學生是以借鑒的心來看待自己的不足之處能夠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水平和素質。學習歷史可以學習古人的智慧和生存的法則,在現如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擁有比別人更多的智慧是提高生存能力的關鍵,這樣還會使遭受挫折和煩惱的幾率也就會減少,同時獲得成功的概率也就越高。我國古代先哲歷來重視智慧的培育,比如孔子而言就認為智慧的培育是"天下之達德,智者不惑",在智慧的幫助下也能使學習更為輕松。學習歷史可以使學生抗挫能力抗打擊能力增強,在歷史上每一個成就事業的人,舞步經歷挫折,但同時在苦難的同時帶著積極、樂觀的態度在面對的同時也在克服困難。困難是在所難免的,中學生應該具有正確對待挫折和困難的態度,用博大廣闊的胸懷來戰勝挫折、超越自我。
4.求變創新、注重科學才能克服挫折教育
在某些意義看來歷史其實是一種挫折學習,挫折教育。因為在歷史上每一個成功的人,無一不是經歷了許許多多的挫折和磨難,但同時能做到自強不息,用積極心態去面對所以被載入史冊。學生在學習的同時也要注重提高文化素養做到不放棄不拋棄精神,同時要加強探索精神這是歷史學習的一個非常必要的途徑。求變創新、樹立科學的歷史素質教育模式。以往的學習中,學生大多采取死記硬背的模式,缺乏積極性和自主創新的能力,沒有讓學生形成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形成良好的歷史思維定式,以歷史的眼光看待問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讓學生在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學習,能夠更好的認識自己改造自己。讓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育良好學風,克服困難,克服挫折。像蘇聯的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必須要讓學生知道生活中的困難,就像那首歌里面唱的"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5.總結
百年大計,以教育為本。就像鄧小平同志寫的那句話一樣;"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國家開展九年義務的制度也是為了讓更多孩子能上學獲得擁有知識的權利,中學歷史挫折是為了加強中學生抗挫能力豐富他們的知識面貌,人生觀及價值觀。讓學生自己在學生中戰勝自我,養成良好的品性,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參考文獻:
[1]田利榮,歷史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新課程改革與實踐[A]2011,6(8):下117
[2]丁林興著:《讀書論:營造書香校園的理論與實踐研究》[M]蘇州大學出版社2011年1月
[3]趙士祥:《歷史解釋的多元觀及其教學價值反思》[A]《歷史教學》,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