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佳+丁文文+李彩鳳
摘 要: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影響因素,在師生關系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基于大學生的視角,構建民主、平等的現代和諧師生關系,學校要積極加強師德建設,教師要提升專業技能,優化課堂教學,豐富師生交流載體。
關鍵詞:大學生;和諧;師生關系;師德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24-0017-01
一、強化師德的引領作用
德高為師,身正為范。師德是為師之本,在教師的育人活動中居于統率和核心地位,也是影響和諧師生關系構建的基本要素。教育教學實踐也證明,良好的師德對大學生具有特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是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基礎。學校應把師德建設放在教師隊伍建設的首位,建立健全教育、宣傳、考核、監督與獎懲相結合的師德建設工作機制。將師德建設貫穿于對教師的注冊登記、教育培養、崗位聘用、業績考核、職稱評審、評優獎勵的各個環節中,體現在教師的教學、科研、管理與服務的全過程中。當前,在各個學校大力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的背景下,特別要注意區分“學高”與“德高”,不能“一俊遮百丑”,不能用學識和科研成果來代替師德。由于高層次人才的示范性和明星效應,學校要把“德”和“才”放在同一天平上來考量,多引進一些能熱愛大學生、潛心琢磨教學而不是僅僅是“獻身科研”事業的人才,畢竟學校不是科研機構。
二、錘煉過硬的專業技能
社會交換理論告訴我們,人的行為受某種能夠帶來獎勵和報酬的交換活動的支配。從這個角度來說,只有當大學生能夠從與教師的溝通交往中獲得求知或情感需要的滿足時,他們才有與教師交往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持久性,師生之間才可能形成穩定、良好的關系。這就要求教師增強知識恐慌感、崗位責任感和育人使命感,牢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告誡:“做先生的,應該一面教一面學,并不是販買些知識來,就可以終身賣不盡的。做教師必須天天學習,天天進行再教育。”特別是在當前網絡時代,“聞道”的先后之別已不明朗,教師更應該學在先、行在前,做學習的模范、實踐的榜樣,立足本職崗位,持續加強理論學習,積極投身于實踐,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學校要強化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多措并舉,打造一支師德高尚、專業精湛的師資隊伍和教學團隊。一是完善教師職前、職后培養培訓體系。激發教師“學習終身、終身學習”的意識和危機感,引導教師追蹤學科發展前沿,把握學術動態。二是拓寬師資來源。密切與行業產業企業的聯系,從研發、生產、流通、應用、管理、服務等崗位一線,選聘人員承擔部分教學任務。
三、優化課堂教學效果
從某種意義上說,大學生就是“以學習為生”的人,他們到學校求學的目的是學習新知、學會學習。而課堂是師生聯系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是師生交往的主要形式,師生關系正是教師與大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特定人際關系。在大學生心里,優秀的老師是認真組織教學,能夠“傳道授業解惑”的人,而非對大學生放任自流,或依靠講笑話、俏皮話來取悅大學生的所謂“與大學生打成一片”的人。這就要求教師除了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還要切實對大學生負責,對大學生的未來負責,堅持原則,嚴格要求,大膽管理,杜絕“好人主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新教學方法,多采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以平等、寬容、友好的心態對待每一位大學生,創設愉悅和諧的學習氛圍,調動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大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主動思考,始終處于自覺學習、主動學習狀態,高效利用課堂時間。
四、豐富師生交流載體
現代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離不開師生之間良好的溝通交流與互動反饋。如果教師上課才進教室,下課夾著教案就走,課間也不與大學生多說話,師生之間缺乏必要的了解和交流,教師與大學生之間的距離感比較遠,就很容易出現師生關系疏遠、淡漠,甚至沖突、對抗,和諧的師生關系也就無從談起。在師生關系中,教師處于責任的主要方,起著主導作用,應增強積極主動性,有意識地增加與大學生的交往時間。一方面,教師要重視課堂上與大學生的正式交流;另一方面,教師要善于有效把握課余時間,與大學生進行非正式的交流,縮短因維護自身的社會角色所形成的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在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氛圍中與大學生進行教與學之外的情感和思想交流,既做良師又做益友,既做嚴師又做學長。在手機自媒體時代,教師要與時俱進,緊跟大學生的網絡腳步,及時學習新媒體傳播手段,充分利用微信、飛信等現代網絡信息平臺生動形象、動靜結合、聲情并茂的特點,運用“網言網語”與大學生進行交流,這樣既可以活躍交流氣氛,也利于跟大學生拉近距離,增強溝通效果,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五、結束語
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都是以一定的師生關系為基礎展開的,師生關系對教育教學效果有十分重要而直接的影響。因此,大學要切實落實“以大學生為本”的理念,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塑造人格力量,尊重關愛大學生,構建民主、平等的現代和諧師生關系,為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Z].2012-8-20.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